简介:11月17日~18日,瓦格纳比罗技术培训在广东东莞玉兰大剧院举办,来自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剧院和国家大剧院、深圳保刊剧院、杭州大剧院等国内剧院的舞台技术主管及相关人员等20余人参会。此次活动由瓦格纳比罗中国公司主办,瓦格纳比罗舞台设备卢森堡公司协办。培训中,瓦格纳比罗CAT控制系统销售总监OliverBrueck讲解了CATV1、V2、V3、V4系统研发的技术背景、结构原理和产品优势。他说,由于在剧场舞台技术领域的技术实力与前瞻性,公司技术代表参与了欧洲舞台设备规范与标准的拟制,CAT系统一直走在技术和安全可靠性的前沿,V4系统在2004年推出,已经达到了SIL3标准(2005年发布)的要求。Oliver还介绍了瓦格纳比罗先进的虚拟剧场和6D飞行技术,以及瓦格纳比罗在欧洲、亚洲进行的剧院改造项目特点。瓦格纳比罗代表还与中外剧院的一线人员就设备触摸屏、控制硬件等控制界面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剧院自动化部门主管JumaliSarpani分享了剧院的改造案例,介绍了剧院改造前的设备状况和改造时采用瓦格纳产系统的成本技术考虑等情况。来宾们还参观了玉兰大剧院,并在侧舞台观摩了CAT系统的操作。
简介:等节奏作为中世纪晚期音乐的重要创作技术,不仅凸显了音乐形式的自足性意蕴,而且还渗透了中世纪作曲家音乐创作的"智性"建构思维。在音乐历史的认识上,等节奏一直被视为14世纪"新艺术"时期的新创作技术而由学界普遍接受。然而,从历史的维度考量,笔者却发现,经过12世纪末节奏模式之重复形态的铺垫,早在"前弗朗科"的实践阶段,等节奏的形态就已初具规模,其中尤以法国蒙彼利埃抄本中的经文歌为主要代表。这些作品中旋律与自由节奏的固定反复,已然具有了等节奏技术的样态。最终,法国作曲家维特里的经文歌创作,奠定了14世纪"新艺术"等节奏技术的结构范式。以此,基于等节奏技术的形成过程,欧洲艺术音乐创作中的逻辑结构思维以及独创性才渐至凸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