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6 个结果
  • 简介:岩溶石漠化是广西脆弱生态恢复建设中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1988、1998和2008年3个时相的TM/ETM卫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综合碳酸盐空间分布图、石漠化状况实地调查结果和历史资料,基于3S技术,构建岩溶石漠化遥感监测和分级评价模型,研究广西平果县岩溶区石漠化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岩溶石漠化遥感监测和分级评价模型能够反映平果县石漠化状况,基本符合实地调查结果;2)平果县岩溶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该县西南部和中部,1988-2008年,平果县总体石漠化程度经历了稍加重然后逐渐变轻的变化趋势,石漠化呈现动态、缓慢、反复、可治理等特点.建议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改善的治理策略.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和区域生态建设的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石漠化 TM/ETM 3S技术 分布特征 演变规律
  • 简介:选取笼养鸡舍、平养鸡舍、高床保育舍进行了空间电场环境与常规环境中空气微生物气溶胶浓度的日变化监测。结果表明:间歇工作的空间电场可显著降低封闭型畜禽舍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降低幅度一般高于87%,同时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随空间电场出现与消失的时间比而呈起伏变化。粪道中恒定的空间电场可将粪道空间内的微生物气溶胶浓度维持在变幅不大的范围内,并可显著降低大肠肝菌病的发生率。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在封闭型畜禽舍内的变化规律呈现单峰的变化形式,夏秋两季最高。研究观察表明,动物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并不与微生物气溶胶浓度成正比,而与气溶胶浓度、环境温度的协同作用密切相关。采用空间电场和构建保温设施是控制空气传播疫病的关键措施。

  • 标签: 畜禽舍 空间电场 气溶胶 微生物 疫病
  • 简介:近年来我省蚕种生产担茧制种量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后期死蛹的严重发生是重要原因之一。据1986~1987年调查,我省各蚕种场(站)后期死蛹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发生率为5~10%,较严重的为20~30%,更甚者高达50%以上,因此,加强对原蚕后期死蛹发生的原因、规律和预防的研究,对提高我省蚕种质量、提高担茧制种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关于后期死蛹发生的原因、规律和防治,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但对后期死蛹发生的原因及发生规律的结论不尽相同,较多学者侧重认为细菌性、创伤感染造成的,防治的主要方法是推迟

  • 标签: 蚕期 蚕种质量 上簇 适熟叶 原蚕区 创伤感染
  • 简介:以浙江省台风路径实时发布系统为主,对近65年来登陆福建省的台风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台风更经常地从福建省中北部地区登陆;②登台入闽型是福建省台风最主要的登陆路径;③在4种台风登陆类型中,北部登陆型台风平均中心风力及最大风速均最大,危害也最为严重;④厦门、泉州、福鼎、福清、福州、蕉城、莆田、漳浦、诏安是福建省受台风危害最为严重的县(市、区);⑤台风对林业的影响主要有导致林木折断倒伏,林内枯枝落叶增多,台风期间容易导致山洪、泥石流和大面积塌方等地质灾害,对台风的防范对策主要是建设与巩固沿海防护林体系,以形成有效的防御屏障。

  • 标签: 台风 发生规律 登陆路径 频数 防范对策 福建省
  • 简介:2012年下半年以来,禽流感H5N1疫苗的毒株替换为H5N1(Re-4株+Re-6株)。为了解该疫苗在生产应用中抗体变化情况,以期更好地为实际生产服务,对固始县的3个蛋鸡场72.2个鹅场进行跟踪调查及实验室监测。

  • 标签: 禽流感 H5N1 灭活苗
  • 简介:通过对赣榆横山自然生态修复过程及物种多样性调查分析,在低山丘陵植被修复过程中,阳坡、半阳坡植被演替趋势呈现以山红草+茅草+野山梅、山红草+贾莲子+茅草为主的两个群落类型,山顶以狗牙根+拂子茅+山菊花为主的群落类型。在较短的3年时间,随着植被群落的演替,物种多样性经初期的由高到低,2年后由低到高,而后逐步趋向稳定的变化过程,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其他地带性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相似。研究结果表明:生态自我修复在该地区实践上是可行的,只要再辅以人工补植,并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及乡规民约相配套,即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本地区的山清水秀。

  • 标签: 赣榆横山 生态修复 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