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时真假腔的识别方法及效果。方法抽取安阳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90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评估胸主动脉夹层形态学情况。所有患者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完成腔内治疗。术中采取多种方法识别真假腔,包括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髂或股动脉插管造影法(如夹层裂口切线位造影法、导管沿途冒烟法)等。结果90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治疗时,采取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66例,髂或股动脉插管造影法24例。左前斜45°造影结果显示,68例夹层假腔位于降主动脉外侧,而22例假腔位于降主动脉内侧或与真腔重叠;腹主动脉段夹层真假腔位置复杂,假腔于螺旋下降过程中可位于真腔任何一侧,其中6例腹主动脉存有2个及以上假腔;90例胸主动脉夹层采取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髂或股动脉插管造影法和全弓降主动脉造影—胸降主动脉留置猪尾导管法识别真假腔,最终全部成功定位真腔,且顺利完成腔内治疗,夹层远端真腔血流恢复率为100%。结论对于胸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行CTA检查做好评估,术中在DSA监视下,予以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髂或股动脉插管造影法等识别真假腔,可准确判断,从而避免误判及其所致并发症发生,提高了腔内治疗的安全性。
简介:目的探讨滤器相关下腔静脉血栓形成(IVCT)血管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4月在本中心行腔内治疗的46例滤器相关IVC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患者的总体靶血管开通的技术成功率为86.9%。40例患者成功开通下腔静脉滤器闭塞段到单侧/双侧髂股静脉闭塞段,手术操作的平均时间为(2.0±0.3)h。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没有置入新的下腔静脉滤器,围术期死亡率为0,没有出现严重的出血及肺动脉栓塞情况,无腔内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6±2)d,腔内治疗的总体临床症状缓解率为92.5%。39例(84.8%)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随访显示下腔静脉滤器以及植入的支架形态学良好,未出现支架或滤器断裂,血管壁刺破等情况。术后12个月下腔静脉及髂股静脉内支架内再狭窄率为7.7%。结论结合抗凝治疗的腔内治疗对于滤器相关IVCT具有满意的疗效,但是在血管开通的技术成功率和远期通畅率等方面,仍有进一步的提高。
简介:目的探讨经阴道宫腔造影对宫腔内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子宫内膜病变的100例患者进行常规阴道超声(two-dimensionatransvaginalultrasound,2D-TVS)、二维超声宫腔声学造影(two-dimensionalsalineinfusionsonohysterography,2D-SIS)及宫腔镜手术-病理检查,以宫腔镜手术-病理检查为诊断金标准,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0例患者共检查出内膜息肉63例,粘膜下肌瘤12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13例,宫腔内肌化血凝块4例,正常内膜8例。2D-TVS对宫腔内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为81.6%,特异性69.2%;2D-SIS对宫腔内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为91.5%,特异性88.7%。造影前、后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D-SIS检查准确率高,是诊断宫腔内病变的可靠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宫腔镜下宫腔粘接分离术的方式对于宫腔粘连的相关治疗效果。方法:首先选择在我院进行相关治疗的宫腔粘连患者共计 80例进行临床研究,对患者进行宫腔镜下的宫腔粘连分离术进行详细治疗,使用对照试验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每组患者共计 40人,我们对于对照组的患者使用宫内节育器的方式进行治疗,对于观察组则使用球囊导尿管和口服戊酸雌二醇进行术后治疗。以上的所有患者中,不孕不育的患者共计 69例,患者均进行腹腔镜手术,对所有患者的输卵管通畅程度和盆腔状况进行分析,其余 11例患者为月经量减少,对于这些患者则在手术后进行人工周期治疗,进行 4个月左右的术后随访,进行宫腔镜的全面性检查,对相关疗效进行有效评价。结果:以上 69名不孕不育患者中共计 5次成功病例,另外有 12例患者因为宫腔狭窄,需要进行两次的分离手术工作。所有患者在手术中和手术之后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状。以上 80例患者的治疗均得到一定的改善。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预后效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宫腔镜下进行宫腔粘连分离手术对于宫腔粘连的治疗效果良好,安全系数相对较高,使用球囊导尿管和口服戊酸雌二醇效果良好,适用于临床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丘脑肿瘤的综合治疗效果。方法本组14例病例全经头颅CT及MRI增强扫描确诊。均经开颅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肿瘤。6例经侧脑室前角入路;5例经胼胝体侧脑室入脑;3例经颞后下皮层入路。所有这些入路均获得良好的显露。术后使用美国产Varian2003CD高能X线直线加速器外放疗。结果手术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6例。出院时症状明显较入院时改善5例;有改善6例;无变化3例。经1年至5年的随访,症状无变化或进一步改善者6例;恶化者4例;死亡4例。在生存中有7例生活能自理或基本自理。结论丘脑肿瘤应积极手术,术后进行放疗、化疗综合治疗,才能有效延长病人的生命和提高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并发急腹症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案及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脏内科住院治疗的KD并发急腹症患儿14例(急腹症组)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KD非急腹症患儿62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对急腹症组治疗方案及预后、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腹症组共纳入14例患儿,其中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4.46±0.74)岁;与非急腹症KD患儿比较,急腹症组年龄、性别、冠状动脉损伤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并发急腹症患儿更容易出现消化道症状、免疫球蛋白抵抗,发热时间更长(P<0.05)。急腹症组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显著增高(P<0.05)。而两组之间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钠(Na+)、血清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患儿全部接受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治疗,3例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联合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所有患儿均康复出院。随访6个月~3年,14例患儿均未遗留消化系统后遗症。结论KD可并发急腹症,部分可以急腹症为首发症状,常见腹痛等消化道表现。对于消化道症状明显、免疫球蛋白抵抗、发热持续时间长的患儿需注意有无急腹症可能;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显著升高患儿需警惕急腹症可能。KD并发急腹症多预后良好,及时治疗KD原发病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并发急腹症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案及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脏内科住院治疗的KD并发急腹症患儿14例(急腹症组)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KD非急腹症患儿62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对急腹症组治疗方案及预后、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腹症组共纳入14例患儿,其中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4.46±0.74)岁;与非急腹症KD患儿比较,急腹症组年龄、性别、冠状动脉损伤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并发急腹症患儿更容易出现消化道症状、免疫球蛋白抵抗,发热时间更长(P<0.05)。急腹症组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显著增高(P<0.05)。而两组之间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钠(Na+)、血清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患儿全部接受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治疗,3例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联合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所有患儿均康复出院。随访6个月~3年,14例患儿均未遗留消化系统后遗症。结论KD可并发急腹症,部分可以急腹症为首发症状,常见腹痛等消化道表现。对于消化道症状明显、免疫球蛋白抵抗、发热持续时间长的患儿需注意有无急腹症可能;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显著升高患儿需警惕急腹症可能。KD并发急腹症多预后良好,及时治疗KD原发病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