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税收政策介入科技进步的理论依据无论是推动技术进步的研究与开发活动还是人力资本投资,都具有共用品性、外部性、风险与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性。正是市场机制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素上表现出失灵,才有了政府在这一领域里进行干预活动的理论依据,那么作为政府宏观政策体系重要内容的税收政策在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中发挥积极作用则是理所当然的。1.共用品性。早在1959年尼尔逊(Nelson,1959)就认为知识具有共用品性质,阿罗(Arrow,1962)在讨论信息经济学时论述了知识的共用品性质。此后,许多经济学家进一步阐述了知识的共用品性。综合起来说,由于知识产品的以下几个特征决定了其共用品性质:第一,知识产品的生产者很难把知识创新的成果占为己有。如果把科学发现和知识创新公开,那么这个知识就不再是生产者的私有产品。第二,知识产品的消费并不影响他人的消费,发明者要阻止局外人免费使用该项成果,即使可行也是非常困难的。第三,知识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其他人增加消费的边际成本等于零。第四,知识产品的消费与其他共用品不同的地方,在于知识的使用和消费不仅不会使知识损耗减少,而且还会使知识增加。知识的共用品性,决定了它只能由政府来提供。私人企业缘于...
简介:5000年的城市发展史表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以及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特别是到了近代,工业化成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已达50%,其中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为75%,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为40%。国际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由初期向中期迈进的中速时期,城市化速率将高于工业化的速率。如,日本1947年到1975年工业化水平从28%提高到36%,而同期城市化水平从28%提到高75%,韩国1960年到1981年工业化水平从20%提高到39%,同期城市化水平则从28%提高到56%。国际经验还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30%时,将进入城市快速发展阶段。
简介:资产流动是现代社会化生产条件下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一个企业的资产当它能够被有效地利用,并使其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资产的价值才能够得以体现,才能在有效的使用过程中创造出新的价值,达到企业购置资产的目的;如果企业资产的效能长期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资产的价值就无法全面体现,导致资产价值的隐性流失;如果企业资产长期闲置不用,资产的使用价值就会逐步丧失,资产不但没有价值-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且还是包袱。因为企业还需要人力、物力去维护、保管这些资产、耗费企业资源,这就违背了企业购置资产的初衷。因此,对于企业内的不需用或利用率很低的资产必需让其流动,使其流动到需要该项资产的企业(包括非国有企业)或个人手中。企业资产流动(处置)后收回的资金一般会低于企业的帐面净值,但不应以此作为资产流动后是否流失的标准。衡量企业资产流动后是否流失,首先应应当确认企业净资产是否真实可靠(折旧是否提足,费用是否摊够);其次,应看该项资产的功能(即使用价值)是否健全;再次,应以该项资产的市场公允(即多个买主能够或可能接受的价格)与实际交易价格相比较,若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实际交易价格相近,则不能判断该项资产流动后造成了资产流失。只有当企业资产的质量良好、净资产帐面价值可靠、资产交易价格严重背离市场公允价值时(一般相差20%以上),才能确认该项资产流动(处置)后造成了企业资产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