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7 个结果
  • 简介:艾丽斯·默多克是当代英国具有非凡才智的女作家、哲学家。她的小说以其深邃的哲理、生动的故事情节、兼容并蓄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当今世界文坛,为我们展现了更加开放的、多维的艺术世界和现代西方社会的人生百态。本文试图从默多克的小说创作理念入手来评介她的小说叙事话语、美学主张,以及她小说的非女性主义写作特征,并以她的第一部小说《在网下》为例来阐释小说中的男性叙述角度,从而揭示默多克作为一个艺术家和哲学家,对“无我”境界的不懈追求,对人的存在问题、对生活和艺术本质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 标签: 默多克 无我 男性叙述角度 角色 《在网下》
  • 简介:《圣阿格尼丝之夜》是在当代济慈研究领域最具争议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如何理解诗中波菲洛和玛德琳之间的关系成为西方针锋相对的两派学者的分水岭。以瓦瑟曼为首的学者认为两位主人公之间是纯真的爱情关系,而以斯蒂灵杰为首的另一派则认为两位主角并非传统意义上浪漫、纯洁的恋人,而是类似莎翁《辛白林》中的“亚西莫和伊墨琴”,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的欺骗与凌辱。本文从两派学者的基本观点出发,联系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基于两派观点衍生出的形形色色的文本解读,从历史的角度为这首诗的文本阐释勾勒出清晰的边界,并试图从中归纳出济慈诗歌文本阐释的一般规律。

  • 标签: 济慈 《圣阿格尼丝之夜》 文学解读 边界
  • 简介:2015年迟子建推出长篇小说《群山之巅》,在中国北方苍茫的龙山之翼——一个叫龙盏的小镇里,一群平凡的小人物展开了他们平凡而又坎坷的心路历程。安雪儿,这个被称为安小仙的侏儒女孩儿,就像一面镜子,从龙盏镇人对她生命历程的反应折射着众人的百态人生。通过对“安雪儿”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村民身上流露着远古先民们身上的鬼神迷信意识和超越法律的道德本真,以及那种在美与恶同在的生存境遇里的真实人生,那是对远古先民思维意识的一声美丽的回响。

  • 标签: 《群山之巅》 血缘 道德 救赎
  • 简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新兴的中产阶级下层让中产阶级群体不断扩大,而阶级结构、文化也随之发生了质的改变。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中产阶级下层年轻人常被想象为新的阶级身份和英格兰的象征。罗斯·麦考利的《维持体面》和伊丽莎白·鲍温的《心之死》描绘了中产阶级不同群体的差异和冲突,并在其下层年轻女性身上,看到了更新阶级文化的潜能。本文将在中产阶级下层和青年闲暇文化崛起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以这两部中额小说为例,探讨其对阶级流动性和现代"中产阶级性"的表现,并分析文本中潜在的矛盾立场。

  • 标签: 中产阶级下层 中产阶级性 英国性
  • 简介:<正>在西方二十世纪文学艺术中,对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之间的比较研究无疑是一个急待发掘的领域。二十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成为时代潮流,涉及各个艺术领域,特别是在戏剧和绘画方面掀起轩然大波,是德文学艺术的一大奇观。表现主义艺术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外部原因,如欧洲背景下的文化思想,文学传统等;内部原因,如德国乃至北欧日耳曼民族的文化特征,文学传统等。由于篇幅有限,本文着重论述戏剧和绘画所由产生的德国社会特征及文化背景,然后比较两者(戏剧和绘画)美学观的异同,进一步探讨它们所由产生的美学原因。

  • 标签: 美学观念 戏剧家 文化思想 文学传统 德国表现主义 新浪漫主义
  • 简介:《黑白李》可视作激进时代一个保守者哥哥替激进者弟弟去死的故事,表达了伦理亲情的伟大,属于老舍最好的最精彩的小说之一。老舍的“功利主义”价值追求,是指照文学创作在适应时代的同时,始终具有一种文化上的伦理关怀,一种和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的情感。《黑白李》之所以在老舍创作中很有“异样”感、“斗争性”,正是因其潜在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判断:激进的革命与传统不仅不是完全矛盾,甚至可以结合在一起;伦理之情不一定就是革命的阻碍,反倒可能成就革命;常常有“牺牲”的革命,却不期然地会对伦理或亲情带来伤害。

  • 标签: 《黑白李》保守者 激进 “功利主义”
  • 简介:路易斯·厄德里克是当代美国创作得奖最多的本土裔女作家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她不仅书写了印第安人和混血族群的苦难历史和心理创伤,还细致描述了部分白人在这段历史记忆中复杂的心理纠葛,引发人们对印第安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本文立足于杰弗里·亚历山大的文化创伤理论,试图解读作品中印第安人和混血族群经历的集体创伤,分析其产生的过程以及给不同族群带来的影响,从而揭示出作者本土裔文学创作的独特性。

  • 标签: 《鸽灾》 路易斯·厄德里克 文化创伤理论
  • 简介:美国知名诗歌评论家玛乔瑞.帕洛夫的《不确定诗学:从兰波到凯奇》是一部深入探索当代美国诗歌特色及其创作走向的理论力作。在这部"不确定诗学"的扛鼎之作中,帕洛夫从"不确定诗学"的鼻祖兰波入手,以从斯泰因到凯奇等为主的七位诗人为研究对象,以大量翔实的文本分析为基础,深入阐释了文化语境中当代美国诗歌的"不确定性"特色和反象征主义倾向,并提出重绘现代诗歌地图的必要性和反思现代主义的迫切性。帕洛夫的研究为微观文本细读和宏观批评建构都带来了实践性和理论性上的双重挑战和启发。

  • 标签: 玛乔瑞·帕洛夫 《不确定诗学:从兰波到凯奇》 当代美国诗歌
  • 简介:《一桶艾蒙提拉多酒》通常被视为坡的经典复仇叙事。国内外学界的讨论亦较多地聚焦于主人公是否忏悔这一伦理维度。而坡力图在作品中植入的深层语义结构(作为坡所倡导的"秘密写作"机制)往往得不到关注。鉴于此,本文拟从文本边缘地带隐匿的"共济会"元素入手,分析其如何借助理想读者的"侧目而视"转化为新的逻辑语义中心,进而成为作品中历史文化内涵得以衍生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试图将故事进一步纳入"元语"图式,通过对情节中的一个核心短语"最后一块石头"进行美学功能分析,说明《一桶艾蒙提拉多酒》在其复仇叙事的表象之下如何精妙地植入了一则以坡的"情节整体观"为阐发对象的小说创作寓言。

  • 标签: 埃德加·爱伦·坡 《一桶艾蒙提拉多酒》 秘密写作 共济会
  • 简介:美国埃默里大学里德教授的新著《巴赫金视域下的浪漫主义文学》立足于当下理论语境,综合运用巴赫金思想、尤其是他的哲学、美学、文学学与语言学思想,重新解读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对浪漫主义文学本体、主体、体裁进行了独特的反思与创造性再建构。该书不但是具体运用巴赫金思想的一次有益尝试,而且丰富了浪漫主义文学研究方法内涵,为“后理论时代”如何重审文学传统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 标签: 里德 《巴赫金视域下的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 本体论 主体论 体裁论
  • 简介:<正>最近拜读了"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暨南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朱寿桐先生的大作《孤绝的旗帜——鲁迅传统及其资源意义》(以下简称朱著),受益匪浅。朱著洋洋二十九万

  • 标签: 鲁迅精神 论鲁迅 孤绝 说不尽 朱著 朱先生
  • 简介:扬·阿尔贝是当代西方非自然叙事学阵营中最为活跃、最有建树的理论家之一。尽管受到布莱恩·理查森的激发和影响,但阿尔贝无论在非自然叙事的概念界定、特征描述还是在阐释策略方面都与理查森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概念层面上,阿尔贝把非自然叙事界定为物理上、逻辑上、人类属性上不可能的场景与事件;在特征描述上,他主要聚焦于非自然的叙述者、非自然的人物、非自然的时间和非自然的空间;在阐释策略上,他倡导以认知方法为导向的自然化解读策略。本文在评述阿尔贝非自然叙事学理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出:关于非自然叙事的界定与判断至少涉及“程度”与“层面”两个问题,而对非自然叙事特征的考察需要扩大至更多的类别与内容,如非自然的聚焦、非自然的心理以及非自然的情感等;在非自然叙事的批评实践上,所谓的自然化解读与非自然化解读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种“两者皆可”的选择,即我们应该在有效保留非自然叙事之“非自然性”的同时对其做出合理的阐释。

  • 标签: 不可能性 非自然叙事 非自然叙事学 扬·阿尔贝
  • 简介:《阿Q正传》借鉴了显氏小说《胜利者巴尔代克》,作为阿Q形象的核心意义的精神胜利法表现出与巴尔代克的异质同构。虽是取法显氏的小说,而阿Q形象的塑造体现了鲁迅文本对显氏文本的否定的互文性关系,显示出对显氏的借镜与超越。

  • 标签: 《阿Q正传》 《胜利者巴尔代克》 精神胜利法 异质同构
  • 简介:余华小说《鲜血梅花》是一部戏拟武侠小说的作品,文中所塑造的主人公阮海阔以“寻找”秘盖了传统斌侠当中的“复仇”,其冷漠迷茫的精神特质以及“在路上”的行为姿态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西方“存在主义”文学当中的“局外人”形象。余华在《鲜血梅花》的创作过程中展示了强烈的自我代入感,阮海阔这一人物形象实际隐射了以余华为代表的先锋作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面对先锋“终结”的危机时所呈现的特定心理国綦:他们作为历史和传统的“局外入”感到先锋文学深陷泥沼的困境,因而不断寻找着另辟新路的可能.

  • 标签: 余华 《鲜血梅花》 阮海阔“局外人”存在主义
  • 简介: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blackculturalidentitydilemma)是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表现了生活在以盎格鲁-萨克逊白人种族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中黑人对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迷惘.因此,它不仅是一种生理特征的认同,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内涵.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不仅导致了美国黑人个人人性的压抑、心理扭曲和畸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社会内部美国白人与黑人社会、文化冲突的重要根源.黑人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困惑、怀疑和追求成为研究美国文学与文化的重要线索.

  • 标签: 美国文学 黑人 文化身份认同 文化冲突 殖民主义
  • 简介:“1985”是“文革”终结后中国当代文学艺术走向繁盛的一年,也正是在这一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启动了《黄宾虹画集》与《黄宾虹书简》的出版工作。书画家邓明作为编辑因参与此项出版工作,生成了“用古人笔墨为古人造像”的艺术观念,并为此坚守了32年,从保守到前卫,最终推出了中国断代图像美术史《守望丹青》。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到“八五新潮”,再到后新时期当下的图像-资本时代,从本质上评判,文学与艺术始终是处在一个共同的历史语境下推动着诸种思潮的发展;然而多年来,学科壁垒的划分却导致文学与艺术诸门类闭锁在各自的领域孤独地言说,以至这种研究的狭隘性把文学艺术本然共享的整体历史背景解构得支离破碎。笔者以“八五新潮”为历史坐标,借助一个历经32年不变的水墨观念做参照,以静观动,旨在透视与诠释晚近40年新时期与后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发展所经历的喧哗与躁动,并且着重分析在图像-资本时代艺术市场所遭遇的困境,指出当下中国美术界在相当的程度上被资本所操控,艺术的非功利性审美本质被颠覆,因此书画家能够自觉地抵抗资本与拥有博物学知识学养是一种难得的纯粹与高贵。

  • 标签: 黄宾虹 “八五新潮” “用古人笔墨为古人造像” 图像-资本时代 灵韵 观念艺术
  • 简介:埃及女作家纳娃勒·赛阿达维著作颇丰、影响深远,在当代阿拉伯世界颇具争议。由于她在性、宗教和政治等方面的异见,一直在阿拉伯本土受到打压,不仅“文学家”的身份得不到承认,甚至连“女性”的身份都遭到质疑。本论文认为,赛阿达维的写作生涯是她反思和探索母语阿拉伯语的过程,她从语法、语言习惯和言外之意等多方面着手,尝试指出和弱化阿拉伯语承载的父权文化色彩和阳性中心主义价值观,驯服这陌生的“母语”,也呼吁女作家和她们的读者通过对语言本身的思考,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和世界。

  • 标签: 纳娃勒·赛阿达维 女性写作 阿拉伯语 父权文化
  • 简介:作为“历史编撰元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之一,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一书无疑体现了后现代历史想象所具有的实验性与颠覆性等特征,但与此同时,《法国中尉的女人》一书及其历史观照又建立在对维多利亚时代风貌逼真而精确的重现之上。本文正是基于这种双重性基础之上,聚焦于小说男主人公查尔斯·史密森的自我进化历程,分析福尔斯如何从当代视角对19世纪的进化主题进行重构,并将其置于存在主义语境中进行观照,从而揭示福尔斯笔下自由、自我与进化的真谛。

  • 标签: 福尔斯 《法国中尉的女人》绅士 进化 存在主义 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