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淋巴结病理组织免疫组化技术与其标准化操作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间收治的96例患淋巴结的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成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8)。观察组患者通过标准化的淋巴结组织采取苏木精-伊红染色片穿刺的免疫运用于组织化学上的染色,对照组患者未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片穿刺,比较各组免疫组化的染色切片上相关请况。结果观察组切片的优良率为97.92%,明显高于对照组切片优良率(54.17%),P<0.05对比差异存在明显。结论通过病理组织运用免疫组化穿刺技术,可明显地提高染色切片整体优良效果,提供更可靠的诊断参考,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县级医院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0例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在化疗过程中选择的置管方式不同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各45例,改良组患者应用非超声引导的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常规组采用传统盲穿PICC置管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改良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没有购置PICC置管专用B超机的情况下,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方法,不仅一次穿刺成功率和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提高,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效果。方法将5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计算机随机分成2组(属于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对照组27例,接受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28例,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疼痛情况以及功能状况。结果观察组的切口长度(7.48±0.05毫米)更短,术中出血量(20.26±3.25mL)更少,术后一天、三天的疼痛评分(3.51±1.08分、1.31±0.54分)更低,术后一个月、六个月的功能障碍指数(11.25±1.28、5.36±1.05)更小(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可观。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128层螺旋CT和轴扫技术降低腹部CT检查辐射量的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7例腹部CT扫描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A组14例,行128层螺旋CT扫描,B组13例,行轴位阶段扫描。两组患者分别接受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两组扫描的图像质量、噪声水平以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及噪声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X线的辐射剂量明显比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使用128层螺旋CT和轴扫技术所获得的图像均有较高质量,但是轴扫技术的腹部CT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128层螺旋CT扫描,更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介入技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近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与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110例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这些患者都符合脑血管内植入支架的标准以及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在病变血管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12月后对比治疗前在病变血管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NIHSS评分上治疗前两组患者得分上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在1、6、12个月的手术治疗之后NIHSS得分有了明显的提高(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在同一时间段内,两组患者的得分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脑梗死复发率以及病死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介入技术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方面安全有效,比单纯的药物治疗的效果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在急诊持续床旁血液净化技术(CBP)中采用个性化护理并对其临床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并加以讨论。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急诊录入接受持续床旁血液净化技术(CBP)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有100例,将其随机分组如下,即观察组共计50例给予个性化护理进行干预,对照组同样随机纳入50例给予常规护理。分别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相关各项评分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经上述治疗配以相关护理措施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相关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对护理满意程度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以上指标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临床急诊接受持续床旁血液净化技术(CBP)治疗的患者辅以个性化护理,其临床效果显著,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患者减轻因疾病带来的不适、促进病情恢复,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窄带成像技术与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常规内镜诊断为食管黏膜病变的患者80例,分别使用窄带成像技术和碘染色技术对患者的病变形态、范围和活检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效果。结果在食管病变程度和范围方面,窄带成像技术和碘染色技术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和碘染色技术对于食管病灶的检出率都非常高,两种检测方式在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进行诊断时,窄带成像技术与碘染色技术均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都非常高,可以使用窄带成像技术代替碘染色内镜对食管病变患者进行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患者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平均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和组织病理学评分。结果经比较可知,观察组研究对象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和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研究对象的组织病理学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骨创伤创面软组织损伤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和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对于患者组织病理学评分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自凝刀微创技术治疗功血与子宫肌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72例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功血与子宫肌腺症患者,根据随机表分组。对照组采用微波治疗方法;观察组则采用自凝刀微创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功血与子宫肌腺症治疗总有效率;创面平均愈合时间、阴道停止出血时间;治疗1年复发率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月经量、痛经程度、生活质量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功血与子宫肌腺症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阴道停止出血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治疗1年复发率情况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前月经量、痛经程度、生活质量水平相似,而治疗后观察组月经量、痛经程度、生活质量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凝刀微创技术治疗功血与子宫肌腺症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月经量,减轻痛经,加速创面愈合,降低复发率,改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骨科采取微创技术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本次的60例研究对象均选自本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骨科接受诊治的创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式,而观察组采取微创疗法,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成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比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3.33%要低,显著差异使统计学成立(P<0.05);此外,在生活质量评分上,观察组显著比对照组要高,差异明显,统计学成立(P<0.05)。结论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采取微创技术,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升预后和生活质量,具有一定安全有效性,值得进一步推广和采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低剂量薄层CT扫描技术在临床中应用于肺部小结节扫描中的效果。方法选择于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期间到我院接受肺部小结节扫描的388例患者,在第一次检查的时候均行常规剂量CT扫描,第二次复查的时候则行低剂量CT扫描,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结节检出率以及辐射剂量。结果结节检出率常规剂量检查出结节数与低剂量薄层CT扫描检查出结节数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除形态学扫描结果,低剂量CT扫描方式剂量长度乘积、权重CT剂量指数明显低于常规剂量CT扫描,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肺部小结节患者,在临床中行低剂量薄层CT扫描效果理想,敏感性较高,而且辐射剂量较低,更能够被接受以及认可,应当推广以及普遍应用,价值可观。
简介:摘要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呈现出了对高职教育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旺盛需求,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其专业办学形式和内涵有待深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是其师资队伍提升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全国50所高职院校中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兼职教师队伍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一共(86例),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1月2日至2016年2月10日,将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43例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对照组43例患者-实施常规手术。结果观察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时间(50.15±1.21)min、术中出血量(120.15±2.01)ml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通过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取得显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临床对神经源性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实施改良间歇多次扩张治疗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院近期内接诊的48例神经源性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各24例,A组患者实施改良间歇多次扩张治疗,B组患者实施常规扩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洼田氏饮水试验和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评分较前均有所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改良间歇多次扩张结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对改善神经源性吞咽功能障碍疗效显著,对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并使患者恢复经口进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