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脑中风患者在急性病症期采用治疗方法后容易导致后遗症,对该种患者采用康复治疗方法时联合针灸治疗,观察康复治疗方法联合针灸治疗的效果。 方法 :将脑中风有后遗症 128 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时间 2019 年 1 月到 2020 年 4 月,根据脑中风患者使用的治疗方法不相同,对患者分组分析,参照组应用康复治疗,研究组应用参照组治疗方法时联合针灸治疗。 结果 :( 1 )研究组有 92.28±4.71 ( % )满意度,参照组为 81.14±3.39 ( % ),( t=8.361,p=0.031 ),结果有差异。( 2 ) 两组治疗后研究组 NIHSS 评分为 11.48±1.33 (分),参照组为 18.29±1.52 (分),( t=4.357,p=0.042 ),结果有差异。 结论 :有后遗症脑中风患者采用康复治疗方法时联合针灸治疗效果更高,该方法值得应用。

  • 标签: 脑中风 康复训练 针灸
  • 简介:摘要在中国卒中已成为首位死亡原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治指南均是基于血管狭窄程度对患者进行分层,但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存在可随时引起缺血性卒中,并与颈动脉狭窄程度无关。MRI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高分辨率MRI的出现,使得可对颈动脉斑块结构和性质进行无创性评估,早期为卒中高危人群提供最优化治疗策略,以达到防治卒中的目的。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检查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分子成像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超声治疗对脑中风后肢体运动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将 98例脑中风后肢体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超声组和对照组,每组 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肢体康复治疗,超声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超声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超声组和对照组的 ADL评分、 Fugl-Meyer评定法测评测评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且超声组对上述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超声治疗对改善脑中风后肢体运动障碍的有显著的疗效,可更有效地改善脑中风后肢体运动障碍的康复,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 标签: 超声治疗 脑中风后 运动障碍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脑卒中偏瘫采取针灸治疗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6月至 2019年 5月期间收治的 7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本次实验实验研究对象,经电脑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应用于 37例对照组患者,另外针灸治疗应用于 37例观察组患者,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不存在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患者,对比组间数据,差异性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给予脑卒中偏瘫患者针灸治疗,能够获取良好的治疗效果,使患者的患肢功能得到改善,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与治疗总有效率,具有临床意义与推广价值。

  • 标签: 针灸治疗 脑卒中偏瘫 生活质量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应用门诊及家庭双向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 此次的研究对象选自于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共 70 例,均在 2018 年 5 月 ~2020 年 4 月就诊于我院。将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进行了分组,其中采用常规的康复指导的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门诊及家庭双向康复护理的患者纳入研究组,分别有 35 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 NHISS 评分、 Fugl-Meyer 评分变化情况。 结果 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患者的 NHISS 评分、 Fugl-Meyer 评分均得到改善;且护理后的研究组患者的 NHISS 评分低于对照组( P < 0.05 ), Fugl-Meyer 评分高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门诊及家庭双向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和运动功能,有利于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脑卒中偏瘫 门诊护理 家庭双向护理 康复护理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康复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的 1个月之内的应用有效性,确定偏瘫运动模式在早期康复治疗活动中的使用效果,找出最佳运动法。方法:选取 100例脑梗死患者,其发病时间在最近两周内,随机设置分组,包括康复 A组与治疗 B组,患者人数均为 50例, B组患者接受对应自身疾病的常规治疗, A组则在展开常规治疗的同时,还需进行康复治疗,关注患者康复治疗流程的设置,患者与治疗人员需要有畅通的信息沟通反馈机制。对两组患者在运动功能方面的变化进行对比,确定康复治疗的应用效果。结果:经过对比可以确定,康复治疗能够帮助患者改变其原有的痉挛模式,患者能够形成更强的日常生活能力。结论:在早期治疗中,给患者进行规范化的康复治疗,设置合适的偏瘫运动模式,可帮助患者改善其原本的痉挛模式与运动性能,有利于患者全方位康复。

  • 标签: 早期康复治疗 偏瘫运动模式 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讨论康复作业治疗在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筛选本院收治的80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85月至20205月期间入院),随机分成对照组(常规组)和观察组(康复作业治疗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功能和日常活动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上肢功能情况(FAM评分)以及日常生活情况(PSMS评分)基本一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AM评分和PSM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作业治疗在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水平,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有助于患者的治疗恢复,值得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康复作业治疗 偏瘫 上肢功能障碍 日常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讨老年人脑卒中实施护理干预对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 6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 33例。实验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实施护理干预后的效果和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实施护理干预对老年人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帮助,可应用于临床推广。

  • 标签: 老年人脑卒中 偏瘫肢体功能恢复 护理干预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气压治疗仪联合偏瘫治疗仪在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的疗效观察。 方法   选取2018年至 2019年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 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 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与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气压治疗仪和偏瘫治疗仪。比较两组干预后的上下肢功能和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  结果 经过治疗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的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别( P<0.05)。 结论 气压治疗仪联合偏瘫治疗仪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

  • 标签:     [ ]气压治疗仪 偏瘫治疗仪 脑卒中 肢体功能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在针刺结合基础治疗后对于受损皮质脊髓束结构的重塑特征。材料与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3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各18例。对照组采取神经内科基础中西医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行针刺治疗。分别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侧皮质脊髓束全段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均值以及每100个节点上FA值的变化。结果(1)经治疗后(3个月末),针刺组与对照组患侧皮质脊髓束全段平均FA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虽然治疗后患侧皮质脊髓束全段平均FA值在针刺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基于100个节点的局部FA值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治疗后针刺组患侧皮质脊髓束在局部节点上的FA值具有显著增高(P<0.05,FDR校正),差异段主要分布在纤维束中段(第50~ 60节点段)及顶段(第88~ 100节点段)。结论针刺能有效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皮质脊髓束结构重塑,为临床应用针刺改善偏瘫提供了较客观的影像学证据。

  • 标签: 针刺 卒中 扩散张量成像 皮质脊髓束 结构重塑 磁共振成像
  • 简介:  【摘 要】 目的:探讨时间管理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8年 6月至 2019年 6月本院 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单双号形式将他们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6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药物和康复锻炼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根据时间对于疾病发展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治疗康复方案,即在患者发病 24h或病情稳定时便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及床上良肢摆放位,肢体主、被动运动,并在脑卒中患者运动恢复最佳阶段对患者进行上、下肢运动功能训练,训练方法及幅度应根据患者自身病情,由主治医师及康复医生共同参与并指导家属共同实施,并对入院时、治疗 1个月和 5个月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评定表采用上田敏偏瘫功能分级(上下肢)和改良 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进行评定,平衡功能评定采用 Berg平衡量表进行。结果:治疗前后效果同组间比较,两组均有明显改善( P<0.05),但两组间比较结果,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结论:时间管理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下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平衡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时间管理;脑卒中;肢体功能;康复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ime management rehabilitation on the limb motor function of stroke hemiplegia patients. Methods: from June 2018 to June 2019, 120 stroke hemiplegia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form of admission single and double number, 6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according to the conventional drugs and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methods. The study group made the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plan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 of tim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ease, that is, 24 hours after the onset or the condition was stable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carry out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ut good limbs on the bed, exercise the limbs actively and passively, and exercise the upper and lower limbs in the best stage of stroke patients' exercise recovery. The training method and rang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atients' own condition,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attending physician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al students, and guide their families to carry out the training together, and the limbs at the time of admission, treatment for one month and five months should be treated The motor function and the ability of daily living were assessed by the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ies and the modified Barthel index rating scale. The balance function was assessed by the Berg balance scale.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 < 0.05), but the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 P<0.05)。 Conclusion: time management can improve the motor function of upper and lower limbs, balance ability and life quality of stroke patients.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脑卒中偏瘫应用高压氧、康复训练联合治疗对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18.01~2019.12本院接收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排列法分为对照组30例,予Bobath法康复训练;研究组30例,加用高压氧治疗。观察入院时、治疗后4周神经功能缺损(NHISS)评分、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NHISS评分较入院时降低、上肢FMA评分、AD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高压氧、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能够减轻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促进其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高压氧 康复训练 上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柏散外敷在预防急性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肿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科2018年5~12月收治的偏瘫患者6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33例。实验组除常规功能锻炼、良肢位摆放等常规护理方法外,采用双柏散外敷偏瘫侧肢端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分别于入院后3 d、7 d评估双侧上下肢肿胀程度,从而判断干预方法的有效性。结果两组干预后3 d、7 d双侧上下肢肿胀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中风早期使用双柏散外敷能有效预防偏瘫肢体肿胀。

  • 标签: 双柏散 偏瘫 肿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对出院计划的需求,为制订科学、规范的出院计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分别对2019年1—3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5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及15名家属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并用Colaizzi分析法对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归类和提炼主题。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计划需求归纳为5个主题,分别为疾病知识、康复锻炼、心理支持、经济支持、转介服务需求;家属出院计划需求归纳为3个主题,分别为照护知识/技能指导、康复器械指导和喘息服务需求。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家属对出院计划需求较高,应提供个性化多学科协作的出院计划,发挥社区后续康复治疗作用。

  • 标签: 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偏瘫 家属 出院计划 质性研究
  • 简介:【摘 要】目的:评价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脑出血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于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脑出血偏瘫患者中抽取94例作为观察样本,参照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中47例病例,且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结果:干预后2组的NIHSS评分低于干预前,而FMA评分高于干预前,组间数据为试验组的变化优于对照组,即均为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对改善脑出血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运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值得采纳和推广。

  • 标签: 脑出血 综合康复护理 偏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术后患者偏瘫肢体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 168例脑出血术后患者偏瘫患者作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 n=84)接受传统护理,观察组( n=84)接受肢体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评分、运动障碍评分及并发症概率。结果;观察组的 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运动障碍评分低于对照组,且并发症机率较低,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05)。结论:对脑出血术后患者偏瘫患者采取肢体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其运动功能障碍,有利于加快患者恢复进程,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应用。

  • 标签: 脑出血 偏瘫 早期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 方法: 选自 2017 年 3 月至 2019 年 3 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 50 例老年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单双号抽签法将所有患者进行分组,组别分别为参照组( n=25 )和实验组( n=25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 96.0% 明显高于参照组的 76.0% ,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给予老年脑梗塞患者施加早期护理干预 临床 效果明显,有效恢复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 临床借鉴率高 。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老年脑梗塞 偏瘫 肢体功能 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变化。方法:本院神经内科中收治的 100例患有脑卒中偏瘫疾病的患者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参照组和试验组,各 50例,参照组行常规护理和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予以镜像疗法,连续治疗 60d,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障碍变化情况。 结果:试验组患者经治疗后的MMT评分显著较优于参照组,具有显著差异( 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 FMA评分显著较高与参照组,具有显著差异(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主要针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以介入时机康复治疗的康复效果进行研究及其分析。 方法: 选择我院 2017年 3月 -2019年 3月,接纳的 1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将其分为常规组( n=80)和观察组 (n=80),常规组患者主要以晚期介入进行康复治疗,观察组则是以早期介入进行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均参照治疗前及治疗后各个时期( 15d、 30d)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有效对比。 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生活能力均无较大差异( P> 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对比,治疗 15d 后常规组为( 8.56±3.08 )分,观察组为( 7.02±2.87 )分,观察组表现效果较为显著( P< 0.05),组间对比意义显著;同一时期的生活能力对比,常规组为( 47.13±18.11)分,观察组为( 56.75±13.48)分, 观察组表现效果较为显著( P< 0.05),组间对比意义显著;除此之外,治疗 30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生活能力对比中,观察组较常规组均有显著效果 ( P< 0.05)。 结论: 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有助于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

  • 标签: 康复治疗 介入时机 脑梗死偏瘫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 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 我院收治的 80 例 脑卒中偏瘫患者,以信封法随机分入对照组和研究组并采取不同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生活能力评分。 结果: 研究组 治疗后的生活能力评分高于 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 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脑卒中偏瘫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