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他所从事的是一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绿色事业”。四十年的林业工作生涯中,他的足迹踏遍了通辽大地。他把青春、热血、聪明、才智,全部奉献给了通辽的林业生态建设,用自己卓有成效的工作谱写出朴素无华但却动人心弦的“绿色乐章”,并把它们传播到首都首府、海防边疆。他的名字,已经被永久性地镌刻在了北京西山的“全国绿化功臣”的丰碑上……他,就是草原上的“绿色使者”——通辽市林业局副总工程师李吉人。多年来,通辽林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造林绿化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防沙治沙、平原绿化等重点工程顺利实施,一大批林业建设典型和示范基地在全国榜上有名,一大批较大科研项目成果获得奖励……这一切都与像李吉人这样的一大批林业人坚持不懈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是分不开的。1987年,李吉人担任综合科科长期间,在他的主持、组织、协调下,先后完成科研与推广项目12项,获部(区)级科技进步奖4项,成果推广率和实用技术覆盖率分别达到75%和85%。全市采用机械开沟造林的保存面积有400万亩。为了打破通辽林业结构不合理、树种单一和纯林过多的局面,李吉人同广大科技人员一道从引种育种入手,大胆改变造林配置和造林经营方式,提出了“乔灌草相结...
简介:为考察氯氰菊酯在茼蒿和油麦菜上的残留行为,于2016年在山西、山东、天津、安徽、云南和河南进行了氯氰菊酯在茼蒿和油麦菜上的规范残留田间试验。两种作物均包括6地的最终残留量试验和1地的消解动态试验。按照现行的蔬菜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测定的国家标准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氯氰菊酯在茼蒿和油麦菜上的消解动态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2d和1.8d。最后一次施药3、5和7d后,氯氰菊酯在茼蒿上的残留中值分别为1.64、1.19和0.89mg/kg,在油麦菜上的残留中值分别为0.84、0.50和0.28mg/kg。结合不同试验点试验期间昼夜平均气温发现,气温对氯氰菊酯在茼蒿和油麦菜上的残留量有明显影响。施药期间较低的气温下,氯氰菊酯在茼蒿和油麦菜上消解缓慢,残留风险明显增大。建议在实际生产中遇到低温天气应适当延长采收间隔期,另外在开展农药残留田间试验时应重视气象条件对残留试验结果的影响。
简介:成武县大田集镇张庄村青年农民张宝军,在一亩多的废弃地里搞立体经营,他在地下建起储藏保鲜室,在地面上盖起猪舍搞养殖,并在猪舍周围栽植葡萄,从而形成种、养、储藏一体的立体经营模式,获得年收入20余万元的高效益。1991年高中毕业的张宝军返乡务农后,一心想干一番事业改变生活现状。经过多方面考察后,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租用村里的一个废弃多年的坑塘,将一亩多的坑塘整理为3个储藏物品总量可达1000多方的地下保鲜室;在地上的空闲地带,建设起5排可存栏1000多头猪的猪舍,并在猪舍周围栽植了200多棵葡萄。这样一来,葡萄既可以为猪遮荫降温,又能吸收氨气,净化了空气,降低了病菌的感染机率;猪的粪尿成为种
简介:采用程序升温脱附(TPD)实验技术测定了β-苯乙醇在5种多孔材料上的TPD曲线,并估算了它们的脱附活化能。同时还讨论了多孔材料的孔径结构和表面性质对β-苯乙醇吸附结合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β-苯乙醇在多孔材料上的脱附活化能(kJ/mol)由低到高依次为:B型硅胶(46.90)、SBA-15分子筛(56.16)、A型硅胶(67.92)、MCM-41分子筛(86.16)和XF型活性炭(91.87);(2)除XF型活性炭外,吸附剂表面酸性基团的增加有利于增强其对β-苯乙醇的吸附结合力,β-苯乙醇在吸附剂上的脱附活化能随吸附剂表面酸性基团含量的升高而增大;(3)与其它几种多孔材料相比,XF型活性炭与β-苯乙醇之间因存在π键吸附使得吸附作用力增强,脱附活化能也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