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基于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推导出城市规模与城市劳动生产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中国2003--2009年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对由此得到的计量模型进行估计,发现地级市中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呈现显著的倒U形关系。在可比方法估计下我们发现中国被低估的城市已明显减少,大部分城市处于最优规模的附近,但同时被高估的城市数量在增加。此外,与东、中部等相对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标签: 集聚经济 劳动生产率 最优城市规模
  • 简介:本研究主要探讨中国大陆新上市公司上市后次年首次股利宣告是否支持信息内涵假说(或称信号发射假说),投资人是否可由此信息获得异常报酬.本研究之样本为1999年至2001年间,在深圳交易所和上海交易所新上市的A股公司上市后次年首次发放股利者,共计84家.以事件研究(EventStudy)法,运用市场模式(MarketModel),分析股利宣告对股票报酬的影响.

  • 标签: 中国大陆 新上市公司 首次股利宣告 信息内涵假说 异常报酬
  • 简介:随着国际分工中产品内分工的不断增加,国际分工从产品层面深入到工序层面,产品内分工这一新兴分工模式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分析了产品内分工促进生产增长的可能途径,并利用双三角地区的数据,实证研究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劳动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我国双三角地区,产品内国际分工水平的加强对于生产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产品内分工 劳动生产率 技术溢出
  • 简介: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的影响是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较为关注的问题。随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具有技术、知识密集特征的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动力。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我国31个省级地区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将高技术产业集聚细分为三类指标,从线性和非线性角度研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技术产业集聚专业化外部性对劳动生产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与劳动生产之间呈现倒“U”形的二次关系,其中,广东省高技术产业集聚专业化的正向效应最接近最大值,其次是上海市、江苏省和天津市;高技术产业集聚多样化和市场竞争性与劳动生产之间呈现“U”形关系。

  • 标签: 产业集聚 市场竞争性 劳动生产率 高技术产业 集聚专业化
  • 简介:基于2002~2007年的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本文使用一个全新的实证框架,研究了企业间要素重配对中国制造业生产增长的影响作用。我们发现,虽然目前我国市场扭曲程度较高,但是市场化改革的努力已经使得企业间要素重配成为制造业生产增长极其重要的原因;由于中间投入对要素重配具有乘数效应,其产生的要素重配效应占据了最大份额;企业的进入、退出市场行为在要素重配中也表现突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出口等市场化行为对促进企业间要素重配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国有资本比重等因素却对要素重配产生负面影响。

  • 标签: 要素重配 制造业 生产率增长 市场扭曲 PL方法
  • 简介: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本文定量考察了城市间生产和城乡劳动力宜居度的差异,研究了城市规模对城市发展政策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城镇化提升了实际GDP和城乡劳动力实际工资,且影响弹性与政策调整城市的规模正相关;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发生在人口100万—300万的城市时,农村劳动力福利的变动弹性最高;农民工市民化发生在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时,实际GDP和城乡劳动力实际工资下降,且城市劳动力的福利降低。

  • 标签: 城市规模 城镇化 农民工市民化
  • 简介:为了解上海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情况,11月14日上午,经济法律社会咨询中心科研人员等一行15人在谢京辉副院长率领下赴嘉定区江桥镇太平村调研,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吴振兴研究员参加了调研。

  • 标签: 新农村建设 科研人员 咨询中心 经济法律 太平村 副院长
  • 简介:依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一国经济追赶伴随的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的“相对相对增长”会派生本币实际汇率升值趋势。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可贸易与不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各自增长、相对增长、国际比较增长等指标进行系统估测,发现上述结构性生产指标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存在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推论一致的经验证据;利用人均或劳均产出等总量性生产指标检验这一理论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解释力,则存在理论假说变量与度量指标选择不兼容的问题。

  • 标签: 中国劳动生产率 人民币实际汇率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