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肌松监测下指导老年患者全麻后气管拔管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及术后肌松残余的发生率。方法选择老年患者100例,年龄65-75岁,ASAⅠ~Ⅱ级,实施全凭静脉麻醉。随机分为肌松监测下气管拔管组(A组)和传统气管拔管组(B组)各50例。记录各时间点(术前、拔管时、拔管后30min、拔管后1h)的MAP,HR,脑电双频指数(BIS),四个成串刺激(TOF),TOF<0.9为肌松残余。结果肌松监测组MAP,HR指标稳定(P>0.05),拔管后1h的肌松残余(PORC)发生率为0%;传统组MAP,HR均有显著变化(P<0.01),拔管后1h的PORC发生率28%。结论老年患者在肌松监测下气管拔管,其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肌松残余发生率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的抑郁障碍情况、心理干预的效果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于我科接受PCI治疗的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心理干预组,两组均在患者手术前1~2d和手术后7~10d分别进行两次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生活质量(MIDAS)评分。结果PCI术前两组患者抑郁发生率、HAMD评分、MID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心理干预组的抑郁障碍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HAMD评分明显降低(P<0.05);手术前后对照组抑郁发生率无明显变化(P>0.05),HAMD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前后干预组抑郁发生率有明显变化,HAMD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干预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PCI术后患者抑郁发生率较高,因此有必要对PCI术后的患者进行联合心理干预的治疗,PCI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PCI术后抑郁情绪与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呈负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及并发血管病变患者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分布宽度及血小板平均体积、平均分布宽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47例糖尿病及并发血管病变患者,将其分为糖尿病组(I组)、糖尿病肾病组(II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III组)、糖尿病冠心病组(IV组)、糖尿病脑梗塞组(V组)及正常对照组(VI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结果I、II、III、IV、V组的MCV、RDW、MPV、PDW测定结果均升高,分别与对照组(VI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II、III、IV、V组与I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II、III、IV、V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CV、RDW、MPV和PDW的测定对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及其并发血管病变的发生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漂浮导管留置对于肺动脉高压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但漂浮导管监测为有创性操作,在留置后的护理和监测中,护士要严格掌握各部位压力正常值,准确分辨压力波形,做好导管护理,才能提高监测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4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和乌司他丁组,乌司他丁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20万U微泵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维持应用7天。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7天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高(P<0.05);治疗后第3天、第7天,乌司他丁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乌司他丁能显著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