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井下落物打捞工艺技术措施的探讨一直是石油行业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在油井生产和钻井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井下落物的情况,如残渣、钻具、水泥等物质掉落到油井中,严重影响了油井的正常生产。因此,研究和应用井下落物打捞技术,提高成功率和降低成本,对于保障油井正常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成功率和降低成本,我们需要优化设计针对不同的井下落物,应用特殊工具来进行打捞。针对不同的落物,需要选择不同的工具,如钩子、磁铁、钻头等,来进行打捞。同时,还要考虑到落物所在的位置、形状、大小等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策略性的选择,以确保打捞成功率。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油田井下作业落物打捞技术进行了详细概述。
简介:针对2016年12月16-21日华北黄淮及周边地区的重度霾过程开展了诊断分析,发现全球、区域大气环流异常和局地气象条件是此次重度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次过程中,受重度霾影响的面积为71×10-4km-2,霾持续时间达到6d,过程最高小时细颗粒物(PM2.5)浓度超过1100μg/m-3。东大西洋/西俄罗斯和西太平洋波列(中高层)和北极涛动(近地面)均表现为显著的正位相型分布,综合调控了华北黄淮局地的环流场和气象条件,有利于霾的发生。华北、黄淮上空的异常反气旋能够有效抑制垂直运动,减弱水平风速。与之对应,近地面层为明显的弱低压区和偏南暖湿气流。从局地气象条件看,地面小风速、高湿度以及浅薄的边界层是促使本次重度霾发生的重要因子。
简介:根据同步分析多种属性和分析在三维体中形成的四维异常,明显地改进了时延地震可视检验的程序。一种模式识别方法用于结合来自多属性的互补信息并监测四维异常。该方法由两个步骤构成——分析步骤与识别步骤。分析步骤目的在于发现四维异常的有代表性样本。而在识别步骤中,这些样本用于训练神经网络以便识别四维异常响应不同于背景响应。它表明了样本的选择极为重要而且应该与时延研究的目标相对应。与常规单一属性分析相比,它显示了无重复噪声的明显减少。此外它还展示了指导时延分析(辨别不同类型的四维异常)方法的潜力。一般说来,非重复噪声可以降低四维地震表征工程的价值。代价不菲的专用采集方法可能减少非重复噪声。在这次研究中,证明了用本文所叙述的高代价监测技术能够减小非重复性噪声。
简介:利用我国160个台站50年(1951-2000年)的月平均温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我国从1951/1952-1999/2000共49个冬季(11月至次年3月平均)的气温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F)分解。第1模态表现为全国一致的增温或者降温,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冬季气温增暖明显,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第2模态则表现为南北温度的反相关系,20世纪80和90年代,我国北部地区,特别是东北和西北的温度增加,而我国南部则温度降低。采用频谱分析方法提取我国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信号更清楚地反映出这些变化。而且这两种模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正位相叠加使得我国冬季持续偏暖,在降水场没有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加剧了华北地区的干旱程度。对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回归分析表明,我国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的第1模态与半球尺度上的北极涛动(A0)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它在高度场上表现为一个准正压的南北环状模态;而第2模态则与中高纬大气环流中的一波结构联系密切,它在高度场上表现为一个准正压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反相的振荡模态。这就表明,我国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中的基本气流及其扰动有密切的关联。作者还讨论了大气环流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的可能机理,并指出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简介:摘要:现阶段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智能电网的建设的全面开展,在电力系统运行、监控、管理等流程中产生了海量的且种类繁多的数据,即大数据。目前宣城供电公司变电站作为宣城电网中绝大部分电气设备的集合体,站内设备繁多,内部连接关系复杂。及时把控每台设备的运行状态,对设备的后期检修、工程技改及提高地区的供电可靠性尤为重要。但以目前的监控手段及信息获取方式,面临着数据量庞大、数据复杂度高、数据信息量冗余、多个系统之间数据无关联的弊端,常规的数据分析手段难以达到对各个变电站的供电性能进行快速、准确、有效的评估,所以加强基于大数据的调控运行数据的统一分析管理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