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阴道不规则流血发生原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分析。方法:抽选出在本院2023年1月~2024年1月50例阴道不规则流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加以醋酸甲羟孕酮片+戊酸雌二醇治疗。分析阴道不规则流血原因、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导致患者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的原因包括单纯性阴道不规则流血、功能性出血、子宫肌瘤、高血压、节育器、孕激素等。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总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导致阴道不规则流血的诱发因素有很多,在实施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激素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明显提升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其症状以及病因极为复杂,在日常生活中,眩晕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还会对患者造成生存以及工作等多方面的质量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肝脏疾病患者合并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具体患病率及其临床特性,特别是与非肝病人群相比时的表现差异。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至4月在医院接受胃镜检查的两组患者——一组为234例已确诊的各种肝病患者,另一组为46例非肝病健康对照。通过胃镜检查识别出反流性食管炎(RE)和巴雷特食管(BE)的患者,并根据不同的肝脏疾病状态,统计并比较其GERD的患病率。结果:性别差异:在肝病患者群中,男性患RE和BE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P值分别为0.025和0.028,表明性别可能是影响GERD发病率的重要因素之一。RE患病率:非肝病组的RE患病率仅为4.35%,显著低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和重型肝炎组,且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肝病分类:在各类肝病患者中,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及重型肝炎组的RE患病率分别是39.09%、43.75%和53.33%,虽然这三个组别的患病率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 > 0.05),但都明显高于急性肝炎(11.11%)和慢性肝炎(22.67%)组,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E患病率:对于BE而言,五个肝病组间的患病率并无显著区别(P > 0.05)。结论:肝脏疾病的患者,尤其男性,更有可能遭受GERD的困扰。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及重型肝炎患者中GERD的患病率尤为突出。这些发现强调了在管理肝病患者时,需要更加重视GERD的风险评估和早期干预。这项研究揭示了肝脏疾病与GERD之间存在的复杂联系,特别是在不同性别和肝病类型下的表现模式。它不仅提供了关于肝病患者GERD患病率的新见解,还突出了性别差异在GERD发展过程中的潜在作用,为进一步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方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点。关键词:胃食管反流;肝病;临床表现分析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检查原发性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肺癌患者共4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实施CT扫描,分析其CT临床表现。结果研究选取的42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其经CT临床检查结果表明周围型肺癌患者23例,占总数的54.76%,中央型肺癌患者17例,占总数的40.48%,弥漫型肺癌患者2例,占总数的4.76%,CT扫描特征表现明显,胸部薄层图像未有重叠现象,并且CT密度具备有较高的分辨率。结论对于原发性肺癌患者来讲,使用CT进行检查,能够在短时间内知晓患者病情恶化情况,可以为今后的治疗提供理论性依据,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收集中耳毛状息肉临床病例,总结其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0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中耳毛状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3例、男1例,左耳2例、右耳2例,年龄1~59岁。分析患者的CT、MRI影像学资料和对应的临床表现。结果中耳毛状息肉蒂部位于鼓室1例,位于咽鼓管骨部2例,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患耳反复流脓;蒂部位于咽鼓管咽口1例,突入鼻咽腔,表现为咽部不适、患侧耳闷,内镜检查见鼻咽腔灰白色息肉状肿物,表面有少许绒毛。4例患者CT、MRI均表现为椭圆形、类椭圆形息肉状软组织团块,壁呈中等密度软组织,内含大量脂肪组织,中央软组织犹如病灶内核,增强后壁及软组织内核强化;MRI显示2例病灶壁内脂肪与软组织夹层状排列。4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镜下示鳞状上皮下见毛囊、成熟皮脂腺等皮肤附件,内含大量脂肪组织,部分肌肉组织及软骨组织,部分间质纤维增生,伴胶原变性。结论中耳毛状息肉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呈息肉状软组织团块,壁光滑,含大量脂肪组织,中央为软组织内核,CT、MRI可提示毛状息肉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