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个体化营养护理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并发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筛选出本院在2020/1-2020/12期间接收的66例GDM并发高血压患者,结合护理模式的差异性,将其分成对照组(基础护理)与实验组(基础护理+个体化营养护理),各33例,之后对比2组的空腹血糖、高血压、餐后2h血糖、新生儿Apgar评分等。结果 实验组的空腹血糖、高血压、餐后2h血糖、新生儿Apgar评分等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GDM并发高血压患者实施个性化营养护理,不但能够改善血糖、血压等指标,而且能够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总体来看,其干预效果是比较突出的,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慢性期以及治疗后的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患者血清IL-18和IL-33的表达差异,探索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5—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52例布病患者(其中急性期患者27例、慢性期患者25例)作为病例组,并纳入26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CBA)测定血液样本中IL-18、IL-33的表达。同时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炎症指标血沉(ESR)以及C反应蛋白(CRP)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比较不同组间IL-18、IL-33、ESR、CRP的表达水平差异,采用Pearson法分析指标相关性,并绘制不同指标的ROC曲线。结果布病急性期、慢性期与对照组血清IL-18和IL-33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344和22.028,P均<0.01)。其中急性组IL-18、ESR和CRP表达分别为(272.07±170.18) ng/L、(39.56±24.52) mm/h和(22.82±29.00) mg/L,均高于慢性组(t=3.445、6.403和3.342,P均<0.05);慢性组IL-33表达为(436.22±56.10) ng/L,高于急性组(t=2.113,P<0.05)。急性期患者的IL-18和IL-33表达水平在药物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t=4.213和6.096,P均<0.01)。相关性分析提示,IL-33水平与CRP水平呈正相关(r=0.460,P<0.05);进一步行ROC曲线分析显示,IL-18、IL-33、ESR、CRP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为0.972。结论IL-18和IL-33分别在布病急、慢性期中高表达,对于布病的联合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IL-18和IL-33的动态变化可能提示布病患者机体免疫由Th1向Th2转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泡期长效长方案与黄体期长效长方案在卵巢储备良好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在我院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的300例患者进行分组,各150例,对照组接受黄体期长效长方案治疗,试验组接受卵泡期长效长方案治疗,对患者的全胚冷冻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多胎率、早期流产率进行观察。结果:试验组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多胎率明显较高,早期流产率明显较低,相较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相比于黄体期长效长方案,卵泡期长效长方案在卵巢储备良好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的应用具有更高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对T2期肾癌患者围术期指标、肾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T2期肾癌患者随机等分为2组,分别实施经腹腹腔镜肾癌根治术与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结果 研讨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肾功能指标低于参照组,P<0.05;免疫功能指标两组患者相近,P>0.05。结论 后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胃肠道恢复时间明显短于经腹入路组,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或可成为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电针治疗。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3月到我院治疗的6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采取口服药物加肌注治疗,一组为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电针治疗。对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和住院时间以及面神经功能TFC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6.66%)高于对照组(76.66%),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住院时间(9.3±1.1)比对照组(12.2±1.2),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TFCS评分(87.3±8.5)高于照组(73.4±7.4),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电针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患者进行治疗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效果提升,加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出院,从而提高患者面神经功能,电针在临床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患者的治疗中具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手术、麻醉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围手术期膈肌功能障碍(diaphragmatic dysfunction, DD),膈肌超声监测可以准确测量膈肌的厚度和活动度,精准反映围手术期膈肌功能改变,帮助麻醉医师早期甄别DD患者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文章对膈肌超声监测在围手术期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进行综述,重点讨论了膈肌超声监测术前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脓毒症、脑卒中相关的膈肌功能损伤,术中识别臂丛神经阻滞造成的DD,术后评估心脏、胸腹部手术后膈神经损伤以及指导拔管。膈肌超声监测有助于麻醉医师优化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方案并改善患者预后,是新时期麻醉医师的必备技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巩固化疗+手术"的全新辅助治疗模式在局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18—2020年间前瞻性纳入局部晚期胃腺癌或Siewert 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28例,首先接受同步放化疗(CCRT),放疗剂量为45 Gy,1.8 Gy/次,同步口服替吉奥40~60 mg,2次/d。CCRT后3周接受4~6周期SOX方案巩固化疗(CNCT)。CNCT结束后4~6周完成胃癌D2根治术。结果28例患者均完成新辅助治疗,治疗中≥3级不良反应在CCRT期间出现3例(11%),分别为血小板下降、白细胞下降、食欲下降;在CNCT期间出现白细胞下降2例(7%)、血小板下降3例(11%)。共20例(71%)完成手术,达病理完全缓解者占50%。3例手术并发症分别为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感染,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中期分析结果示局部晚期胃癌接受全新辅助治疗可获得显著的降期,治疗不良反应及手术并发症可耐受。
简介:摘要以往临床药师对外科患者围术期的药学管理介入较少,主要涉及术后镇痛药管理。近2年来,临床药师发现围术期患者常患有某些基础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因缺乏围术期药学管理和评估,可能增加患者术中出现意外或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2020年5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女性患者,因对长期服用泼尼松龙片可能导致困难气道未能在术前被充分评估,麻醉后出现了面罩通气困难及插管困难,手术被迫终止。这起事件引起药师的高度重视,由此开始对围术期患者实施全面的药学管理,包括制定了多项围术期常用药管理规范,开设了对日间手术患者的围术期药学服务门诊,对住院手术患者实施了全面的围术期药学管理。半年后,对临床药师加强围术期药学管理工作进行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医师、护士和患者的满意度分别为98.2%、99.1%和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