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2006年11月11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澳大利亚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六十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 标签: 回顾展望 学术研讨会 展望学术
  • 简介:<正>经过几年的酝酿和筹备,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于今年六月在南京成立。这个研究会的成立,受到了国内外知名人士的重视。许多外国文学翻译家、研究家、教育家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和贺电。其中有冯至、伍蠡甫,季羡林、匡亚明、吴富恒、李赋宁。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秘书长、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委员、美国斯坦福大学教

  • 标签: 外国文学教学 翻译家 季羡林 研究家 高等学校 东方文学
  • 简介:英国著名小说家伊恩·班克斯在《捕蜂器》里讲述了父亲克拉旱姆通过男性激素把女儿弗兰克"成功"地从女性变为男性,而被父亲违背伦理的实验改变了身份的弗兰克成了伦理身份混乱的"兼人"。弗兰克的身份错位导致他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继而无法进入正确的伦理选择的过程,而缺乏伦理教诲让他无法产生正确的伦理意识,无法建立善恶观。此外,弗兰克成长的客观伦理环境让他无法与外界进行正常沟通。这几个因素最终造成弗兰克通过残害小动物和"弑童"来缓释"被阉割"给他带来的创伤。小说表达了作者反对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希望生活回归正常秩序的强烈愿望。

  • 标签: 伦理选择 伦理教诲 伦理混乱 《捕蜂器》
  • 简介:第一部中国文学史出于外国人之手,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至于国内第一部中国文学史著作究竟出于何人之手,则成为一桩学术公案,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未能得到彻底的解决。因事关中国文学史研究的起点标界和源流变迁,因此有必要予以辨析。

  • 标签: 《中国文学史》 黄人 编撰时间 林传甲
  • 简介:纳桑尼尔·霍桑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像阿瑟·丁姆斯戴尔那样饱受人格分裂痛苦的人物,展现了人性中更深层自我的强大,以及人与它作斗争的悲剧过程。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人性观去观察分析他的作品,我们可以说霍桑一百多年前就在像弗洛伊德那样研究人,像现代主义文学那样描述人,把人的非理性因素提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并且认为人只有通过非理性的因素才能认识世界。

  • 标签: 人格分裂 现代主义文学 非理性主义 纳桑尼尔·霍桑 美国 文学评论
  • 简介:金东仁的《土豆》(1925)和李泰俊的《农民》(1939)是韩国现代文学中描绘华人形象的代表作品。《土豆》中的“王掌柜”是首次出现在韩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华人形象,也是当时朝鲜社会剧增的华人的典型代表。然而,该形象被描写成非道德的、反社会的人物,而促使这一形象生成的中心媒介就是“金钱”。透过该人物形象,可以窥视到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朝鲜社会对华人的看法。《农民》中的华人形象是聚集韩中矛盾焦点的主人公。但是,评价以万宝山事件为背景出现的这些华人形象时,需要了解当时韩中之间的民族矛盾是由日本的殖民政策和舆论炒作所造成的,只有对这些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分析,才能以正确的逻辑进行思考。但是,以万宝山事件为背景进行叙述的小说《农民》并没有抓住这点,只以朝鲜人取得水路开垦的胜利而收尾,并把与朝鲜人对峙的华人集团塑造成暴力团体,可以说,这是创作过于疏懒的结果。这种试图将超越意识形态的问题集中在民族层面的文学形象化,对后来朝鲜对华(人)的认识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批判的视角来解读这部作品。

  • 标签: 韩国现代小说 金东仁《土豆》 李泰俊《农民》 华人形象
  • 简介:2017年6月26日-7月7日。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外国语学院共同举办了主题为“东方文学研究:互动与影响”的暑期学校。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赤峰学院、大连外国语大学、东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外国语学院、

  • 标签: 文学研究 暑期学校 北京大学 东方 北京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学院
  • 简介:论文的主要目的在较为切近地把握庄学对于"艺"、"文"、"美"的根本观念,并剖析它们与庄学思想主体的内在联系。全文分两编,上编是对庄学及其与古典思想传统关系的论述,下编是对庄学文艺观念的几个主要方面的分析。导论对论文论述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思路作了通释,力图将庄

  • 标签: 文艺观 通释 古典思想 虚静 本原性 风格论
  • 简介:美国文学史叙述中有许多“既定说法”。特别是叙述19世纪60年代之前的美国文学,对这一文学现象的起点,殖民文学和独立革命文学的地位和功能、超验主义文学等的描述,似乎已有定论。然而,在全球化日趋发展、文化接触、交融和冲撞日益频繁的世纪之交,很有必要从文化、多元文化和跨文化的角度加以重新审视。这对于从总体上把握美国文学、乃至美国文化和历史的发展,对于研究中美思想、文化和文学的交流和冲撞,将提出很多新的课题。

  • 标签: 美国文学 美国文学史 文化-历史研究
  • 简介: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是中国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梳理了2014—2018年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内取得的成绩,对相关研究加以评论,以辨认新的问题域、方法与增长点。

  • 标签: 中外文学关系 问题域 方法 增长点
  • 简介:<正>为了给我国从事亚洲文学研究和翻译的学者提供一个交流情况、探讨问题的机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文学艺术翻译委员会、北京大学东语系、北京大学《国外文学》编辑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文艺研究所于1988年2月8日至10日,在京共同举办了“亚洲国家当代文学翻译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北京大学东语系和《国外文学》编辑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文艺研究所和《当代外国艺术》编辑部,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所,《文艺研究》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编辑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文出版社,中

  • 标签: 亚洲国家 北京大学 研究院 文学翻译 外文出版社 编辑部
  • 简介:《古典文学知识》是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以普及古典文学知识为内容的刊物,是一本融学术、知识、趣味于一体的杂志,生动活泼,雅俗共赏。大专家写小文章,小文章见深工夫,是本刊的一大特点。杂志内容涉猎古典文学的各个领域,对各个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提高文化素质,都有所裨益。2016年报刊征订工作已经开始,《古典文学知识》公开邮发代号:28-34,全国各地的读者均可到当地邮局订阅。考虑到个别读者漏订或缺期等原因,我社可办理邮购。

  • 标签: 杂志内容 征订工作 邮发代号 缺期 一本 文化素质
  • 简介:学术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创立和全世界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成形可以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的一个典型案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从提出、得到初步拥护到遭遇部分人反对,其间的论争过程正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学术创新的过程。反对中国学派的提法其实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做法,其结果是使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仍然处于学科上的“失语”状态。在欧洲,法国学派正是因为有着强烈的学科意识才促进了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的初步形成和法国学派的建立,因此,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是完全必要的。中国学派的提出并不就等于完成了学术创新,还必须找到学术创新的路径。中国学派提出的“跨异质文化”、“跨文明”、“失语症”、“变异学”、“文学的他国化”、“西方文论中国化”等命题正是学术创新的具体路径,也是学术创新的具体表现。学术创新既不能排斥西方,也不能排斥中国,要以我为主在现实的基本问题上找到学术创新的基本点,同时,在学术方法上要有创新。基于以上观点,我认为全球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创新不仅是对比较文学的贡献,同时,在创新思路和方法、路径上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 标签: 比较文学 中国学派 第三阶段 学术创新
  • 简介:<正>克雷洛夫一生写了二百零五篇寓言。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寓意深刻,反映了作家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刻的民主思想。他站在现实主义的立场上,在作品里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人生的坎坷,诉说了普通人的疾苦,也嘲讽了专制统治者的凶残。由于他的寓言风格的独创和描绘生活的真实,又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达到寓言创作的新高峰,所以别林斯基评论说:“克雷洛夫创造了俄罗斯的寓言。”

  • 标签: 克雷洛夫 寓言作家 现实主义 民族特色 民主思想 作品
  • 简介:本文试以花踪文学奖历届透明化的决审会议记录为研究窗口,从共时的结构分析和历时的动态分析来梳理出花踪文学奖深层次的评判标准,并以此透析其对马华文学发展的导向意义。

  • 标签: 花踪文学奖 决审会议记录 标准 导向
  • 简介:M.凯斯.布克的《现代英国左翼小说研究指南》回顾了英国左翼小说的发展演变过程,简介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概述了英国重要左翼批评、历史和理论著作,对20世纪英国左翼小说和部分英国左翼后殖民小说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和讨论。该书内容全面,编写体例系统,视野开阔,堪称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研究的宝典。

  • 标签: M·凯斯·布克 《现代英国左翼小说研究指南》
  • 简介:<正>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五届年会于1991年7月3日至6日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到会代表围绕战后美国文学,特别是六十年代以后的美国文学、文论、黑人文学、华裔文学及美国文学教学等议题进行了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

  • 标签: 美国文学 六十年代 黑人文学 华裔文学 文学教学 南开大学
  • 简介:文学人类学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先锋。在经过从文学作品到文学本、从文学本到文化文本的论域拓展之后,文学人类学进一步向着当代人文学科的思想腹地挺近。借助于对“多重证据”和“物的叙事”的多维观审,文学人类学凸显了当代思想对物之“物性”的再思。文学人类学对物的“重现发现”,处在物我关系时代变迁的“合题”阶段,也应和着当代思想的辩证革新。物性再思不仅唤醒物,也开启了物我共生的新世界。

  • 标签: 文学人类学 物性 物的叙事 物我共生
  • 简介:在朝廷腐朽、吏治败坏、民生凋敝的明朝末期,有一位既在政坛上叱咤风云,结纳有识之士,设坛讲学,抨击时弊,倡导改革,与腐朽势力作殊死抗争,又在文坛上呼风唤雨,在“兴复古学”的号召下,创作众多豪放悲壮之作的人物,

  • 标签: 社会活动 文学家 张溥 明末 吏治败坏 明朝末期
  • 简介:宗教伦理学旨在研究宗教伦理关系及其准则的一门科学,它的基本内容主要探讨宗教中的伦理盟约、伦理教导、伦理法律以及因违背这些规则所犯下的伦理罪行。这种学说与聂珍钊教授的文学伦理学学说有很多相同之处,尤其是在用宗教伦理学研究文学的时候。卡夫卡的小说,具有浓厚的宗教伦理和文学伦理的氛围。卡夫卡对犹太教的弃绝,使他成为了大地上的异乡人。正是这种弃绝上帝后所处的孤独生存境况,使他比同时代的西方人,对"上帝之死"后的现代西方人在精神和灵魂上无家可归的孤独感、恐惧感和绝望感有更深切的感受。因此,在卡夫卡的小说中,主人公对人类失去的精神家园的渴求和寻找更加急迫。在卡夫卡看来,现代西方人的孤独、恐惧和漂泊,根本原因在于违背了上帝的伦理盟约,并犯下了以通奸和弃绝上帝为代表的伦理原罪。

  • 标签: 卡夫卡 犹太教 孤独 死亡 宗教伦理 文学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