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泽潞节度使卢从史元和元年(806)兵下太行,进击成德节度使王士真之行为,原为唐宪宗所赞同,是宪宗欲於河朔三镇用兵之试探性行动。而後,由於以翰林学士李绦为代表的朝廷宽容派及以幽州节度使刘济为代表的割据势力的反对,宪宗态度发生变化,卢从史的出兵便以无果而告终,而卢从史本人也成为朝廷猜忌之对象。考察卢从史出兵山东与唐宪宗欲用兵河朔三镇之关系,可见当时政治军事格局之一斑。

  • 标签: 泽潞节度使 河朔三镇 卢从史 唐宪宗 李绦
  • 简介:60年前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不仅为现代国际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更是在中非关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实现了中国与非洲国家领导人之间的首次会晤,打开了中国对非外交的新局面;增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在“和平共处”和反对殖民主义的基础上,开展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万隆会议所确立的万隆精神对当今的中非关系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万隆会议 周恩来 纳赛尔 中非关系
  • 简介:一、引言借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的东风。复原研究郑和宝船。不仅能正确评价历史。保护历史遗产。而且具有政治、外交、文化、科技和经济方面的多重意义。众多包括了史学界和造船界的学者和专家对郑和宝船的复原作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郑和宝船 匹配关系 出土 遗址 船厂
  • 简介:<正>清代是中国民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时代,是中华民族迅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时期。阐明这一阶段的民族关系,对促进中国民族史和清史的研究,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最近读到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杨学琛教授所著《清代民族关系史》,获益匪浅,现对这第一部论述清代民族关系的学术专著,从三个方面予以评介。首先,全局明朗,主流突出。自顺治元年(1644)入关到宣统三年(1911)幼帝退位需清朝历经十帝共268年,若再加上158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至清崇德八年(1643),又,往前延伸六十一年,即明朝万历、天启、崇祯三朝之时。在这前后三百来年里,各族之间,边疆少数民族与清朝中央政府以及他们与满族、汉族之间,真是恩恩怨怨,时战时和,喜怒

  • 标签: 中国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史 清代 中国民族史 努尔哈赤 重大变化
  • 简介:进入21世纪,记忆研究成为了美国外交史研究新的学术增长点。学者们从决策者的个人记忆、美国社会的集体记忆以及国际层面的记忆三个方面,详细探讨了记忆与美国外交政策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了记忆,尤其是战争记忆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深刻影响。将记忆问题引入美国外交史研究扩展了外交史家的视野、运用史料的范围和研究方法,为解释美国外交政策的形成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标签: 外交史 学术增长点 杜鲁门 对外关系 反战运动 克林顿政府
  • 简介:张伯行是康熙后期一位著名的清官,他清廉正直,惠爱百姓,因而见知于康熙帝.张伯行初任福建巡抚时,刚果有为,治绩显著;调至江苏后,亦欲奋发有为,却深陷官场漩涡,事事受到掣肘,最后落得四面楚歌的境地.本文试图通过对张伯行仕宦生涯的观察,探究清代独有的督抚制度的本质.

  • 标签: 张伯行 清官 督抚制度
  • 简介:清末围绕立宪法、开国会而展开的“预备立宪”,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一场从帝制向宪政过渡的社会革命。同所有改革一样,它需要全社会付出时间和努力加以培育,方可使其逐渐臻于完善。但不管是各省的国会请愿运动还是作为预备国会资政院的速开国会议案讨论,都在先进国家成功的示范和本国危亡的压力下获得空前的社会认同,将上自清廷权贵下至各省士民卷入其中,并使带有激进色彩的“速开”论思潮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回顾资政院速开国会案讨论过程乃至整个国会请愿运动,除了让人振奋于中国民众空前的权利诉求之外,也不难发现运动中激进思潮的愈演愈烈,进而表现出人们对国会制度的多重误读,并由此产生诸多负面的效果。

  • 标签: 激进思潮 资政院 速开国会运动 速开国会案
  • 简介:依据历史文献、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和体质人类学的材料进行综合论证,从中华民族文化源流的宏观角度论述藏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历史渊源关系。文章提出,自新石器时代起,中华大地上就存在着三大考古文化系统和三大民族系统。三大考古文化系统分别是仰韶文化系统、青莲岗文化系统和北方细石器文化系统,这三个大范围的考古文化系统不是一个氏族、一个部落或一个民族的文化,

  • 标签: 考古文化 细石器 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 部落 仰韶文化
  • 简介:“一带一路”倡议与自贸区建设均是我国近若干年来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大政方针。本文重点分析了两大政策的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尝试提出促进二者共同发展的建议。

  • 标签: “一带一路” 自贸区建设 区域经济 协同发展
  • 简介:建州女真与朝鲜毗邻,所以当努尔哈赤起兵后势力不断强大.便引起了朝鲜方面的严密注视.并通过各种渠道与手段观察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女真.本文详细陈列了朝鲜使臣出使建州后的观感记述.反映了当时朝鲜与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女真关系.

  • 标签: 朝鲜使臣 出使 关注 建州女真
  • 简介:<正>满族,蒙古族在清代形成了特殊关系。满、蒙两大民族的关系,满族史、蒙古史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已经做了不少研究。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所获。笔者不揣浅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明末清初的历史现象,从明朝、蒙古、女真三种势力的对比中,试析明末清初满蒙关系史上的因果性。

  • 标签: 林丹汗 科尔沁部 努尔哈赤 明王朝 女真族 蒙古族
  • 简介:藏传佛教格鲁派自明朝万历年间开始传入蒙古各部后,为了将其永久性地传播和植根于蒙古民族和蒙古地区,历辈东科尔呼图克图作为达赖喇嘛的代表,为之做了不懈的努力.格鲁派之所以能够在明末清初得到和硕特蒙古部首领固始汗的军事支持,这与东科尔活佛早期在漠西厄鲁特部弘传佛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标签: 活佛 关系史 蒙古地区 万历年间 藏传佛教 蒙古民族
  • 简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之状态直接影响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民族文化关系是一种极为重要之因素。应该说清代的民族文化关系对我们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清代满族在坚持本民族文化并对其他民族文化采取了尊重态度的同时,自觉而主动地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使各民族文化能够在基本良好的状态下继续与发展,从而稳定了社会和加强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并因此增强了中华民族意识。

  • 标签: 清代 文化关系 社会和谐
  • 简介:本文对石弘即位时的诸多势力动向进行了梳理及阐释,意图在士庶之别、夷夏之辨的角度来观察石弘即位背后暗藏的士庶之争、胡汉合流。本文的另一写作目的是通过观察石虎即位合法性来讨论石勒、石虎之间关系。最后通过石弘即位、石虎自立之事来分析后赵的汉化过程。

  • 标签: 士庶 胡汉 合法性 汉化
  • 简介:回族因在中国的广泛分布而决定了与其他的广泛接触,在接触过程中有许多因素会对民族关系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宁夏回族发展过程中与国家政权、汉族文化、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接触以及民族内部不同区域、不同教派群体相处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和谐相处的建议和对策——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公民意识;树立待人如己,互相尊重的文化态度;坚持理性信仰、求同存异的精神等。

  • 标签: 回族 族际关系 多样性 和谐
  • 简介:清初学者黄虞稷的著作《千顷堂书目》与《明史·艺文志稿》之间的关系是《明史》编纂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自清人杭世骏、卢文弨起以至今日,学者们一直观点各异,莫衷一是。由於《明史·艺文志稿》的长期失传,给研究带来很多不便。我们考察日本京都大学所藏《明史·艺文志》抄本,证明即为失传的黄虞稷史馆上呈稿《明史·艺文志》。又通过对国家图书馆所藏抄本《明史》四一六卷中《艺文志》部分的整理,得知抄本《明史·艺文志》与《明史·艺文志稿》中的明人着述部分基本相同。在梳理这些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对二书相同内容的不同排列顺序进行比较的方法,进而对《千顷堂书目》与《明史·艺文志稿》的关系进行重新的审视,为《千顷堂书目》是《明史·艺文志稿》底本之说提供了坚实的论证。今本《千顷堂书目》是由黄氏初稿和後人不断增饰内容组成的,是一个层层积累的作品。这样前人对《千顷堂书目》与《明史·艺文志稿》相左的观点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同时也对近人的研究成果作了进一步的修正。

  • 标签: 《千顷堂书目》 《明史·艺文志稿》 抄本《明史·艺文志》 关系
  • 简介:德国政府根据本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和环境,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政策、规定,并且这些规定与法律政策促进了德国文化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并且,德国联邦政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来扶持地方文化与创意产业。本文对德国文化政策和做法措辞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加以分析。

  • 标签: 德国文化政策 德国文化基金
  • 简介: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礼”的原则下形成了中国古代乃至世界历史上最独特的朝贡关系网络。长期以来,社会科学的学科方法一直没有介入这一研究领域。本文力图运用经济人类学的社会交换理论就这一问题作出自己的解释,结果发现中国古代朝贡关系对于构建和修正经济人类学的礼物理论和交换理论有着独特价值。

  • 标签: 朝贡关系 中国古代 经济人类学 社会交换
  • 简介:青海历来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共处、多宗教并存同传、多元文化交融互补的省份,从历史发展至今,民族关系始终是青海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在社会转型期,青海民族关系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加强对青海民族关系新特点及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研判,事关示范区建设目标的实现,事关和谐新青海建设的大局。

  • 标签: 青海民族关系 新特点 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