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前外侧有限切开结合内侧微创锁定板接骨术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近年来收治的80例Pilon骨折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前外侧有限切开结合内侧微创锁定板接骨术治疗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骨质量指标和手术指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Pilon骨折患者,采用前外侧有限切开结合内侧微创锁定板接骨术治疗方法,更加有助于患者踝部关节的保护,可以使其术后骨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为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和传统手术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取2020年~2021年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A、B两组,传统治疗A组,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B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B组切口长度、操作时间、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A组,且生活质量水平显著优于A组(P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脑微出血危险因素,可能发生机制及其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向。方法:回归性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月医院接收的4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脑微出血组22例和非脑微出血组21例;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危险因素情况。结果:脑微出血组在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Cys-C和Hcy水平明显比非脑微出血组高(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微出血危险的因素有很多,诸多部分与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相似性,CMBs的发生的分析机制及其并缺血性脑卒中在对缺血性脑卒中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只有其予以提前评估,可对该疾病的发生形成预防。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脑微出血危险因素,可能发生机制及其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向。方法:回归性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月医院接收的4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脑微出血组22例和非脑微出血组21例;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危险因素情况。结果:脑微出血组在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Cys-C和Hcy水平明显比非脑微出血组高(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微出血危险的因素有很多,诸多部分与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相似性,CMBs的发生的分析机制及其并缺血性脑卒中在对缺血性脑卒中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只有其予以提前评估,可对该疾病的发生形成预防。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创引流术治疗在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的应用及临床预后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治疗的50例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患者,选择的时间确定在2020年1月~2023年9月,随机分组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对比组,每组25例。对比组进行传统开颅术治疗,研究组进行微创引流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血肿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GCS评分、血肿量高于对比组,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比组,比较P<0.05。结论:微创引流术有利于提高脑外伤硬膜外血肿患者整体疗效,其近期预后效果更佳,值得推荐。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应用传统脊柱前路手术和微创入路脊柱手术治疗脊椎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20年02月-2023年11月为研究起止时间,纳入此时我院收治的脊椎感染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抽签分组法均匀分组,31例纳入对比组并应用传统脊柱前路手术治疗,31例纳入观察组并应用微创入路脊柱手术治疗。评析指标:二组的疼痛水平、Cobb角矫正度、Cobb角丢失度、脊柱功能、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治疗前,二组的疼痛水平等统计结果对比差异无意义(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的疼痛水平低于对比组(P<0.05);观察组的Cobb角矫正度、脊柱功能均高于对比组,且Cobb角丢失度较低(P<0.05);观察组的临床指标优于对比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比组(P<0.05)。结论:在对脊椎感染患者治疗时,传统脊柱前路手术治疗与微创入路脊柱手术治疗均可发挥治疗效果,但后者效果更理想,能够减轻疼痛水平,改善脊柱功能,缩短术后卧床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研究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腹腔镜微创手术对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效果,重点关注并发症发生率、恢复时间和生活质量等指标。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法,我科收治的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治疗,而实验组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我们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恢复时间以及生活质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较短,此外,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较高(P<0.05)。结论:腹腔镜微创手术在治疗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临床效果,尤其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恢复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腹腔镜微创手术值得在治疗该类患者时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下腰椎神经根的形态、结构、走行及与比邻组织的正常解剖关系及病理改变后的变化特点,提高微创手术时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择6具无脊柱疾患的成人腰骶椎段标本,依照后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经皮穿刺椎间盘介入术及经椎弓根椎体介入术的习惯入路,分别对下腰部椎管和神经根后方冠状面、神经根管后壁、前壁及椎间盘横断面进行解剖及观察,并对有关数据进行测量。结合临床1200余例腰骶椎微创手术所见,相互印证。结果下腰部神经根自硬膜囊穿出后,随着序列的下降,与硬膜囊的夹角也随之减小,而出发点则随之升高,椎间孔的形态亦随之改变;在途径椎管内及椎间管内两个阶层中,前段一般不受退变及异常应力作用产生形变,增厚的黄韧带多为致病因,后段为纤维管道,不越过间盘组织,可能与骨退变及增生有更大的相关性。结论神经根自硬膜囊发出后,因序列不同,出发点及角度均不同,与椎间盘及椎弓根关系亦不同,椎间隙、椎板间隙和椎间孔是微创手术的重要工作通道,因外伤或自身的增生退变或以合并存在的形式导致神经根与比邻组织关系亦会改变,微创操作亦应作及时的调整以解除症状,避免神经根的损伤。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帕洛诺司琼对微创胆囊切除术后预防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间收治的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将其分为Ⅰ组(30例)、Ⅱ组(30例)和Ⅲ组(30例);Ⅰ组患者给予帕洛诺司琼0.25mg,Ⅱ组患者给予帕洛诺司琼0.5mg,Ⅲ组患者给予帕洛司琼0.75mg;比较3组患者麻醉诱导前静脉推注帕洛诺司琼注射液不同剂量后,不同时段(0~3h、3~24h、24~48h和48~72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以及完全缓解率(completeresponserate,CRR)。结果:3组患者在0~3h、3~24h和24~48h时间段内恶心呕吐症状明显缓解;Ⅲ组患者在各时间段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Ⅱ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P〈0.05);在前3个时间段内,Ⅱ组与Ⅰ组比较,完全缓解率较高,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前3个时间段内,Ⅲ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结论:采用静脉推注0.5mg帕洛诺司琼可有效预防微创胆囊切除术后的恶心呕吐,其疗效优于0.25mg和0.75mg帕洛诺司琼。
简介:目的评价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四肢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本院2016年11月—2018年8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64例,由单双病号分组,常规组和治疗组各32例,分别实行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和传统钢板固定,对比两组手术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而关节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结论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四肢骨折中的临床疗效较显著,能减轻关节疼痛感,可促进患者骨折预后恢复。
简介:目的:制备紫杉醇超饱和自微乳化给药系统(supersaturatableself-microemulsifyingdrugdeliverysystem,S-SMEDDS),并对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伪三元相图的方法,优化紫杉醇自微乳化给药系统(SMEDDS)的处方。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给予10mg/kg紫杉醇溶液、SMEDDS和S-SMEDDS,测定紫杉醇的血药浓度c、max、AUC和tmax,计算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确定紫杉醇SMEDDS最优处方为: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50∶33∶17。油相为LauroglycolFCC∶橄榄油(2∶1),表面活性剂为CremophorEL∶吐温-80(1∶1),助表面活性剂为PEG-400。S-SMEDDS在此处方基础上添加5%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稀释对制剂的粒径无显著影响。SMEDDS和S-SMEDDS的粒径分别为(92.7±47.7)和(93.6±36.8)nm,粒径分布呈高斯分布。SMEDDS和S-SMEDDS的cmax和AUC显著高于溶液剂,tmax〈溶液剂,生物利用度分别为333.9%和719.3%。结论:紫杉醇S-SMEDDS的口服吸收强于溶液剂和SMEDDS。
简介:目的:研究和开发国产支架型人造血管经腔内治疗动脉疾病。方法:1993年6月至于1999年8月,用北京地区/杂种狗24条,分别制作了腹主动脉瘤(8条)、降胸主动脉瘤(6条)、升主动脉瘤(4条)、主动脉弓瘤(4条)和动静脉瘘架是联体不锈钢“Z”型支架,长3cm,直径2cm。覆膜均为国产超薄涤纶人工血管。临床应用29例,男25例,女4例。主动脉夹层19例,肾下腹主动脉瘤8例和创伤性动静脉瘘2例。结果:17条狗术后存活,分别于2、4、8周获取标本,支架型人工血管通畅良好,无血栓形成。临床病例中,有1例腹主动脉瘤并发肾功能不全。于手术后20天,血管中死于心肌梗塞,其余均被成功治疗。随访2个月至5年。除1例夹层动脉瘤术后3个月支架移位外,所有病人恢复良好。结论:自制的支架型人工血管费用低,操作简便,应用前景可观。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标准通道和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肾结石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随机划分为例数相同的两组,参照组以及实验组,前者给予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后者给予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出血量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86.61±1.25)min明显短于参照组(120.13±2.14)min(P<0.05);实验组的术中出血量(185.52±1.26)mL明显多于参照组(99.85±3.41)mL(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效果相当,但是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在手术时间上比标准通道要长,但是其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相对较少。
简介:目的研究手术室护理干预在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患者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8年10月收治的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患者50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护理,研究组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以及手术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并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医学中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