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全身麻醉病人术后恶心呕吐原因及对应护理措施。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在2019年1月-2021年12月接收100例全身麻醉患者,对其进行恶心呕吐数据统计及对应原因分析。结果:导致患者产生恶心呕吐因素主要包含手术因素、麻醉因素、患者自身因素等3方面,其中患者自身因素占比最高(41.00%),其次为麻醉因素(32.00%),最低为手术因素,占比27.00%。手术因素具体为上腹部手术、腹腔镜手术及头颈部手术恶心呕吐发生率较高,麻醉因素主要指吗啡易促使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提升、加压面罩给氧与气管、支气管医护操作及局部黏膜组织损伤水肿也可促进恶心呕吐症状产生,患者自身因素包含性别、黄体酮水平、激素水平等。结论:由于恶心呕吐症状对患者术后身体恢复、情绪稳定等均产生一定影响,对此护理人员可及时根据导致患者产生恶心呕吐原因采取心理护理、体位护理、环境护理、药物护理、口腔护理等各种护理措施,高效降低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不断促进患者身心愉悦,加速其身体康复进程。

  • 标签: 全身麻醉 恶心呕吐 麻醉因素 手术因素 患者因素 用药护理 环境护理 体位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妇产科术后感染情况进行临床讨论,针对应用后的实际效果做出统计分析。方法:针对50例妇产科术后感染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样本选自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就诊的患者,进一步分析感染部位、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从数据可见,50例感染者中感染部位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切口感染、宫腔感染,且以呼吸系统感染率最高,达到40.00%。同时,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感染率升高,以住院超过14天患者的感染占比最高,达到64.0%。最后,在妇产科患者的年龄分析中,可见感染发生多见于年纪较大的女性群体。结论:采用针对妇产科患者的术后感染进行分析,可见感染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且在感染部位中多见于呼吸系统,应当加强对术后感染控制,提出解决对策。

  • 标签: 妇产科患者 术后感染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脑外科手术后的康复护理是患者恢复健康的关键阶段。手术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旅程的结束,精心的护理和恰当的康复措施对于减少并发症,加速康复,以及提升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将深入探讨脑外科手术后的护理要点,包括日常生活管理、药物管理、心理调适以及定期随访等内容,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过程。

  • 标签: 脑外科 手术后 康复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术后直肠癌患者进行结肠造口护理,分析造口护理的重要性。方法:选取在某院一年的时间内接受治疗的46例直肠癌患者,依照随意方式将其等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前者接受的是常规护理方式,后者接受结肠造口专科护理。结果:对照组两组患者护理后排排气的改善状况与对日常生活与工作可能产生的影响。专业的调查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可知,研究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术后结肠造口护理非常有助改善直肠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术后结肠造口护理 术后直肠癌患者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术后直肠癌患者进行结肠造口护理,分析造口护理的重要性。方法:选取在某院一年的时间内接受治疗的46例直肠癌患者,依照随意方式将其等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前者接受的是常规护理方式,后者接受结肠造口专科护理。结果:对照组两组患者护理后排排气的改善状况与对日常生活与工作可能产生的影响。专业的调查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可知,研究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术后结肠造口护理非常有助改善直肠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术后结肠造口护理 术后直肠癌患者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分析临床药师对I类切口围手术期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7—12月间医院外科I类切口手术患者296例作为对照组;另选2016年3—8月间I类切口手术患者210例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合理率及抗菌药物使用平均费用。结果:干预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4-29%低于对照组为88.18%(P〈0.05),使用合理率为83.40%高于对照组为56.18%(P〈0.05);抗菌药物使用平均费用为(768.00±42.00)元低于对照组为(1526.00±78.00)元(P〈0.05)。结论:通过临床药师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外科I类切口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提高外科I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降低患者的药品费用,促进了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 标签: 临床药师 I类切口 围手术期 抗菌药物
  • 简介:目的:了解解放军第535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为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5年1—6月355例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病历,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用药疗程、预防性用药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55例骨科Ⅰ类切口手术中,227例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为63.94%,符合我院骨科相关拟订值;222例术前30min-2h给药,5例术后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合理率为97.80%;预防性应用的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替唑(160例,占70.04%),其次为头孢呋辛(49例,占21.59%);平均用药疗程为4.3d,超过我院骨科相关拟订值(1.3d)。结论: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性应用抗菌药物还存在不合理现象,有待继续加强培训和管理。

  • 标签: 骨科 Ⅰ类切口 抗菌药物 预防性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应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2015年9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68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4例,参照组选用小梁切除术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研究组则采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根据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眼压、并发症情况以及视力变化情况来观察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眼压显著比参照组低,两组之间相比差异(P

  • 标签: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 简介: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56例(56眼),术前房角开放超过1800,均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8~12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房角的变化。结果术前平均眼压(19.45±5.01)mmHg,术后平均眼压(10.11+2.9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周边前房深度〈1,2CT者36例,术后周边前房深度≥1CT者43例,所有眼术后房角加宽,大部分开放,术前视力≤O.05者18眼,占32.14%,术后视力t〉0.3者35眼,占62.5%,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房角开放超过180。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单纯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可以较好地控制眼压,并提高视力。

  • 标签: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小切口 房角分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