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2015年5月23日是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全体职工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一天,以“创新驱动先行”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会议颁发了以我国著名科学家周光召名义设立的基金奖,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的德力格尔研究员和他率领的温室气体本底浓度观测队伍获气象科学奖(团队)。基金会的奖励宗旨是,奖励奉献在艰苦环境第一线,献身科学,做出卓越贡献和致力于推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有关领域中做出突出成绩的科技工作者和优秀科技团队。

  • 标签: 周光召 气象科学 基金奖 继续前进 中国科协 气候变化评估
  • 简介:作者建立了描述在来流水平风场和由于地表热扩散产生的垂向风场联合作用下的风沙发展过程的基本方程。通过定量分析表明,地表温度引起的热扩散对风沙发展过程的影响十分明显。在此基础上,给出地表热扩散对风沙中输沙率以及风沙达到充分发展的时间等的影响规律。

  • 标签: 热扩散 输沙率 风沙运动 多场耦合
  • 简介:从气候变化出发,介绍藏东南林芝地区泥石类型、分布及活动特征,确定泥石流形成条件和临界指标,揭示林芝地区泥石发育规律。温度和降水波动性变化以及不同水热组合影响林芝地区泥石发育。冰川泥石流在温度升高或降雨增大情况下都有可能被激发。日降雨量〈5mm时,主要为温度激发的冰雪消融型泥石;日降雨量5~10mm时,主要为冰川降雨型泥石;日降雨量〉10mm时,为降雨型泥石。冰川泥石流在升温条件下发生次数占80%以上,降温条件下约占20%;降雨型泥石流在升温条件下发生次数占60%,降温条件下占40%。从激发泥石的规模、次数和灾害大小看,高温多雨年代和低温多雨年代都有利于泥石发生。

  • 标签: 泥石流 气候变化 林芝地区
  • 简介:将GIS技术与中小区域泥石短临预报相结合,建立了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技术的中小区域短临泥石滚动预报业务系统,实现了凉山州泥石无缝隙的滚动预报,预报间隔为1h,预报时效为3h。模拟预报结果表明:系统可应用于预报业务。

  • 标签: 中小区域 泥石流 预报系统 研制
  • 简介:利用趋势分析、突变分析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42a辽宁南部(大连)和北部(沈阳)第一对层顶高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2a,辽宁第一对层顶高度除冬季外其他三季和年呈下降趋势,南部地区降幅明显大于北部;多年平均值的年变化表现为夏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各个季节南部高度值普遍高于北部;年际变化幅度为夏季最大,除冬季外,南部大于北部;发生气候突变的时段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后;周期变化特征时空差异较大。

  • 标签: 第一对流层顶 高度变化 趋势分析 突变分析 小波分析
  • 简介:选取典型泥石发育区云南小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典型泥石沟滇北小江流域蒋家沟的长期观测资料,分析了小江流域泥石暴发与该流域邻近的沾益及会泽常规气象站夏季(6—8月)降水的关系,以及小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夏季降水与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蒋家沟泥石暴发的次数与夏季降水量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夏季降水和前期的Nino3区海表温度(SST)呈显著的负相关;每年泥石发生的次数与首场泥石发生的早晚关系密切,而激发首场泥石的降水量与冬春Nino3区SST呈负相关;泥石暴发次数与大雨日数关系密切,而大雨日数与Nino3区SST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这说明冬春季Nino3区SST对小江流域泥石的暴发次数有显著的影响,形成了ENSO与小江流域及蒋家沟泥石发生的关联性。分析结果亦表明,Nino3区1月SST与当年蒋家沟泥石次数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ElNi~no位相年泥石少发而LaNi~na位相年泥石多发。Nino3区SST变化最少要超前泥石暴发4个月,因而ENSO可以为云南北部泥石的预测预报提供一种指标信息,从而有可能利用ENSO冬季信息来预测小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滇北)当年夏季泥石活动。

  • 标签: ENSO 降水 泥石流 灾害预测
  • 简介:2010年8月12日晚至15日,四川省因强降雨发生多起泥石灾害。由于应对科学、转移及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创造了成功避险的四川奇迹。本文将从政府应急管理能力、预警、灾害意识、应急演练等九个方面分析其成功应对原因。

  • 标签: 四川省 山洪泥石流 原因 避险 解析 泥石流灾害
  • 简介: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理想开阔海域中的台风暴潮模型,讨论了开阔海域中移行台风下的海洋响应。分析表明,在开阔的浅海域,台风下的海洋运动以地转流为主,同时又激发出振幅较小的重力惯性。重力惯性波是由于台风强度或移速的突然变化引起的,其波速通常大于台风移速。台风气压场造成海面升高且基本符合“静压效应”,但产生的正压场非常微弱。伴随强风的气旋性风场造成的海面下降在台风经过之后可以维持很长时间,从而在台风后面形成一个长达几百公里的尾迹。而台风风应力和气压梯度力的总效果是在台风正前方造成海面上升,正后方造成海面下降。

  • 标签: 风暴潮 地转流 重力惯性波 先兆波
  • 简介:利用常规天气图、物理量诊断分析、逐时红外云图、单站资料等,对2003年4月12日影响鹰潭市的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认为该过程是在一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由不同层次的天气系统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其触发机制是冷空气从近地层楔入暖空气中,在高、低空急流、层结不稳定等诸多有利条件下,由几个小尺度对流云团合并发展成1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

  • 标签: MCC 环境场 云场 分析
  • 简介:极端干旱事件的模拟和诊断是检验区域气候模式性能、研究其发生机制的重要途径。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对1995年我国西北地区典型的春季极端干旱事件进行数值模拟,并基于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和西北地区137个测站的降水量资料对模拟效果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采用波—理论对此次极端干旱事件发生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域气候模式RegCM4能够较好模拟出此次极端干旱事件的干旱等级空间分布特征,但不同区域的模拟误差有差异;对造成此次极端干旱事件的主要天气气候影响系统模拟非常准确,表明该模式对此次极端干旱事件发生过程具有很好的再现能力。由于1995年春季乌拉尔山高压、蒙古低压偏强,使得我国西北地区辐散下沉气流增强,加之低层强西风气流阻碍水汽的输送,从而使得西北地区水汽通量较常年显著偏小。波—理论分析表明,300hPa存在自西向东传的波列,且4月瞬变波能量在乌拉尔山区域达到最大,中层乌拉尔山高压脊以北区域辐散的E-P通量导致该区域西风急流增强,是乌拉尔山高压得以发展和维持的原因,从而造成了此次极端干旱事件。

  • 标签: 极端干旱事件 数值模拟 波—流作用
  • 简介:我县是农业大县,人口31万,其中农业人口28万.耕地面积32万亩,棉花面积22万亩,90年以来棉花总产量都在40万担以上,93年可望达到45万担.由于历史上种种客观原因,原彭泽县气象站于1986年12月被撤销,这对我县的各行各业带来了种种不便,特别是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我县各级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在有关会议上,

  • 标签: 创一流 棉花总产量 种种客观原因 棉花面积 政协委员 农业生产
  • 简介:将有限区域函数、速度势求解中常用的两种张驰法(即理查逊法和加速利布曼法)与调和一余弦谱展开法(H—C法)进行了比较,理论研究表明:H-C法单独考虑边界影响分量,物理意义明确,且不会丢失边界上的天气系统;从计算上看,H-C法重建的风场能精确还原原始风场,且计算效率明显高于两种张驰法,即收敛更快。通过在台风Bilis(0604)暴雨增幅过程诊断中的应用发现,常用的两种张驰迭代方法在求解有限区域函数和速度势的问题上效果都不是很好,即:用理查逊法和加速利布曼法计算的函数和速度势重建的风场与原始风场差别较大,不能准确还原原始风场;用H—C法不仅计算效率高,还原的风场与原始风场差异极小,且不受南边界较强的西南季风涌影响,在暴雨增幅前期能较好地反映与暴雨增幅相关的强辐合信号。因此,可用H—C法计算得到的无辐散风和无旋风对有限区域的天气系统进行更深入的动力结构分析。

  • 标签: 有限区域 调和一余弦谱展开法 台风Bilis 暴雨增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