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土壤活性有机碳既是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能源,又是土壤养分循环的主要驱动力。2013年5~10月中旬,在吉林省辉南县孤山屯泥炭沼泽中,对瘤囊薹草(Carexschmidtii)—小叶章(Calamagrostisangustifolia)群落、薹草(Carexspp.)群落和薹草—柳叶绣线菊(Spiraeasalicifolia)群落泥炭沼泽0~40cm深度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植物群落泥炭沼泽0~20cm深度土层中的微生物量碳质量浓度在92.40~478.96g/m^3范围内变化,瘤囊薹草—小叶章群落泥炭沼泽土壤中的微生物量碳含量最低;20~40cm深度土层中的微生物量碳质量浓度在48.45~348.88g/m^3范围内变化,在20~40cm深度土层,各采样日都是薹草—柳叶绣线菊群落泥炭沼泽土壤的微生物量碳质量浓度相对最大,其它依次为薹草群落、瘤囊薹草—小叶章群落;各植物群落泥炭沼泽0~20cm和20~40cm深度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碳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8.99~53.69mg/L和22.20~66.71mg/L;6个采样日,薹草群落和薹草—柳叶绣线菊群落泥炭沼泽0~20cm深度土层微生物量碳含量明显大于20~40cm深度土层,而薹草群落泥炭沼泽20~40cm深度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都高于上层;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对数与可溶性碳含量的对数为负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氮磷比、硝态氮含量和水位,水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总氮含量、总磷含量和0cm土壤温度。
简介:2009年4月22日、6月23日、8月31日和10月31日,在白洋淀鸳鸯岛、北田庄和圈头村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台地3个垂直剖面(0~10cm、10~30cm和30~60cm)上采集了土壤样品,分析了不同季节的土壤理化因子和4种土壤酶活性的时空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白洋淀芦苇台地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0~10cm表层土的有机质含量都在70g/kg以上;土壤的全氮和全磷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各采样地0~10cm表层土壤的全氮含量为2.04~3.41g/kg,全磷含量为0.71~1.14g/kg。3块采样地0~60cm土壤的蔗糖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脱氢酶活性和荧光素二乙酸酯(FDA)水解酶活性分别为0.53~28.56mg/g、0.44~2.36mg/g、1.62~12.18mg/g和8.07~172.65μg/g,表层土壤具有较大酶活性。芦苇台地4种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
简介:于2014年11月10日、2015年1月17日和4月12日,在鄱阳湖区南矶山湿地和常湖池湿地,采集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群落、南荻(Triarrhenalutarioriparia)群落、茭白(Zizaniacaduciflora)群落、灰化薹草(Carexcinerascens)群落土壤和光滩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中各形态的碳含量和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南叽山湿地,2015年1月17日,南荻群落土壤微生物呼吸CO2量最大,2014年11月10日和2015年4月12日,茭白群落土壤微生物呼吸CO2量最大;2015年1月17日和4月12日,南荻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最大,2014年11月10日,茭白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最大;2015年1月17日,南荻群落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最大,2014年11月10日和2015年4月12日,灰化薹草群落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最大。在常湖池湿地,2015年1月17日,南荻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都最大;2014年11月10日和2015年4月12日,各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差异不显著;2015年4月12日,灰化薹草群落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最高。2015年1月17日,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最低,且显著低于4月12日(p〈0.05);2015年1月17日,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最高;在南矶山湿地,2015年1月17日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都显著高于2014年11月10日(p〈0.05),在常湖池湿地,脲酶活性差异不明显,2015年1月17日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4月12日。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与土壤pH显著相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与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显著正相关。
简介:IPCC2014综合报告指出亚热带地区降雨将会减少,这会对亚热带地区森林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产生怎样的影响引起极大关注。以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200年生米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于2012年在实验样地布设原位隔离降雨实验,共设置隔离30%降雨、隔离60%降雨和对照3种处理。2017年4月对不同处理进行土壤采样,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对隔离降雨的响应。结果表明:隔离降雨(30%和60%)显著降低了0~1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总氮(TN)和土壤水分含量(SWC);但对10~20cm土层影响较小。隔离30%降雨处理0~10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分别比隔离60%降雨处理增加了20.73%和15.71%;10~20cm土层土壤中各处理之间MBC含量及MBN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冗余分析(RDA)表明:TN和MBC是促使0~10cm土层酶活性发生变异的主要因素,其解释度分别为43%和16.5%;10~20cm土层土壤酶活性变异的主要因素是MBC,其解释度是58.1%。2个隔离降雨处理均增加0~10cm土层土壤多酚氧化酶(PHO)、过氧化物酶(PEO)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酶活性,却降低了10~20cm层土壤多酚氧化酶(PHO)和酸性磷酸酶(ACP)的酶活性。
简介:厦门湿地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其服务功能进行评估是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基础,也是确保湿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的基础.依据2003年LandsatTM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将厦门市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划分为浅海水域、滩涂、河口水域、河流、水库、红树林、滩涂、沙滩、盐田等9个类型,着重针对湿地提供的栖息地、湿地产品、涵养水源、污染净化、抵御海洋灾害、旅游以及文化科研等7种服务功能,采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评估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结果表明:厦门湿地的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35.54亿元/a,其中湿地的污染净化功能的价值量最大,为66.46亿元/a,其次旅游休闲的功能价值为33.14亿元/a.
简介:基于辽宁省海岸带2005年秋季的LandsatETM影像解译数据,根据辽宁海岸线湿地发育特点,确定辽宁省滨海湿地类型,计算湿地面积;并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对辽宁省滨海湿地提供的资源供给、环境调节和人文社会3大类共8项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辽宁省滨海湿地总面积为15208.06km2,其中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面积比例分别为71.49%和28.51%;辽宁省滨海湿地生态服务总价值为443.47×10^8元/a,相当于全省2005年GDP的5.54%。其中滨海湿地的资源供给服务价值最大,为195.86×10^8t/a,占滨海湿地总价值的44.17%,环境调节服务和人文社会服务价值比例分别为31.79%和24.04%,表明滨海湿地在发挥显著的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兼具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维系辽宁海岸带环境支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简介:在总结前人分类的基础上,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分为中间服务和最终服务两部分,以最终服务的价值作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以若尔盖高寒湿地为例,筛选其最终服务和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和旅行费用法等价值评价方法,定量评估了2011年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结果表明,2011年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176.9×10^8元,单位面积服务价值为10.4×10^4元/hm^2。在所评价的8项最终服务中,大气调节价值最大,占总服务价值的44.3%,其后依次为调蓄洪水价值、休闲娱乐价值、固碳价值、供水价值、物质生产价值、土壤保持价值和科研教育价值。若尔盖高寒湿地不仅是黄河上游重要的蓄洪区,同时在大气调节和固碳等方面对人们生产、生活有较大影响。
简介:随着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和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的建立,国土资源管理各个业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速度逐渐加快。同时,覆盖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基本农田、土地利用规划、基础地理、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等多源数据的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库基本建成。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土资源“一张图”底图和各业务审批数据,将国土资源的各项业务: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设用地审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土地供应、开发利用、土地市场、耕地补充、土地登记、卫片执法、案件线索、案件查处、土地督察等环节,使得各项环节环环相扣,实现“一地一证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