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分离冷凝器是一种新型管翅式平行流冷凝器。选取相同传热面积的蛇形冷凝器与分离冷凝器进行热力性能对比,通过实验测得了分离冷凝器的热力性能,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出蛇形冷凝器的热力性能,采用最小熵增数和炯损对两种冷凝器进行了综合性能的评价。结果表明:在空气和制冷剂的进口状态和质量流量相同的条件下,在制冷剂面积质量流量为448.5~644.7kg/(m2·s),且空气体积流量分别为427和764m3/h时,分离冷凝器的熵增数比蛇形冷凝器分别低10.4%~30.2%和6.5%~23.7%,炯损失低14.1%~29.7%和8.7%~23.8%,可见分离冷凝器的综合性能优于蛇形冷凝器。

  • 标签: 热工学 综合性能评价 汽液分离冷凝器 熵增数 炯损
  • 简介:在考虑氢气溶解的条件下,运用SRK状态方程计算了液氧/氢在超临界环境下达到-平衡时氢氧组分在各相中的摩尔分数以及液氧的蒸发热随液氧表面温度的变化情况;根据-平衡时各组分在各相中的摩尔分数,以甲烷为参比态气体,运用扩展对比状态理论(ECST)计算了相及相氢氧混合物的pVT属性、黏性及导热系数。结果表明,在高压环境下,有一部分氢气溶解于液氧中,且随着温度和压强的增加其溶解度增大;若考虑氢气溶解,则氢氧混合物的临界温度低于氧的临界温度且随环境压强的增加而减小,这时液氧的蒸发热小于其蒸发潜热,也小于不考虑氢气溶解所得蒸发热。当氢氧混合物达到平衡状态时,相混合物的黏性及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逐渐减小,相混合物的黏性及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加,最终相及相混合物的传输属性在其临界点附近几乎相同。

  • 标签: 超临界 状态方程 气液平衡 蒸发热 扩展对比理论 传输属性
  • 简介:针对工业中广泛应用的管壳式换热器,应用空气-水两相混合物实验研究了壳侧旁路,泄漏流对两相流体流动特性的影响,以Ishihara两相流动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以横掠管束的主流路为基础的错流区通用两相压降计算关联式,通过错流区,泄漏流的分相流动模型,分析计算了主流路,旁路,泄漏流中气分布,也分析了泄漏流对壳侧单相,两相总流量在各个分流路的流量分配影响,研究表明,主流路和旁路中气各自占相应总流量的比例在不同的流型下明显不同,且比例值的波动范围较大,液流量的分布在壳侧是不均匀的,折流板/换热管之间的泄漏流对壳侧的两相流动特性影响较小,而折流板/壳体之间的泄漏流影响较大。

  • 标签: 换热器 气液两相流 泄漏流 流动特性 管壳式换热器 横掠管束流动
  • 简介:为了减小沿程摩阻压降的影响,对水平管段两相流竖直方向的压差波动信号进行测量,此信号主要由两相重位压差和气两相间作用力产生的压差两部分组成,对其进行分析处理能够得到相间作用力对流型变化的影响。对测量信号提取了Lempel-Ziv复杂性和近似熵两种复杂性测度。结果表明,两种复杂性测度随相表观速度增加呈增大的趋势,对两相流流型变化是敏感的,能够得到两相流动力学结构反演特性。

  • 标签: 气液两相流 压差信号 Lempel-Ziv复杂性 近似熵 相间作用力
  • 简介:提出了一种推测圆管流动中的物质组分的理论方法。通过建立圆管中充分发展管段的两相分层流对流传热模型,采用L-M方法对相和相流体的热参数分别进行非线性模拟和反算,利用反演的热参数求解气相和相的组分,最后根据两相流动控制方程,推求出了圆管中两相流体存在浓度滑移时的总组分,为以后封闭系统中的物质组分实时监测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气液两相流 反问题 组分 浓度滑移
  • 简介:氢氟烃(HFC)/氢氟烃和氢氟烃/碳氢(HC)混合物是两类重要的制冷工质。采用PR状态方程结合Horon-Vidal(HV)混合规则对7种HFC/HFC和7种HFC/HC二元混合物的相平衡性质进行了计算,并与PR状态方程结合vanderWaals(vdW)混合规则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HFC/HFC体系组元性质比较接近,非理想性不强,vdW混合规则即可达到较理想计算效果,HV混合规则对计算精度的提升有限;对非理想性较强的HFC/HC体系,vdW混合规则对共沸性质的描述不够理想,HV混合规则可以显著提升相平衡的计算精度。

  • 标签: 气液相平衡 PR状态方程 HV混合规则 氢氟烃 碳氢
  • 简介:采用界面追踪法(fronttrackingmethod,FTM)对滴撞击膜形成的气泡卷吸现象进行直接数值模拟,分析不同无量纲膜厚度(H*)和不同Bo对卷吸气泡出现时间和消失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Bo=4.00时,H。的增加会使得卷吸气泡出现和消失的时间提前,并且在H*〉0.415时,卷吸气泡不再出现;在H*分别为0.250和0.150时,卷吸气泡不再出现的临界Bo分别为3.58和3.19,但不同的H*对卷吸气泡出现和消失的时间的影响与固定Bo时趋势一致。

  • 标签: 液膜 卷吸现象 两相流 数值分析
  • 简介:经过十多年来的不断改进,粗粉分离器设计研制成果新型WL-CB-Ⅰ系列多通道轴向型粗粉分离器,本文主要介绍其结构特点,运行特性,选型计算等,供制粉系统设计中选用。

  • 标签: 粗粉分离器 WL-CB-Ⅰ系列 锅炉 制粉系统
  • 简介:流体经过一定的逆压梯度容易发生流动分离从而大大减小流动效率,球窝结构具有良好的流动控制效果,在机翼、航空发动机、汽轮机叶片等工业领域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对一典型收缩扩张通道的流动分离转捩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并提出了一种带有球窝结构的被动控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球窝结构作为一种被动流动控制方法,布置在具有明显逆压梯度的通道上能起到良好的流动控制作用,并且能诱导层流边界层提前向湍流边界层转捩,抑制了通道中的流动分离,减小分离泡的尺度,其中球窝的布置位置以及流动Re均对球窝的控制作用有重要影响。球窝的引入还将减小通道的总压损失系数,起到了流动减阻的效果,表明球窝结构是一种较优的流动控制方法。

  • 标签: 低压透平 球窝 分离 转捩 流动控制
  • 简介:文章对秸秆氧化气化原理进行了阐述,指出了氧化气化的特点。同时,还列举了作为炊事燃气供应系统应具备的特点和要求,相比较可知,氧化气化作炊事燃气具有不安全、费用高等不容忽视的诸多弊病。建议拟以秸秆氧化气化作炊事燃气的有关部门慎重考虑。

  • 标签: 气化 氧化 燃气供应 秸秆 弊病 部门
  • 简介:基于超音速分离管中混合气体流动属于伴随凝结相变的可压缩、跨音速的特点,建立了考虑传质效应与非平衡凝结过程的数学模型,并采用数值方法对伴随水蒸气凝结的超音速分离管中的流动进行分析研究。以空气、水蒸气及液态水为流动介质,采用两相流动中的VOF模型结合凝结相变模型以及组分传输模型,研究不同进出口参数及不同水蒸气含量对凝结流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分离管内部非平衡凝结相变模型可以较好的再现超音速流中的凝结成核及滴生长过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入口压力、温度及水蒸气含量对分离管内流动凝结过程有直接且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超音速分离管设计时,考虑温度压力参数的同时,考虑水蒸气含量对分离管性能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 标签: 超音速分离管 相变凝结 数值模拟 流场特性
  • 简介:考虑到薄膜表面张力和重力的影响,利用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建立了小流量液体在水平螺旋槽管外管壁形成壁面膜的流动和强化传热的拟线性模型,得到了膜厚度的解析表达式,进而分析了流体性质对壁面膜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种喷淋液体水,随着温度的升高,膜厚度受表面张力和槽道表面曲率的影响逐渐减弱,膜厚度趋向于均匀一致,具有更好的传热传质性能;用水作喷淋液体和煤油、原油相比较,有其特殊的优点,所以工业上常用水作为喷淋式换热器的喷淋.

  • 标签: 螺旋槽管 液膜厚度 传热特性 强化传热 管壁 传热传质
  • 简介:吸附效应是热物性实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探讨了圆柱定程干涉法相声速测量实验中存在的两类吸附效应,并分别分析了其行成原因;归纳了低压区相声速实验中异丁烷吸附及解吸效应产生的压力变化规律;建立了低压区吸附效应对相声速测量影响的模型,分析了吸附效应对异丁烷相声速测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吸附与解吸引起的压力变化小于10Pa时,声速的相对变化小于1×10-5。接近饱和蒸气压时,吸附会导致共鸣腔壳体壁面形成一层薄膜,壳体声导纳增加,频率半宽急剧增大,而相声速测量值呈现较大的负偏差。

  • 标签: 气相声速 吸附效应 圆柱定程干涉法 异丁烷
  • 简介: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g-MOF-74因不饱和金属位的存在具有低压下较高的CO2吸附量,且具有化学表面可修饰、可调控孔径等特点。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和巨正则蒙特卡罗方法对Mg-MOF-74进行官能团Br改性,发现Br改性使得苯环附近产生更强的静电势梯度,增强了骨架原子和极性CO2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利于CO2在骨架孔道内的吸附。但Br的引入带来了骨架自身比表面积、孔体积的下降,不利于在高压区CO2吸附。φ(CO2)∶φ(N2)=15∶85条件下,Br改性使得骨架对混合气体中CO2分离比相比改性前提高了近64%。在含湿条件下(φ(CO2)∶φ(N2)∶φ(H2O)=15∶84∶1),Br改性使得H2O质量吸附量大大下降,低压下的分离比得到提高。

  • 标签: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巨正则蒙特卡罗 密度泛函理论 CO2吸附与分离
  • 简介:分析了六种不同的“冲击-膜“复合式冷却结构,将其应用在燃气轮机涡轮导向器叶片中弦区并对其内部流体的流动和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条件采用某燃气轮机的典型工况,流体物性参数随温度变化。将不同“冲击-膜”复合式冷却结构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得出:冲击孔与膜孔在展向的排列形式对冷却效果有较大影响,叉排明显优于顺排;随着冲击孔的后移,冷却气体对腔内壁的覆盖面积逐渐减小,冷却效果逐渐降低,流阻逐渐增大;在来自冲击冷却和气膜冷却多种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膜孔角度和所在面曲率对冷却效果和流阻的影响被大幅度削弱。

  • 标签: 冲击冷却 气膜冷却 换热 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