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罗伯逊绘制的全球化演进轨迹杨雪冬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兰·罗伯逊(RolandRobertson)从60年代初就开始关注全球化问题,在以后30多年的时间中,他通过对经典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检讨与重建,逐步确立起自己对于全球化研究的理论框架。80年代...

  • 标签: 罗伯逊 演进轨迹 现代性问题 全球化理论 全球化进程 民族国家
  • 简介:马克思的国家学说在其理论体系中具有独立的地位。早期马克思用“林木偶像”来隐喻现代国家。透过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现代国家作为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形式”这一观念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后国家政权的研究,马克思意识到,资本主义现代国家有可能演化为一种独立的、保守的政治力量,马克思指出这是资产阶级不能直接统治的后果,也是资产阶级市侩化政治的集中表现。针对国家机器不可改良的性质,马克思提出要“打碎国家机器”,并且以巴黎公社为原型,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共和国”这一替代性政治建构。

  • 标签: 国家 虚幻的共同体 国家自主性 市侩化政治 社会共和国
  • 简介:本文着重分析了党的七大、十二大和十六大党章中关于党的性质认识和表述的演进,并分析了这些规定的变化和党的学说发展的状况,党的事业发展的进程和党的建设成熟程度的关系.

  • 标签: 党章 党的性质 演进
  • 简介:仪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情节,政治仪式是政治社会形态承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政治仪式是规范化、程序化的唤醒记忆、传播观念、营造权力情境的象征性活动。国家认同,即公民对其所属国家的情感归属与赞同认可,是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复合建构。政治仪式在特定的仪式时空、仪式主题、仪式操演中唤醒集体记忆、传播主流观念、营造权力情境,它所内蕴的强化民族身份归属、强化主流价值内化、强化公共权力信任的价值功能,指向了政治仪式与国家认同逻辑共生的本原。

  • 标签: 政治仪式 国家认同 逻辑演进
  • 简介:马克思社会形态演进动力论是在19世纪'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张力中建构的。马克思社会形态演进动力论存在双重维度:一方面把推动社会形态演进的动力归结为生产力推动,进而由生产力引起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整个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结构性动力';另一方面又把社会形态演进的动力归结为主体革命性和能动性,尤其强调主体实践在革命中对历史的推动作用的'主体性动力'。马克思社会形态演进动力论具有极强的当代价值。

  • 标签: 马克思 社会形态演进 动力
  • 简介: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都高度关注社会建设问题,形成了丰富的社会建设思想。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演进并逐渐丰富的过程。深入探讨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演进的基本历程及规律,对于系统总结我们党社会建设思想的发展脉络,准确把握社会建设的发展大势,具有不可置疑的重要作用。

  • 标签: 毛泽东 社会建设思想 演进规律
  • 简介:清朝末年,西风东渐,宪政思想也随之传入,为了救亡图存,使中国步入现代化的征途,许多仁人志士都想到了宪政;但究竟应该由谁制定一部宪法,用这宪法去确立一套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去保护什么人的利益,一直是持不同阶级立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法学家们激烈争论的焦点。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始,正值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同派系的军阀在中国角逐利益,为扭转时局,振兴中华,中国共产党人也想到了宪政,“宪政就是国家给予人民权利的证书。所谓权利,最重要的就是这且亟自由(指1922年7月党的‘二大’宣言提出的工人和农民,无论男女,在各级议会市议会有无限制的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罢工绝对自由)。所以世界各种民族,

  • 标签: 中国共产党人 宪政思想 帝国主义列强 国家制度 人民权利 绝对自由
  • 简介:自然与自由观念是德国古典美学的核心问题。康德通过审美判断力沟通自然与自由观念,达成自然与自由的和谐。但是康德立足于先验的立场所确立的"自然与自由和谐论"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对现实不能产生重要的作用。席勒通过游戏冲动来沟通自然与自由,而黑格尔则通过理念来沟通自然与自由,马克思则通过实践来沟通自然与自由,最终达成了对自然与自由观念这一"历史之谜"的求解。

  • 标签: 自然与自由观念 德国古典美学 席勒 黑格尔 马克思
  • 简介:从政治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任何政治组织都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适,从而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政党适应性正是在这一框架下提出来的,其目的是政党进行战略与结构的系列变革,以回应变化的外部环境,提高达成“首要目标”的能力。本文试图从政党适应性视角,分析我党在建国后的不同时期执政理念上的演进,希冀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启发合理的现实思考。

  • 标签: 执政理念 适应性 政党 演进 中共 外部环境
  • 简介: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针对林彪、'四人帮'等将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割裂开来、歪曲毛泽东思想的行径,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针对现实的中国社会与马克思主义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差别,邓小平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针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邓小平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重新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针对未来的发展,邓小平提出要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由此构成了邓小平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脉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邓小平理论。考察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其重要意义在于:马克思主义这把刀子不能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不是修正主义,也不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要有高度的自信来坚持和发展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意味着它本身就是一个完善无缺的体系,我们必须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 标签: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改革发展
  • 简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稳固的基本精神。封建社会后期中华民族精神有下降趋势。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精神的转捩点。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基本精神表现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饶、战斗到底的精神,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精神和团结友邦、相互支持的精神。这期间,中国共产党给中国人民充实、提升了基本民族精神,同时又带来了具有穿越时空价值的新的民族精神,这就是:为国为民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和独立自主精神。

  • 标签: 抗日战争 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 简介:在当代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下,人类历史运动的格局似乎造就了新的社会发展形态,因而学界有人对马克思的社会形态与社会演进理论提出了质疑与非议,认为它是一种线性的历史观。本文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社会演进理论并非是一种线性历史观,恰恰相反,它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演进的科学的辩证的历史观。全球化发展所提供的社会现实运动不是否定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客观依据,而是社会形态理论在当代的客观验证。

  • 标签: 全球化 社会形态 社会演进
  • 简介:斯大林是20世纪上半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之一,西方学者对斯大林思想的研究在苏联解体之前经历了“极权主义”和“重评主义”两种研究范式。苏联解体之后,苏联档案的开放使西方学者在冷战结束背景下研究斯大林思想的范式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斯大林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体制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在新的历史务件下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基本方法,充分利用苏联解密档案资料,加强对斯大林思想的研究。

  • 标签: 斯大林思想 极权主义 重评主义 苏联档案
  • 简介:基于近年来成为舆论热点的“短命公共政策”为案例的研究,聚焦政策环境、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监督与评估等公共政策流程的每一环节,对导致政策失败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可以构建出“政策失败成因分析框架”。政策环境中的压力型体制和政治锦标赛制、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选择性执行和基层共谋是导致政策失败的环境因素,政策制定和政策监督环节的制度疏漏是导致政策失败的制度因素。在现有政策环境下,推行循证决策、落实政策审计可作为优化公共政策质量、降低政策失败概率的可行路径。

  • 标签: 政策失败 循证决策 政策审计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由中国共产党、理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三部分构成,他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生成,随着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的理解和把握的逐步深入,主体不断成长壮大,并且走向成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演进过程中,呈现出了规律性特征,即主体力量不断壮大,主体自觉性不断增强,主体间互动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

  • 标签: 民主革命时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主体
  • 简介:浅论邓小平政策理论的特点孙成民邓小平政策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国家制定政策的重要指导思想。深入研究邓小平政策理论,把握其基本特点,对于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正确地分析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断前...

  • 标签: 邓小平 政策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发展生产力 从实际出发 生产力标准
  • 简介:“改革开放”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其内涵的演进是一部生动的改革开放史。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重要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这一概念的形成与演进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话语层面,还体现在内涵层面,表现为促进话语建构与认同、增进思想深化与内化、推进实践转化与创新等基本价值。同时,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历史动因中,“改革开放”内涵的演进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话语转换与价值认同的统一,价值性与真理性的协调,历史逻辑与现实观照的衔接,并通过建构“价值共同体”形成改革开放的共识,推进着“命运共同体”基础上的共识性改革开放。回顾“改革开放”概念的形成历程对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启示:我们要以“长时段”理论审视改革开放,以“大历史”观念总结基本经验,以“全球化”视角回应发展诉求,进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 标签: 改革开放 概念史 话语 40年
  • 简介:李合敏在《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4期撰文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不仅明确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优势的情况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把资产阶级当作财富、社会变革不能太快等基本精神,而且还多次作出具体指示。1956年12月7日同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的谈话中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思想:“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虽然已经没有资本家。它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

  • 标签: “新经济政策” 毛泽东 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改造 所有制形式 南京市委
  • 简介:纵观《大众哲学》的末期版本与前期版本,可以明显发现它们在章节结构、论述体系、表达方式、用例选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笔者从这一现实出发,试图通过对该书末期版本和前期版本做出的比较研究,探寻艾思奇作出改动的原因,得出在该历史转型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时代新任务,并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时代化提供借鉴。

  • 标签: 大众哲学 版本比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