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学理论与方法论建构必须以学科及其跨学科研究理论方法为基础,生态学理论方法应该成为学的重要支撑。生态学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性质特征,其理论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中拓展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精神,成为各学科所遵循的生态理念和观念;生态学方法论也在科学方法论与学科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田野工作及其调查研究的测评法以及系统论、控制论方法等,在区域研究中体现学研究特色,奠定学理论与方法论基础。

  • 标签: 桂学研究 生态学 理论基础 方法论 生态文明
  • 简介:侗族主要分布在黔、湘、交界的狭长山地中,是一个以水稻耕作和山林采伐为主要生存方式的山地民族。在长期的自然交感中,侗族社会自发形成具有社会控制功能的民间习惯法。其中,罚则就是为了保障侗族习惯法的权威和效力,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统一遵循,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而对违反习惯法的人采取的各种处罚措施及其标准。国家的介入导致了侗族社会的革新,同时由于侗族社会自身的发展需要,在内外相互作用下,侗寨、侗族习惯法、罚则都在发生变化。但直到现在,侗族人依然以山为屏障,在观念上形塑族群的认同边界,对外来权威与观念进行"内"与"外"的区分和应对,罚则在不变与变中以特有的形式保留下来,与"送法下乡"共同起到社会控制的作用。同时,大山的稳如磐石就如传统地方性知识在侗人心中和社会实践中的作用;而大山的隔断性就如侗人心中内外区分的屏障,筑建了侗人族群文化的无形屏障。

  • 标签: 山地民族 侗族习惯法 罚则 变迁
  • 简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其短篇小说创作中反复论及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二元对立关系中的被压抑地位,从多视角揭露了女性的被剥夺的生存状态。本文通过分析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布莱申马舍太太赴婚礼》、《序曲》探寻她的女权思想,证明曼斯菲尔德是英国20世纪初期女性创作从女权主义女性阶段转变的先驱之一。

  • 标签: 曼斯菲尔德 女权主义 女性写作
  • 简介:预设理论是当代逻辑学界和语言学界共同关心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在叙述和比较预设逻辑各种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各自的优劣,指出各种赋值方案间虽然存在着差异,但它们又可相互共存并相互补充,从而能使我们从各种不同视角深入了解和认识预设的本质。

  • 标签: 预设 真值 逻辑 语义
  • 简介:由加拿大外交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主办,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和西南民族大学承办的“中加原住民/少数民族特征:从传统现代”研讨会,于2006年3月6日至3月7日在四川成都西南民族大学举行.在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会上,中加两国的专家和学者围绕“中加原住民/少数民族特征:从传统现代”这一主题,对两国的原住民/少数民族如何通过文化、语言、艺术等形式保护本民族的属性进行了交流与研讨.此外,在学术研讨会中,还安排了三部加拿大原住民影片,并就影片所展示的加拿大原住民的文化、艺术和风俗习惯展开了热烈讨论.

  • 标签: 民族特征 少数民族 原住民 传统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西南民族大学
  • 简介:生境影响着一个族群的文化类型,居住在坝区和山地的民族因此具有了相应的文化体系和身份标识。作为生境适应的主要表现,生计方式的选择直接反映着族群对于文化建构的能动性,土卡河村傣族从坝区迁徙山地的生计变迁和文化模式形成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在迁徙后,传统的捕鱼生计在文化调适中得到延续,在橡胶种植之前的数十年中,他们依然保持着坝区渔民的文化特征,并与周边山地民族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生境的变迁,土卡河村傣族将种植橡胶作为经济行为的主导,以耕种为主的山地民族文化也逐渐出现在其文化体系中,这一文化体系兼具"渔民"与"耕农"的身份特色。可见,在民族地区的社会转型期,族群的能动性——而非地理生态环境,成为文化模式延续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 标签: 山地 生计变迁 文化模式 傣族
  • 简介:北宋时期,唃厮啰家族凭借政权的力量在其辖区内推行“尊释氏”的宗教政策,使得这一地区的藏传佛教得到迅速发展。元明清时期,随着唃厮啰家族影响力的衰弱和大量外来人口的进入,唃厮啰家族及其居地的宗教逐渐发生嬗变,开始由单一的藏传佛教嬗变为多元宗教并存的状况。

  • 标签: 唃厮啰家族 藏传佛教 宗教多元化 临洮
  • 简介:如果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可以作为启蒙时期对现代性"吁求"的喻示,那么莫言的《酒国》则可看作是现代性某种"后果"的喻示。二者不约而同地选取"吃"、"饮食"作为比拟历史、审视当下的切入口,暗含了一种有意无意的文化心机,聚焦了后发国家最为敏感的民族心理区域。由《狂人日记》《酒国》所象征的现代性无效和失败的后果,究其根源,首先来自于现代性本身的逻辑悖论,也昭示了这种悖论在进入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时,与传统文化的自我束缚属性实现了某种媾和,并与传统文化所特有的"酱缸效应"合谋促成了对现代性局限的放大和效果的抵消、分解。

  • 标签: 《狂人日记》 《酒国》 饮食 现代性 传统 悖论
  • 简介:在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历史研究中,关于现代图书馆与藏书楼的关系问题一直就是人们研究并激烈争论的一个话题。一种观点认为,藏书楼无法孕育近代图书馆,另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图书馆的出现是中国藏书楼发展的历史必然。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视野看问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类文化现象的存在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图书馆事业的历史发展进程正是顺应了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由低级高级的提高规律,也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过程。

  • 标签: 藏书楼 人类社会 图书馆事业
  • 简介:婚生子女推定制度是反歧视原则在婚姻家庭法上的反映,但由于婚生子女推定得出的婚生子女结论,并非是绝对意义上的婚生,因此,需要建立婚生子女推定否认制度来限制。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确的婚生子女推定和否认制度,理论上对上述制度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本文从行使婚生子女推定否认权应当具备的事实依据、主体、时效限制、法律效力等方面对婚生子女推定否认制度进行探讨。

  • 标签: 婚生子女 推定否认权 否认权人 领养 赔偿
  • 简介:参与式扶贫和协同式扶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扶贫模式。参与式扶贫源于西方发展理论,强调扶贫对象的参与。由于其存在着理论上的瑕疵和实践上的"久扶不脱贫"的贫困治理困境,发展进程极为缓慢,逐渐被协同式扶贫所取代。协同式扶贫是一种理想的扶贫模式,强调扶贫主体的多元化、扶贫目标的一致性、扶贫系统的开放性、扶贫过程的动态性和扶贫行动的合作性。无论从扶贫主体、扶贫内容还是扶贫方式来看,协同式扶贫与参与式扶贫相比,均有其自身的优势。协同式扶贫在扶贫过程中有利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现行的精准扶贫将逐渐走向协同式精准扶贫。实现协同式精准扶贫,需要扶贫信息的协同、扶贫制度的协同、扶贫文化的协同和良好社会资本的培育。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精准扶贫的协同效应,实现贫困治理绩效的最大化。

  • 标签: 精准扶贫 协同式扶贫 参与式扶贫 协同理论 贫困治理
  • 简介:马克思主义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的基本理论由于社会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完善。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形态,阐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发展的双重影响。列宁、毛泽东探讨研究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实行有一定的商品经济的经济体制的道德建设。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原则和方针。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市场经济 道德建设
  • 简介: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由单一的民族建立起一个政权或王朝,是没有的。秦、汉、隋、唐,以至宋、元、明、清,是多民族国家,人所共知。即以青海境内在历史上出现的政权来说,也是如此。南凉王国(397—414)是以秃发鲜卑为统治民族的包括别部鲜卑、氏、羌、汉族和匈奴族的多民族政权;吐谷浑王国(313?—663)是以慕容鲜卑为统治民族的包括别部鲜卑、氏、

  • 标签: 因俗而治 民族政权 南凉王国 匈奴族 多民族国家 秦、汉
  • 简介:介绍早期澳大利亚民族志工作者对世界人类学的贡献及其在原住民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探讨当代澳大利亚人类学家对原住民的研究,希望为人类学在中国本土化和如何建构人类学中国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澳大利亚原住民 身份认同 原住民艺术 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