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制定个性化的步行运动方式,探讨步行锻炼对血压及血脂代谢的影响,为科学制定高血压运动处方提供依据。方法:经严格筛选,最终有104人完成了整个干预过程。其中,男性27人,女性77人,平均年龄(56.77±5.40)岁,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采用步行锻炼的运动方式,观察步行锻炼前后血压和血脂变化情况。结果:(1)经12周步行锻炼,受试者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显著降低(P〈0.001)。(2)总体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TC/LDL-c具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性上升(P〈0.05)。步行锻炼前血脂异常者,锻炼后LDL-c、TC/HDL-c显著性下降(P〈0.05);TC、TG、HDL-c趋向正常的比例增加。结论:(1)制定的运动处方可行。(2)12周步行锻炼后受试者血压下降显著,血脂代谢改善。
简介:目的检验等轴手柄练习(ISK)EX)对男女痛感和血压的影响。方法:15名男子和16名女子完成最大和次最大等轴手柄练习包含用右手尽最大力挤压手式水力计和用40%~50%最大力挤压2分钟。用有害压力刺激右手食指2分钟时,等轴手柄练习前后分别估计痛阈(PT)、痛级(PR)、收缩压和扩张压(SBP和DBP)和心率(HR):用2(性别)×2(实验)ANOVA分析数据。结果:实验表明实验差异显著且性别差异也显著(P<005)。练习前女子痛阈比男子较低。另外,练习后女子痛阈显著增加,但男子变化不大。练习SBP有显著性别和实验差异最大训练女子SBP较低,训练后SBP增加。最大和次最大等轴训练前,女子DBP较低(P<0.05),次最大等轴训练后,男女DBP均增加。最大练习后男子和女子痛级降低,次最大练习后女子痛级降低。结论:(1)练习前女子和男子的痛级、血压均不同;(2)练习后在女子中观察到痛觉丧失现象。
简介:本文主要对不同抗阻练习课后状态焦虑与血压的变化进行研究。选取54名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将她们随机分成循环抗阻练习组、多组数抗组练习组和对照组。循环练习组的实验对象每次课安排12项连续不同的练习,每项练习重复10~12次.负重强度为最大负重量的50%;多组练习组的实验对象安排4项不同的抗阻练习,每项作3组,每组重复6~10次,负重强度为最大负重量的75%。因变量包括状态焦虑、身体意识、心收缩期血压,·心舒张期血压。在练习前、练习后即刘、20分钟、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分别对四项指标进行测量。在第一次课最大力量测试后对各组进行主观努力评价.在第二次练习课后只对前2组进行主观努力评价。所得数据通过3×6型ANOVA分析及T检验。状态焦虑利用.ANOVA和底线测量值作为协方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实验组在练习后120分钟、180分钟状态焦虑明显下降(P<0.05)。多组练习组练习后即刻身体意识、收缩血压有明显的上升(P<0.05)。主观努力在第一次最大重量测试后没有显著变化,但在第二次课后却有明显的上升(P<0.05)。由此得出结论如下:一次循环抗阻练习后状态焦虑下降,尤其在运动后120分钟和180分钟表现明显。而一次多组抗阻练习后即刻,身体意识和收缩血压上升。
简介:目的:应用超声技术观察太极拳锻炼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例,分成太极拳组(HTC,n=24)、高血压对照组(HP,n=16),另选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个体为正常对照组(NP,n=16)。HTC组进行12周24式简化太极拳练习(60min/day,6days/week)。在0、6、12周检测受试者的血糖、血脂、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以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EDD)和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lD)。结果:太极拳锻炼前,HTC组和HP组SBP、DBP显著高于NP组,但EDD显著低于NP组(P〈0.05),EID无显著差异。6周、12周太极拳锻炼后HTC组SBP、DBP较锻炼前显著降低,并显著低于HP组;EDD显著高于锻炼前,并显著高于HP组(P〈0.05);但锻炼前后EID无显著变化。结论:太极拳锻炼可改善高血压患者受损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但对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