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女性言说是美国华裔女作家用来突破男权叙事传统的有力策略。亭亭、谭恩美以女性为中心描写美国华裔/华人的生活和经验,将寓言故事与通俗故事揉为一体,互为言说,自由转换;她们站在两种文化的交叉面上,通过运用自传(传记)体、说故事、章回体等多种叙事策略,将个人、家庭的经历放大为群体的经验,阐释成历史与文化发展的历程,既看到两种文化的矛盾和对立,又看到两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她们在作品中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矛盾和冲突及其碰撞与融合的过程艺术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得小说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张力。

  • 标签: 女性言说 汤亭亭 谭恩美 叙事策略
  • 简介:在批评家看来,婷婷通过《第五安乐之书》支持美国20世纪下半叶的反战和平运动。本文认为,这一作品并不是一部传递反战和平思想的政治宣言,而是通过婷婷本人和越战老兵的经历演绎一种源于东方的、释一行禅师所宣说的"正念"佛教哲学,旨在为那些寻求和平反战的美国人提供心理慰藉:内心的安乐无需苦苦追寻,可以通过正念来获得,即保持对当下有意识、无分别的觉知。同时,正念也为遭遇1991年奥克兰大火灾和饱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摧残的人们疗愈心理伤痛,帮助他们找到蕴藏于人生每一步的安乐。

  • 标签: 《第五安乐之书》 汤婷婷 释一行禅师 正念 安乐
  • 简介:美国诗人庞德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新诗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和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对英美现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华裔女作家亭亭对中国文化的巧妙运用使美国华裔文学得到美国主流文学的认可,二者都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吸收和运用,采用类似的翻译策略和创作手法。

  • 标签: 庞德 汤亭亭 中国文化
  • 简介:本文从解构的视角,立足于性别、种族、文化三方面去解读、阐释亭亭的,从而发掘亭亭作为美籍华裔女作家对自己的性别、种族和文化所作的思考和质疑.指出亭亭并非一个单纯的'解构者':她在消解性别、种族、文化对立之后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重建了对立概念间的互动和融合,并重新评价了这些互动和融合对于人类的伟大意义.

  • 标签: 性别 种族 文化对立 解构 汤亭亭 《女勇士》
  • 简介:自处女作《女勇士》在1976年首次出版以后,亭亭就蜚声美国文坛.之后,亭亭又陆续出版了《中国佬》、《孙行者》、《第五和平书》和《战争的老兵,和平的老兵》.她的作品屡获大奖,如美国全国图书奖、美国全国书评家协会奖、美国学院和艺术与人文研究院大奖以及前美国总统克林顿颁发的国家人文勋章等等.

  • 标签: 厌恶战争 和平评 宽广余地
  • 简介:本书收集了奥姆斯特德对于纽约、蒙特利尔、伯克利校区和伊利诺斯州沿湖郊区等景观的设计提议。从中可以看出他因地制宜,结合自然与人文进行城市社区建设的设计理念。北京大学建筑设计学院的教授俞孔坚为此书撰写了导读。在城市发展的今天出版此书,

  • 标签: 美国城市 文明化 城市社区建设 伊利诺斯州 城市化发展 蒙特利尔
  • 简介:语法通常包括实词虚化和短语词汇两个过程。本文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一齐”由并列关系的词组虚化为副词的过程。从语义和语法的角度阐述了“一齐”语法的历史成因。通过考察发现,“一齐”的演化是韵律、语法、语义协同作用的结果,句法位置的改变导致语义产生变化,韵律则使处于稳定音步中的两个并列成分被“桎梏”起来,逐渐词汇。语义的演变,也可以改变句法位置,由于“一齐”常放于形容词和VP之前,使其具备了副词的语法功能。

  • 标签: 一齐 副词 词汇化 语法化
  • 简介:巴赫金认为文艺复兴是世界观和文学的直接狂欢,而莎士比亚是这一时期狂欢文学的典范之一。本文利用狂欢视角从形式层面的狂欢元素切入,解读《皆大欢喜》喜剧中的复调、双重性和语言的狂欢等狂欢特征,指出该剧对旧的价值观念进行重审,颠覆了既有秩序,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乌托邦般的狂欢世界,展示了一种全新的人类关系。

  • 标签: 戏剧 莎士比亚 《皆大欢喜》 狂欢化 巴赫金
  • 简介:说到山,人们自然就想到一千多年前刘禹锡《陋室铭》的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似乎有山就有神仙,有神仙就有灵气,有灵气就有名气。

  • 标签: 刘禹锡
  • 简介:王伟就是这样一个精力旺盛、勇于尝试的人,他说多元的事业让他的生活总是充满乐趣。从他的谈话中,你总会感觉到他对所有事业的热爱,如此地乐此不疲。

  • 标签: 多元化 王伟 战场 事业
  • 简介:本次大赛是中国网络文学评论队伍的第一次集体亮相,参赛文章存在较大差异,一些优秀青年学者对网络文学的研判颇有深度,而有些文章的理论思维、学术视野、艺术判断力还显得有些弱。本次大赛学院参与的热情明显高于民间,这是网络文学批评逐渐被主流接受的重要信号,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命题:网络文学批评如何不被狭隘和小圈子,如何体现出大众文化的广泛性和群众性,特别是如何在传播新的网络文明,构建新型文化等新的历史课题面前有所作为。

  • 标签: 网络文学评论 评论视角 理论视点 群众性
  • 简介:"阿姨"语义由亲属称谓泛化为社交称谓,社会结构、传统文化影响以及社会发展需要起了决定性作用。本文通过社会文化视角解读"阿姨"语义泛原因,明晰社会文化发展需要对"阿姨"语义泛的影响。

  • 标签: “阿姨” 语义泛化 社会 文化
  • 简介:三星、索尼与TCL的品牌全球比较在跨国公司强势品牌成为全球经济主体的今天,一个后发展经济体的本土品牌,如果没有坚持自有品牌价值主张的气质,很容易出现“拉美化”。“弱势地区能否出现全球性大(品牌)公司7”科尔尼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说明,像汇丰(中国香港)、索尼(日本)、三星(韩国)、塔塔(印度)这些产生在后发展弱势地区的大企业,有一个共性:都有在跨国品牌垄断压力下创建自主品牌的勇气与恪守价值的信念。

  • 标签: 全球化品牌 原点 支撑 跨国公司 价值主张 品牌全球化
  • 简介: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化为妖妇型与天使型两个类型,男主人公受到了妖妇型女性肉体的吸引,但又对自己在性(性别)上的被动地位感到屈辱,因而会通过自我忏悔或惩罚来否定她们;天使型女性的单纯与同情安慰了男主人公孤寂残缺的心灵,净化了男主人公邪念与欲望,得到了他们的尊敬与礼遇。从这些女性人物在男性主人公眼中的形象以及男性主人公与她们的关系中透露出郁达夫相当传统与保守的两性意识。

  • 标签: 郁达夫 女性形象 类型化 妖妇型 天使型
  • 简介: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奇迹”两字时常跟中国经济的各种指标联在一起,比如,短短28年里GDP增长15倍、连续20多年GDP以年均超过9%的速度增长等等,都是史无前例。

  • 标签: 中国经济 资本全球化 GDP增长 改革开放
  • 简介:法国现当代文学的他,透露出人类文化划时代的过渡,是人文汇合的前瞻性铺垫。它把由来已久的文学他和他之一体两兼,推进到了文学是文学而又非文学的一体三昧。法国他文学的高端在于无待境界。其有待无待是文学他超越他者的投石问路;无待有待是文学他并且与他俱变的宏照圆观;而无待无待则是文学他臻于化境的可能景观。在人类古代社会的两兼典籍中曾有过领悟无待的种苗;在当今法国文学的他体现中激活了感通变的尚无理念。此无是文学品类兼体通体之无,是文学学科在科去科之无,是人文思想化成化变之无,是宇宙场合载动载静之无。惟其无待,他文学才算得上人类文化生能舍己的大气;惟其他,法国文学终究为文学去留提供了他如归的实践。

  • 标签: 法国文学 化他他化 一体两兼 一体三昧 尚无境界
  • 简介:当前的世界市场是科技与品牌的竞争,拥有多少名牌产品,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地区和国家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全球品牌建设的经验来看,韩国、日本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即建立起世界一流的全球品牌,并由此带动了本国产业的全面提升。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品牌就开始向中国市场扩张,并“雪藏”一大部分中国民族品牌。跨国公司从价值链角度出发,利用核心技术研发、终端控制两个环节来控制中国企业的生产环节:你可以使用我的技术类知识产权,但是你用到哪里我的收费就跟到哪里,让中国成为跨国公司代加工的生产基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的脖子上好像被拴了绳子,被时时刻刻地牵住,

  • 标签: 中国 全球化 经济综合竞争力 跨国公司 技术研发 企业
  • 简介:将后现代主义小说放在广义的新时代技术的范畴内加以考察就会发现,它的操作已经体现了麦当劳的几个基本原则:文本生产和提供的简单、快速原则;文本生产和提供的大量化原则;以能指技术的不及物性为保障的可预测性原则;以能指技术的无主体性为标志的控制原则。这四个原则既囊括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快餐特征。又体现了因写作技术意志的放纵所导致的、与非文本的社会技术相通的消灭主客体的异化本质,同时也表明了后现代主义小说追求自由和反叛的相对性和有限性。

  • 标签: 后现代主义小说 文本 不及物 反叛 追求 能指
  • 简介:本文追溯小说非个性叙述的缘起、发展和趋势,阐明了非个性叙述策略的哲学思想基础。文章认为,所谓纯客观的叙述是不存在的,操纵非个性叙述行为的仍然是作者那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之手,作者的道德和价值判断无时不在作品中以各种方式泄露出来。非个性叙述在极大地丰富了小说艺术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20世纪小说的发展,致使20世纪相当数量的小说呈现出高度形式的写作倾向。笔者对小说极端形式主义的倾向进行了批评,认为小说的写作实验不能背离这一艺术样式的基本特征。小说的本质是讲述,其灵魂是情节,其价值在于对人生进行道德层面的和审美层面的双向把握。小说“非个性”叙述行为背后流露的也必然是主体的道德选择及其与读者的相互交流。

  • 标签: 非人格化叙述 客观化 作者 道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