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正>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在欧洲广为人知的东方诗人,恐怕就是《鲁巴依亚特》的作者奥玛·卡伊亚姆和被传为李太白的李白二人吧。我孤陋寡闻,李白的名声在欧洲传开的时候,我还不知道他是谁,他的诗怎样译成德语的也所知甚少。直到巴黎1862年出版艾路巴伊·山·道尼(Hervey-Saint-Denys)的《唐地》和1867年出版丘约特·高奇(JudithGautier)的《硬玉书》,才知道欧洲最早出现中国诗歌集的来由以及诗人李白在欧洲知名的原因。这时,我也很想收集李白的著作。以后,丘约特·高奇的女儿浪漫派诗人朵菲露·高奇和西园寺公望合作翻译了《蜻蛉诗》一书,《硬玉书》也公开出版发行,不光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各国也受到广泛注意。日本也在大正十一

  • 标签: 李白诗 近代诗 中国诗歌 二十世纪 浪漫派 所知
  • 简介:“我”从一场可怕的求生运动中挣扎出来,黑沉沉的原始森林包围着我,孤独的山坡上有我所不理解的,似乎要吃人的野兽。而那座沐浴着阳光的山峰是那么高不可攀,拒人于千里之外。我应该干什么?答案隐没在朦胧之中。

  • 标签: 《神曲》 自由意志 幽默 原始森林 “我” 吃人
  • 简介:本文尝试从当今文化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德国表现主义时期重要作家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短篇小说《舞者与躯体》中的身体问题。“身体存在”与“身体拥有”构成了人的存在的基本结构。与之相关联的主体的构成依赖于他者的意志的介入。作品的主人公“舞者”在主体建构过程中内化了外来的秩序“语法”,开始了理性意志对身体的驯化。而疾病挫败了她的以动物为参照的身体观,使她不得不面对把身体视为机器的工具理性身体观。而这两种身体观的绝对化、片面化最终导致了她的毁灭。以此,这篇短文可以视为对现代身体方案的反思。

  • 标签: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 《舞者与躯体》 文学评论 短篇小说 身体观
  • 简介:<正>一九八二年八月十五日是埃尔温·施特里马特诞辰七十周年,我写这篇文章以资纪念。在民主德国文学中,施特里马特可说是仅决于安娜·西格斯的重要小说家。这里,我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爱好者介绍这位作家。我们在本文中从几个方面考察他在民主德国文学中的地位。一方面,这个题目要求我们集中研究作家的具有本质意义的成就,因为只有这种成就才能决定一个作家在民族文学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对作家不能孤立考察,而要联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

  • 标签: 创造者 本质意义 历史意义 根本问题 教条主义者 沃尔夫
  • 简介:俄罗斯诗心与德意志文化的交融──试论丘特切夫哲理抒情诗的形成曾思艺丘特切夫是俄国十九世纪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自然诗和爱情诗具有深邃的哲理、独特的形象(自然)、瞬间的境界,丰富的情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哲理抒情诗,在俄国乃至世界诗歌史上,占据一个独特的位...

  • 标签: 丘特切夫 俄罗斯民族 抒情诗 德国浪漫派 德意志 工业文明
  • 简介:后殖民生态批评作为生态批评的"后殖民转向",源自后殖民批评家对生态批评的介入,是一种超越后殖民批评与生态批评的跨学科研究。它研究并批判文学中的生态帝国主义,探讨后殖民文学中的环境伦理,尤其寻求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的环境正义,批判西方环境与文化层面上的中心主义。后殖民生态批评昭示了生态批评跨学科研究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后殖民地学者介入西方生态批评的话语策略,呈现了全球发展主义下西方一非西方生态批评的共同责任。这一批评的发展有助于中国生态批评建构与西方生态批评的对话。

  • 标签: 后殖民生态批评 生态帝国主义 西方中心主义 环境正义 全球对话
  • 简介:非裔美国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小说《紫颜色》中,以人道主义的社会生态关怀为基点,揭露美国黑人尤其是黑人妇女所遭受的种族迫害、宗教欺骗及性别歧视和压迫。作品表达了作家反对种族迫害,主张种族问的和解;反对性别歧视和压迫,要求男女平等;反对宗教欺骗,提倡信仰自由的思想,从而以平等相待、相互关爱的全新社会关系重构人类新的其同体丰向一种庄本科t垒、

  • 标签: 艾丽斯·沃克 《紫颜色》 生态社会
  • 简介:当代美国生态诗歌是生态危机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的自然诗,它所关注的焦点始终不离生态、环境、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类命题。与传统自然诗的审美取向相比,生态诗歌最显著的美学特征便是“审丑”,即生态诗歌着力表现被传统自然诗忽略、遮蔽、排斥甚至是打压的那部分自然,那部分表面看来鄙陋卑丑、令人感到不快和厌恶的自然,揭示丑中所蕴含的深层的、内在的自然美,以期改变和重塑读者对自然的传统看法。本文从垃圾、暴力与死亡、“低等”与“有害”动物三个方面对生态诗歌的“审丑”转向进行了分析。

  • 标签: 生态诗歌 审丑 垃圾 死亡 动物
  • 简介:美国生态批评第一波存在一些偏狭倾向,尤其是选择性地突出乡村风景地貌和防护主义或保护主义传统、忽视环境正义等其它环境主义主张这两点,造成了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几近缺席。研究范式的转型克服了这些偏狭倾向,迎来了生态批评第二波,也迎来了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新兴勃发。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研究范式初见端倪,但仍存在发展失衡、方法论和理论框架有待完善的缺憾。进一步推进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对于发展美国生态批评乃至世界范围的生态批评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 标签: 少数族裔 生态批评 历史 现状
  • 简介:格雷厄姆·哈根与海伦·蒂芬合著的《后殖民生态批评》一书将后殖民研究与生态批评理论相结合,通过分析具体文学文本探讨了种族主义与物种主义、发展与环境问题、法律权力与情感归属、动物再现、动物保护与本土居民权利等困扰后殖民地区的生态和社会问题,聚焦于发展、环境和动物及其相互关系,指出讨论生态和环境问题必须考虑新旧殖民主义的影响,发展应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辅相成,在反思人文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建构新型的人与非人类自然关系。该书为解读文学文本和干预社会提供了新视角。

  • 标签: 《后殖民生态批评》 发展 环境 动物
  • 简介: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生态批评深切关注了进入全球化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其主要内容包括:反对在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式思维方式统治下的对女性和自然界的压迫,呼吁关注妇女生存状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聆听属下妇女真实的声音;关注世界银行与'绿色革命'背后所隐藏的西方中心主义对东方的非生态正义,以及基督教文化中体现出的人类对自然的生态压迫,吁求'从底层学习'和'动物解放神学',倡导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关系。

  • 标签: 斯皮瓦克 非生态正义 全球化 后殖民生态批评
  • 简介:张炜是一位充满良知的知识分子,他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的日益萎缩深感忧虑,因而试图从广袤原野里寻求精神的归宿,在创作上始终坚守着原野的书写,以此来渗透着一种生态呼唤.

  • 标签: 张炜小说 原野书写 生态呼唤
  • 简介:当代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生态意识不仅表现在对荒野的熟爱、对文明的反思以及对印第安人生活的向往上,而且还体现在他的生物区域主义思想、生物中心主义思想、对生态学和道家佛教生态智慧的借鉴以及他所主张的与自然和谐互动的创作观等方面。

  • 标签: 加里·斯奈德 生态 自然 佛教 道教
  • 简介:当代地理学家段义孚建构了富含人文关怀的人文主义地理学,以人之生存为核心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方"思想是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核心,也是段义孚文学艺术理论展开的逻辑起点。段义孚把文学艺术视为"虚拟的地方",是"思想建造的庇护所"。他提倡积极并合理地建构文学艺术世界,既体现文学艺术自身形式上的审美意义又关注其道德价值,以维护生命天性的完整。

  • 标签: 段义孚 人文主义地理学 “地方” 生态文艺观
  • 简介:10月23日,由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新民晚报社和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上海健康产业发展促进协会共同主办的“2010国际城市生态旅游论坛”,在世博会“国际信息发展网馆”开幕。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总千事蒋明君、联合国助理秘书长上海世搏会联合国展区总代表阿瓦尼·贝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俄罗斯委员会执行官根纳吉·施拉普诺夫、新民晚报副总编裘正义及龚心翰、刘振元等出席了开幕式。

  • 标签: 旅游论坛 城市生态 国际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世博园 文化艺术交流
  • 简介:文章通过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敬畏自然的生态审美意识在壮族文化形态中的流传与影响分析,特别是在壮族民间文化的流传与影响的具体考察,提出在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当大胆借鉴壮族经典中的敬畏自然的生态审美意识、人和其他动植物一样各有其存在的生命价值意义、人类必须敬畏大自然这个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母体、人类必须善待大自然中的所有成员。只有走坚定的自然之子的道路才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

  • 标签: 敬畏自然 流传 影响 自然之子
  • 简介:在工业文明社会的背景下,生态批评应运而生。《二十四诗品》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野出发,追问《二十四诗品》的当代启示。《二十四诗品》主张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主观意念与外在自然的相互契合,体现了主体间性哲学,同时它以自然之“实”写诗品之“虚”,展示了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象,是另一层意义上的自然的“复魅”。其次,它又主张“无意”“无法”“无工”的自然美,是一种“缘发性、直接性的美感生成机制”。再次,它描绘了一系列理想人格,一定层面上回答了“如何诗意地栖居”的拷问。

  • 标签: 生态批评 “复魅” 自然
  • 简介:新世纪以来,广西电影由于受政治性、民族性因素的影响,使其表达走向了堆砌、夸饰,而缺少民族、生态与审美地有效融合,因而表现出了某种文化症结,结合广西本土元素、融注民族风情,从审美性、生态性角度进行不断深挖,是当下广西电影突围的路径之一。

  • 标签: 广西电影 民族风情 原生态 广西模式
  • 简介:2009年8月14日至21日,“生态文学与环境教育:亚洲跨文化论坛”如期在北京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承办,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瑞士梅耶人类进步基金会(FPH)、印度可持续发展全球公民协会、德国古藤堡大学、全球水伙伴(中国)和北京生态集团等单位合办。

  • 标签: 文化论坛 生态文学 环境教育 亚洲 北京大学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