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2个川半夏种质的植株生长、产量和质量,以期为筛选川半夏优良种质奠定基础。方法:设计2个川半夏种质的单因素完全随机区试验,生长中测定植株上长情况,收获后测定产量和主要成分含量。结果:川半夏1号和川半夏2号生长的各项指标和产量各项指标差异显著;质量指标中川半夏1号的总生物碱含量显著高于川半夏2号的总生物碱含量,水分、总灰分、水浸含量、总酸含量、腺苷含量差异均不显著。结论:川半夏1号在植株上长、产量和质量上均表现良好,可以作为川半夏优良种质重点筛选。

  • 标签: 川半夏 种质 栽培 产量 质量
  • 简介:目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红芪和黄芪药材进行鉴别和定量分析,为药材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色谱柱为TC-C18(2)柱(250mm×4.6mm,5μm),TC-C18保护柱(1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48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结果:15批红芪样品中芒柄花素的质量分数均高于毛蕊异黄酮,其中芒柄花素质量分数在77.51~424.94μg·g-1,毛蕊异黄酮质量分数在2.27~26.13μg·g-1;而7批黄芪中芒柄花素的质量分数均低于毛蕊异黄酮,其中芒柄花素质量分数在4.84~29.94μg·g-1,毛蕊异黄酮质量分数在12.95~62.98μg·g-1.结论: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的相对质量分数可作为红芪与黄芪的定性鉴别和质量评价的主要特征之一.

  • 标签: 红芪 黄芪 毛蕊异黄酮 芒柄花素 HPLC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种肥大细胞模型RBL-2H3和P815细胞激活后脱颗粒反应的差异,寻找早期、稳定、敏感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体外检测模型,为进一步建立基于细胞水平的过敏原和抗过敏药物的体外筛选模型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10μg·mL^-1C48/80激活细胞15-60min,比色法检测组胺、β-氨基己糖苷酶及类胰蛋白酶等过敏介质的释放,中性红染色法进行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法检测AnnexinV阳性细胞率。结果:C48/80刺激P815、RBL-2H3细胞15-60min后组胺释放率均明显增加,并且相同刺激条件下,种细胞模型的组胺释放率基本相当。C48/80刺激P815细胞15min以上,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类胰蛋白酶释放率、AnnexinV阳性细胞率和中性红染色脱颗粒细胞率均明显增加;但相同浓度的C48/80需刺激RBL-2H3细胞30-45min以上,上述指标才出现显著增加。在相同的刺激条件下,P815细胞过敏介质释放率、AnnexinV阳性率和脱颗粒率均高于RBL-2H3细胞。结论:同RBL-2H3相比,在相同刺激条件下,P815细胞活化后脱颗粒时间出现更早、程度更高。提示除RBL-2H3细胞,P815细胞也可作为一种早期、稳定、敏感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体外检测模型。

  • 标签: 过敏反应 肥大细胞 体外模型 RBL-2H3细胞 P815细胞
  • 简介:笔者1986年6月3日遇一患者来诊,自诉有一老中医用虻虫粉5克每日一次冲服治疗内痔出血已显效,要求笔者开此处方。笔者当时不解其意,开处方后嘱若有不良反应急来诊。此后随访一年果然再未出血。从此笔者每遇内痔出血不愿手术者均给内服虻虫粉,每日一次,用量3~12克,迄今治疗107,效果满意。临床资料有大便滴血,肛门镜检齿线以上有肿块质软而诊断为淤血型内痔出血者107,男性58,女性49,年龄最大63岁,最小16岁,病程最长35年,最短3月;服药时间最长36天,最短5天;最大剂量每日一次,每次12克,最小剂量,每次3克,用过最大剂量者87。服药后停药1年以上的107中未再出血者69,较治疗前出血量次减少者15,无效者23,有效率78.5%。

  • 标签: 内痔出血 虻虫 齿线 再出血 服药时间 局部辨证
  • 简介:目的:由于狭叶茴香属于我国的濒危野生物种之一,寻找狭叶茴香的理想替代药材非常必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狭叶茴香和假地枫皮这种八角属植物的根皮提取物注射液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本实验采用大鼠角叉菜胶足跖肿胀模型,小鼠耳廓二甲苯致炎模型以及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模型评价这种注射液的抗炎活性。小鼠热板致痛模型和小鼠醋酸致痛模型评价这种注射液的镇痛活性。结果:这种注射液均表现出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实验结果中没有出现显著差异。结论:假地枫皮的根皮提取物注射液的抗炎镇痛作用与狭叶茴香的相当。实验结果显示,假地枫皮有可能成为狭叶茴香的理想替代药材。

  • 标签: 木兰科 狭叶茴香 假地枫皮 抗炎 镇痛
  • 简介:雷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强直性脊柱炎(AS)风湿性疾病疗效显著。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JuvenileRheumatoidArthritiJRA)与RA、AS属同性质的风湿病,我院采用雷公藤全根制剂治疗本病104,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病例本组104均为住院患儿,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标准(ARA,1973)诊断为JRA。男58,女46年龄2~15岁;平均11.56岁。病程3个月至14年,平均2.56年。按临床表现分3型:全身型7,多关节炎型(罹患关节数≥5)84,少关节炎型(罹患关节数≤4)13。全部患者在接受雷公藤治疗前,均曾服用多种中西药物无效效果欠佳,其中59(56.7%)患者采用皮质激素类药物病情仍难以控制。入院时仍发热者54(51.9%),其中2为高热(39.5℃以上)。

  • 标签: 雷公藤 临床观察 关节炎型 皮质激素类药物 美国风湿病学会 类风湿性关节炎
  • 简介:讨论代谢学的研究方法和LC/MS技术,包括代谢指纹图谱,用于非目标的代谢的总体分析和代谢轮廓图,用于有目标的代谢物的分析。方法设计涉及样品采集和处理;LC/MS仪器与技术及数据处理、分析。系统生物学包括代谢学,开启了研究中药及其与动物人体相互作用的新途径。本文讨论了中药的质量控制、成分分析及中药药效的代谢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 标签: 代谢组学 代谢指纹图谱 代谢轮廓图 中药的代谢组学
  • 简介:传统中医药和天然严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优势资源,在禾来我国创新趵物研发甲将占据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但由于中药和天然产物药效物质基础的复杂、多组分协同、有机整合发挥整体药效作用的特殊,给中药现代化研究带来了诸多困难,长期以来,因缺乏符合中医药整体观思想的研究方法学体系而难以形成突破的研究进展。代谢学的诞生为中药现代化研究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期诚邀我国中药代谢学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刘昌孝院士及长期致力于代谢学研究的王广基教授、盛龙生教授分别从代谢学与天然产物及中药研究、代谢学在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中的应用前景分析、代谢学研究技术平台等方面的思路与方法进行了阐述。“方兴未艾的中药代谢学研究”,刘昌孝院士一语道出了我国中药代谢学蓬勃发展的态势,期待本期“中药代谢学研究”专栏能对我国中药代谢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 标签: 中药现代化研究 代谢组学 传统中医药 药效物质基础 天然产物 研究方法学
  • 简介:目的:运用基线等比增减设计模型,探讨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抗糖尿病认知障碍的配伍规律,以期指导糖尿病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分别建立不同糖尿病认知障碍动物模型,从学习记忆能力、糖脂代谢水平、海马神经细胞形态学变化药效方面综合评判。结果: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不同配伍比例能明显部分改善小鼠糖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改善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减少Aβ的沉积,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其中配比4(黄连总生物碱54.7mg∶石菖蒲挥发油4.17mg)疗效较好,并获得药效验证。结论:酒蒸黄连-石菖蒲组分具有确切的改善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作用,最佳配比为酒蒸黄连总生物碱54.7mg:石菖蒲挥发油4.17mg(以原药材计,酒蒸黄连0.835g∶石菖蒲2.5g),即配比为0.33∶1。

  • 标签: 酒蒸黄连-石菖蒲 组分配伍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 基线等比增减设计法
  • 简介:我院采用中药散剂“益胃散”治疗溃疡病,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一、一般资料1.病例:治疗共40人,男38人,女2人,年龄19~71岁,发病2月~30年。入院前有服药史者39人,疗效均不满意。胃镜检查溃疡面0.5厘米以下21,0.5至1厘米者11,1厘米以上者8,球部多发性溃疡12,复合性溃疡6,合并浅表胃炎者37

  • 标签: 益胃散 临床观察 浅表性胃炎 服药史 多发性溃疡 中药散剂
  • 简介:目的:研究生肌散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2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54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将54划分为研究与对照,各26。对照26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生肌散治疗,对比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治疗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84.7%)。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生肌散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生肌散 治疗 糖尿病足
  • 简介:[摘要]目的:进行不同产地人参差异蛋白的研究。方法:首先确定人参蛋白的提取方法以及膜杂交实验条件,进而使用多肽阵列与不同产地的人参蛋白进行杂交。结果:不同产地人参蛋白有明显差异其中高纬度地区(逊克、木兰)人参蛋白与低纬度地区(长白、集安、抚松)人参蛋白间差异较大,同一纬度地区人参蛋白差异较小。结论:多肽阵列技术能够进行不同生长条件下人参差异蛋白的研究,不同产地的人参蛋白具有明显的差异。此外,获得人参蛋白特征表达图谱,可用于人参的鉴定。

  • 标签: 人参 蛋白 多肽阵列 差异
  • 简介:目的:对前期研究所获得的牛蒡子降糖有效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用硅胶、SephadexLH20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运用波谱技术分析鉴定化学结构:结果:从牛蒡子降糖有效部位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罗汉松脂素(rsatairesinol)、牛蒡苷元(arctigenin)、lappaolA、lappaolF、lappaolC、arctignanE、牛蒡苷(arctiin)和lappaolH.结论:从牛蒡子降糖有效部位中分离所得的化合物均为木脂素类化合物,以牛蒡苷元和牛蒡苷为主要成分,推测牛蒡子具有降糖作用的物质基础与所含的总木脂素类化合物有关.

  • 标签: 牛蒡子 总木脂素类 降血糖
  • 简介:代谢物学是后基因时代出现的一门新兴“学”学科,它能用反映整体的代谢物图直接认识生命体的生理和生化状态,因此能提供区别于其他“学”而来的大量信息。在天然药物和中药研究中,应用代谢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具有广泛的前景,特别是在药物作用机制、靶器官的效应、新药筛选、安全研究等方面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标签: 代谢物组学 模型研究 药物作用机制 药物安全性 天然药物 中医药
  • 简介:目的:探讨针刀术配合金药膏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肩周炎患者患者100随机均分为推拿与针刀,各50,推拿行舒筋汤配合推拿疗法,针刀在推拿基础上行针刀术配合金药膏治疗,对比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针刀配合金药膏患者50中治疗后1个月治疗效果显著优于推拿。结论:针刀术治疗肩周炎具有微创、痛苦小、定位精确、方法简便、见效快特点,配合使用金药膏治疗,能够活血化瘀,大大提高了肩周炎治愈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针刀术 金药膏 肩周炎
  • 简介:目的:探究人参内生细菌gel5菌株对人参病原菌的作用机理,明确ge15菌株胞外分泌液中抑菌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活性组分及抑菌活性物质的稳定性。方法:通过硫酸铵沉淀、浓盐酸沉淀及饱及正丁醇萃取方法获得菌株发酵液中抑菌活性成分;牛津杯法测定提取成分的抑菌活性。结果:从ge15菌株发酵液得到的提取液均有抑菌活性;对发酵上清液经高温和蛋白酶K处理,抑菌活性未见明显变化。结论:ge15菌株能产生多种抑菌活性成分;抑菌成分对高温和蛋白酶K稳定。

  • 标签: 人参 内生细菌 抑菌物质
  • 简介:目的:研究圆叶节节菜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技术分离、光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从其地上部分分离得到个Megastigmane类型化合物。结论:化合物1(RotundifolineA)是一个新化合物。

  • 标签: Rotundifoline A 圆叶节节菜 千屈菜科
  • 简介:150中试验(苦参素软胶囊)100,对照(苦参素注射剂)50.结果降酶总有效率分别为92.0%和94.0%;降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9%和89.5%;改善临床表现总有效率分别为94.0%和90.0%;总体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47.0%和48.0%.在试验过程中,试验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说明该制剂安全有效.

  • 标签: 苦参素软胶囊 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 苦参素注射液 临床观察
  • 简介:Ginkgolicacids(GAs),primarilyfoundintheleaves,nuts,andtestaofginkgobiloba,havebeenidentifiedwithsuspectedallergenic,genotoxicandcytotoxicproperties.However,littleinformationisavailableaboutGAstoxicityinkidneysandtheunderlyingmechanismhasnotbeenthoroughlyelucidatedsofar.InsteadofGAsextract,therenalcytotoxicityofGA(15:1),whichwasisolatedfromthetestaofGinkgobiloba,wasassessedinvitrobyusingMDCKcells.TheactionofGA(15:1)oncellviabilitywasevaluatedbytheMTTandneutralreduptakeassays.Comparedwiththecontrol,thecytotoxicityofGA(15:1)onMDCKcellsdisplayedatime-anddose-dependentmanner,suggestingthecellsmitochondriaandlysosomesweredamaged.ItwasconfirmedthatGA(15:1)resultedinthelossofcellsmitochondrialtrans-membranepotential(ΔΨm).Inpropidiumiodide(PI)staininganalysis,GA(15:1)inducedcellcyclearrestattheG0/G1andG2/Mphases,influencingontheDNAsynthesisandcellmitosis.CharacteristicsofnecroticcelldeathwereobservedinMDCKcellsattheexperimentalconditions,asaresultofDNAagarosegelelectrophoresisandmorphologicalobservationofMDCKcells.Inconclusion,thesefindingsmightprovideusefulinformationforabetterunderstandingoftheGA(15:1)inducedrenaltoxicity.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