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麻醉苏醒护理在腹部手术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腹部手术全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对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根据全面苏醒期躁动诱发原因给予预防性和针对性的护理,并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躁动发生率为12.0%;对照组躁动发生率为32.0%,两组患者的躁动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监测结果均有显著差异,且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值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麻醉苏醒护理在腹部手术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护理中效果显著,可行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对手术麻醉护理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1月—2015年2月治疗的90位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为研究组和对比组。为对比组提供一般的护理服务,而研究组在为其提供一般护理的基础上还需提供综合护理干预服务,对比两组干预麻醉苏醒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自然生理呼吸时间大同小异(P>0.05);研究组呼吸时握拳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都比对比组少(P<0.05),麻醉药效过后,两组意识恢复程度、身体舒适度、用药等考核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结束后引起的并发症发生概率大有不同,研究组更优(P<0.05)。结论在恢复室为手术麻醉患者提供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缩短术后仍处于麻醉状态的时间,促进自我意识的恢复,缓解患者自身不适感,并且减少麻醉苏醒后带来的并发症发生频率。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麻醉苏醒护理对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于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全麻手术患者80例开展本次研究,以随机分组原则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个40例。对照组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麻醉苏醒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措施对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临床观察指标的影响。结果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较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麻醉苏醒护理用于全麻手术患者中,不仅可以改善患者心率与血压水平,还可以减少躁动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在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中的应用效果,为日后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随机的方法,将120例手术患者划分为两组,分别定义为观察及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对照组患者在全麻苏醒期中,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全麻苏醒期中,应用麻醉苏醒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0.0%,对照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68.3%,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腹部手术患者于全麻苏醒期,会逐步的感受到疼痛,通过对患者予以麻醉苏醒护理,可尽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疼痛感以及不适感,降低躁动的表现,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心理负面情绪。建议在今后的临床护理中,可将麻醉苏醒护理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选取30例我院肝胆手术病人,随即平均分配两种不同的全身麻醉方式进行麻醉,并进行病人麻醉苏醒期躁动情况进行临床观察,主要目的在于分析肝胆手术病人在肝胆手术病人在全身麻醉后发生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分析麻醉药物与躁动之间的关系,以期能够完善临床实践。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在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中的应用效果,为日后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随机的方法,将120例手术患者划分为两组,分别定义为观察及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对照组患者在全麻苏醒期中,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全麻苏醒期中,应用麻醉苏醒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血压、心率稳定患者58例(96.7%),不稳定2例(3.3%);对照组患者血压、心率稳定患者43例(71.7%),不稳定17例(28.3%)。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0.0%,对照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68.3%,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腹部手术患者于全麻苏醒期,会逐步的感受到疼痛,通过对患者予以麻醉苏醒护理,可尽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疼痛感以及不适感,降低躁动的表现,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心理负面情绪。建议在今后的临床护理中,可将麻醉苏醒护理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醉苏醒护理联合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全麻手术患者17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7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麻醉苏醒护理和保温护理,观察两组术前、苏醒期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变化,并记录两组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苏醒期HR、SBP、DBP水平较术前均有所升高,但观察组苏醒期HR、SBP、DB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开展麻醉苏醒护理和保温护理,能降低全麻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全身麻醉患者中采取保温护理对术后苏醒与术中应激的影响。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自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54例全身麻醉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n=27)与实验组(n=27),将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患者作为参照组,将采取保温护理干预患者作为实验组,对两组全身麻醉患者护理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全身麻醉患者CRP、NE、AD、PACU滞留时间、完全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等指标与参照组对比P值<0.05且差异显著,统计学存在意义。结论将保温护理应用于全身麻醉患者中可以显著改善术后苏醒与术中应激情况,值得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病人术中应激和术后苏醒影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5例全身麻醉的患者,根据所接受的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护理组实行保温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苏醒时间、低体温的发生率和应激反应。结果经护理后,护理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和应激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低体温的发生情况护理组也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E)、和C反应蛋白(CRP)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的术中应激和术后的苏醒具有较好的影响,能够帮助患者减少各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潘妥拉唑钠注射液在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78例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应用奥美拉唑,研究组应用潘妥拉唑钠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治愈率、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胃液pH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胃液pH值均有明显提高,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潘妥拉唑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且不良反应小,用药方便,可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宫腔镜手术麻醉方式的选择。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115例妇科宫腔镜手术患者,根据手术种类及难易程度分别采用丙泊酚静脉全麻(观察组59例)、连续硬膜外麻醉(对照组55例)。术中监测各项生命体征,观察麻醉效果以及麻醉前后对患者呼吸循环的影响。结果两组术中血压(BP)、心率(HR)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患者血氧饱和度均在95%以上,但术中观察组有2例(3.4%)出现明显的呼吸抑制,经托下颌同时面罩给氧、辅助呼吸后症状得到缓解;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2级和三级疼痛,观察组患者中,出现0级和1级疼痛的患者分别为52例(88.1%)、7例(11.9%),与对照组对比,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均适用于宫腔镜手术。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综合护理对降低骨科手术患者便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到2016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骨科手术患者128例,将患者随即分为两组,常规护理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综合护理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方法。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应用效果,综合护理组的总有效率为96.88%,常规护理组的总有效率为89.06%,前者显著优于后者(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综合护理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2%;常规护理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9%,明显高于综合护理组(P<0.05)。结论对骨科手术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便秘情况,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深度与苏醒质量。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妇科就诊并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且术中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维持在40~49之间的150例患者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且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维持在50~59之间的150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BIS在40~49之间的麻醉深度与BIS在50~59之间的麻醉深度相比,具有苏醒时间短、拔管时间短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较高的苏醒质量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醉患者体温变化对麻醉后苏醒效果及拔管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7月行全麻手术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麻醉后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体温护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鼻咽温度、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血压情况,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鼻咽温度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收缩压及舒张压表现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心率失常、血压异常及寒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41%,低于对照组的59.18%,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麻醉患者体温下降会造成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的延长,且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应加强对麻醉患者的体温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