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肠道微生态变化及临床应用。方法选出本科室30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另选出3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儿童进行肠道微生态动态检测,对比其检测结果,并用微生态制剂妈咪爱对研究组患儿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对比对照组与研究组儿童的肠道微生态检测结果,研究组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数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8d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均高于治疗前,大肠杆菌数量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显著(P<0.05);治愈后1个月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数量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治愈后1个月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均高于治疗后8d,差异显著(P<0.05)。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存在一定程度的肠道微生态失衡现象,运用微生态制剂进行治疗,可明显改善肠道微生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湘潭地区体检人群的骨密度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对湘潭地区7411例成年人进行右跟骨骨密度检测,检测结果以35岁、50岁、70岁为界分为4个年龄组,分析每组骨量减少率的变化。结果总体人群中骨量减少的检出率31.4%。50岁后年龄组人群骨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50岁前年龄组(X2=205.570,P<0.01)。男性人群中骨量减少检出率为24.9%,女性为40.6%,差异有显著(P<0.01)。不同性别人群中骨量减少比例均随年龄増高呈上升趋势,50岁前各年龄段,男性骨量减少比例高于女性(P<0.01),50岁以后各年龄段女性骨量减少人群比例明显高于男性(p<0.01)。总体人群中50岁以上年龄段骨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50岁前年龄段(X2=412.833,P<0.01)。男性51-69岁年龄段骨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36-50岁年龄段(X2=4.395,P<0.01),70岁后年龄段人群骨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51-69岁年龄段(X2=62.916,P<0.01)。女性51-69岁以上年龄段骨量减少检出率显著高于50岁前年龄段,差异有显著性(X2=191.651,P<0.01)。不同年龄段骨量减少人群中男女性别构成有一定差异,50岁以下各年龄段男性比例高,50岁以后骨量减少人群中女性比例迅速升高。结论年龄是骨质疏松重要影响因素,男性和女性应分别从40岁和50岁开始加强骨密度监测,早期发现,积极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本院行院前急救期间5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发病后未拨打急救电话而直接送至医院急救的5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发病到开始救治时间、急诊抢救时间及急救成功率。结果研究组发病到开始救治时间、急诊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急救成功率分别为96.00%(48/50)、82.00%(4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在改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救治效果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总管梗阻解除前后胆囊炎症变化与内皮素(ET)及胆囊动脉血流的关系。方法通过观察及监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解除胆道梗阻前后胆囊大小、胆囊动脉峰值流速及ET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术中胆总管梗阻组胆汁中及血液中ET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EPCP术后3天、7天组较术中组明显下降,术后7天组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术中组超声提示胆囊炎症明显,胆囊动脉峰值流速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ERCP术后3天、7天组较术中组明显减轻,胆囊动脉峰值流速减低,术后7天组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胆总管梗阻解除后胆囊炎症较前减轻。
简介:目的:分析不同期别脑出血MRI诊断及各项信号的变化特征。方法:从2020年5月~2022年5月期间本院接诊的脑出血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MRI诊断,对比分析各个期别脑出血患者的信号特点。结果:100例脑出血患者中,包含有超急性期患者12例(12.00%)、急性期患者22例(22.00%)、亚急性期患者35例(35.00%)、慢性期患者26例(26.00%)及残腔期患者5例(5.00%)。超急性期包括超急性早期和超级性晚期,其中,超急性早期影像学表现为T1WI和T2WI为等信号,而T2Flair为稍低信号,DWI为低信号,未出现水肿;超级性晚期主要表现为T1WI为稍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T2Flair为稍低信号,DWI为低信号,出现轻度水肿。急性期影像学主要表现为T1WI为等信号,T2WI是低信号,而T2Flair、DWI均是极低信号,出现中度水肿。亚急性期包括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期,其中亚急性期早期时T1WI表现为外高中低信号,T2WI、T2Flair和DWI均为低信号,出现重度水肿;中期T1WI为较高信号,T2WI、T2Flair和DWI均为外高中低信号,出现中度水肿;晚期时以上四个信号均为高信号,出现轻微水肿。慢性期均表现为高信号,周围有黑环无水肿。残腔期表现为T1wI为较低信号,T2wI为较高信号,周围出现黑环,T2Flair和DWI均为较低信号,且无水肿。结论:临床诊断中,可根据MRI影像学信号变化特点对脑出血患者进行诊断,以对症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湘潭地区体检人群的骨密度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对湘潭地区7411例成年人进行右跟骨骨密度检测,检测结果以35岁、50岁、70岁为界分为4个年龄组,分析每组骨量减少率的变化。结果总体人群中骨量减少的检出率31.4%。50岁后年龄组人群骨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50岁前年龄组(X2=205.570,P<0.01)。男性人群中骨量减少检出率为24.9%,女性为40.6%,差异有显著(P<0.01)。不同性别人群中骨量减少比例均随年龄増高呈上升趋势,50岁前各年龄段,男性骨量减少比例高于女性(P<0.01),50岁以后各年龄段女性骨量减少人群比例明显高于男性(p<0.01)。总体人群中50岁以上年龄段骨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50岁前年龄段(X2=412.833,P<0.01)。男性51-69岁年龄段骨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36-50岁年龄段(X2=4.395,P<0.01),70岁后年龄段人群骨量减少比例明显高于51-69岁年龄段(X2=62.916,P<0.01)。女性51-69岁以上年龄段骨量减少检出率显著高于50岁前年龄段,差异有显著性(X2=191.651,P<0.01)。不同年龄段骨量减少人群中男女性别构成有一定差异,50岁以下各年龄段男性比例高,50岁以后骨量减少人群中女性比例迅速升高。结论年龄是骨质疏松重要影响因素,男性和女性应分别从40岁和50岁开始加强骨密度监测,早期发现,积极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PTE)患者中的心电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实施心电图检查的APTE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心电图异常类型,分析不同栓塞面积患者中心电图评分差异,且所有患者均接受对症支持治疗,对比治疗前后心电图异常类型的构成比差异。结果大面积栓塞患者心电图评分明显高于小面积栓塞患者(P<0.05),且治疗后Tv1~2倒置、Tv1~3倒置、Tv1~6倒置、房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ST段压低、SIQIIITIII型心电图构成比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对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TE患者心电图多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ST段压低、SIQIIITIII型,且心电图评分与肺血栓面积紧密相关,需要及时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措施以改善心电图表现。
简介:摘要目的对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值变化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下肢动脉形态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的评估价值进行研究。方法对我院的65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将其设为A组,对同期前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65例的基本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设为B组,然后对这两组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值变化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下肢动脉形态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的评估价值。结果B组的下肢动脉血管内血流充盈,血流速度正常,血管的走向呈现平直状态,血流频谱呈现三相波。A组患者的下肢动脉内膜明显增厚,而且有不同程度的斑块,呈现血管狭窄现象,而且血流通过狭窄的血管时,形态非常不规则,血流速度很快,频谱也出现增宽的现象,而且失去了正常的三相波形态。A组患者的下肢动脉峰值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等明显大于B组。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值变化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下肢动脉形态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有着十分良好的评估价值,能够帮组我们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下肢动脉的病情进行及时准确的掌握,为后续的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麻醉手术期间小儿和成人呼吸氧价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56例剖腹探查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成人28例,小儿28例。2组患者均行腹腔内手术治疗,麻醉期间分别对患者的氧耗量(VO2)、二氧化碳排出量(VCO2)及呼吸氧价(OCB)进行监测并统计。观察围术期2组患者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切皮前1min,小儿组的VO2、VCO2均高于成人组(P<0.05),且OCB低于成人组(P<0.05)。术后30min和60min,小儿组VO2均高于成人组(P<0.05);术后30min、60min、120min及180min,小儿组VCO2均高于成人组(P<0.05);术后30min、60min、120min,小儿组OCB均低于成人组(P<0.05)。手术结束时,小儿组OCB低于成人组(P<0.01)。结论在整个麻醉手术期间,小儿组患者的呼吸氧价均低于成人组,并呈逐渐下降趋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帕金森病(PD)患者视乳头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评定视网膜厚度变化在PD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标准16例PD患者和16名健康人分别进行CirrusHD-OCT扫描以获取受试者双眼pRNFL厚度(包括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四个象限厚度和平均厚度)和黄斑区的视网膜厚度(中心子区厚度、3毫米圈和6毫米圈的四个象限厚度及黄斑立方体平均厚度)。结果PD组pRNFL的平均厚度、上方象限和下方象限厚度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变薄(P<0.01)。PD组黄斑区视网膜的中心子区、3毫米圈四个象限、6毫米圈的四个象限及黄斑立方体平均厚度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OCT探测到PD患者的某些象限的pRNFL厚度和所有象限的黄斑区视网膜的厚度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变薄,提示这两者也许可作为评估PD早期神经变性的敏感、客观的生物学标记物。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脏骤停(CA)患者心肺复苏(CPR)成功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本次实验主要是选取经CPR成功并存活≥12h的CA患者30例,测定外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以及游离T(4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按hs-CRP、PCT结果分为hs-CRP、PCT实验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差异,并且分析两组患者的hs-CRP、PCT与甲状腺激素的相关性。观察两组患者的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NTIS)与未出现NTIS进行累积生存率。结果实验结束之后,可以明显的看出hs-CRP实验组患者的TT3、FT3、TSH均低于hs-CRP对照组患者,但TT4、FT4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实验组患者的TT3、FT3、TT4、FT4、TSH与PCT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TT3、FT3、TSH与hs-CRP均是呈现出负相关,与PCT并无相关。结论根据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相关的结论,那就是CA患者CPR成功后出现甲状腺激素水平出现明显的降低,并且炎症反应越严重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的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