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颅脑损伤并发中枢性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收治的25例颅脑损伤后中枢性低钠血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11例,治愈8例,死亡3例;脑耗盐综合征14例,治愈12例,死亡2例。结论: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和脑耗盐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都不相同,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降低病人的死亡率。
简介:目的:评价院前急救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1年7月-2006年10月诊治的19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102例经过院前急救人院(院前急救组),88例未经任何处理由家属直接送入医院(对照组)。对比两组病人伤后至入院的时间和伤后6个月的GOS评分、预后。结果:院前急救组病人伤后至入院时间平均时间为(20.2±10.3)min,预后为良好28例(27.5%),中残34例(33.3%),重残22例(21.6%),植物状态4例(3.9%),死亡14例(13.7%);而对照组伤后至入院时间平均时间为(60.4±14.5)min,预后为良好12例(13.6%),中残19例(21.6%),重残28例(31.8%),植物状态7例(8.0%),死亡22例(25.0%),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院前急救为重型颅脑病人患者抢救赢得了时间,对于提高生存率与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4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及对照组21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分别持续监测两组治疗前后的颅内压水平,测量两组0d、1d、3d、5d、7d时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及治疗前后的IL-1,IL-6,TNF-α水平。结果采用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后,观察组的颅内压及NSE水平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后,治疗后的IL-1,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可以有效地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及炎症介质的水平,保护神经细胞功能。
简介:目的:研究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97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GCS计分法分为重型组(29例)、中型组(31例)、轻型组(37例)三组,3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免疫比浊法测定颅脑损伤患者伤后6h、1d、3d、14d血清中CRP水平。结果:颅脑外伤患者血清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CRP水平与患者的病情呈正相关,重型组CRP水平显著性高于中型和轻型组(P〈0.01);各组患者入院6hCRP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1d内达到峰值,以后逐渐下降,14d后轻型和中型组降至正常水平,重型组病情重的患者其CRP值升高幅度大且持续时间更长。结论:监测颅脑外伤患者血清CRP水平并进行动态观察对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的:研究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97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GCS计分法分为重型组(29例)、中型组(31例)、轻型组(37例)三组,3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免疫比浊法测定颅脑损伤患者伤后6h、1d、3d、14d血清中CRP水平。结果:颅脑外伤患者血清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CRP水平与患者的病情呈正相关,重型组CRP水平显著性高于中型和轻型组(P〈0.01);各组患者入院6hCRP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1d内达到峰值,以后逐渐下降,14d后轻型和中型组降至正常水平,重型组病情重的患者其CRP值升高幅度大且持续时间更长。结论:监测颅脑外伤患者血清CRP水平并进行动态观察对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目的:评估16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急性颅脑外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4例急性颅脑创伤病人作16层螺旋CT颅脑扫描,对原始轴位图像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回顾性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分析急性颅脑创伤的CT影像表现、计算颅脑创伤病变的数量,分别就原始轴位图像、回顾性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图像进行比较。结果:原始轴位图像难以显示隐匿性的颅脑创伤病灶,回顾性薄层重建及多平面重组发现病灶数量要多于原始轴位图像,但回顾性薄层重建与多平面重组发现病灶的数量无明显差别。结论:就16层螺旋CT检查急性颅脑创伤而言.回顾性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能够明显提高隐匿性病灶的检出率。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传统鼻胃管与床旁胃镜引导下放置鼻空肠管两种肠内营养途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3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传统鼻胃管组(149例)及经胃镜放置鼻空肠管组(151例),两组均早期开展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两组置管成功率、返流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及ICU住院时间。结果两组置管成功率均为100%,鼻胃管营养组13例患者发生返流(8.7%),鼻空肠管组无返流患者;鼻胃管营养组有61例发生肺部感染(40.9%),鼻空肠管组有31例发生肺部感染(20.5%),鼻胃管组的平均ICU住院时间为79.1小时,而鼻空肠管组患者的平均ICU住院时间为67.3小时。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较传统鼻胃管而言,床旁胃镜引导下放置鼻空肠管建立肠内营养途径同样可早期开展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且鼻空肠途径的肠内营养可减少患者返流发生,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减少患者ICU住院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动态脑电图、诱发电位以及颅内压检测评估颅脑损伤预后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至我院进行治疗的sTBI患者共计97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颅内压(ICP)监测,入院后1周,病情稳定后进行动态脑电图(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观察三种检测方法对患者预后评估的结果,以临床预后情况作为标准分别计算动态脑电图+BAEP与动态脑电图+BAEP+ICP检测对患者预后评估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错误率。比较其统计学差异。结果以临床预后作为最终判定依据,根据动态脑电图+BAEP与动态脑电图+BAEP+ICP对预后的情况判定动态脑电图+BAEP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以及错误率,结果发现三种检查方式联合检验得到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动态脑电图+BAEP联合检查结果,而错误率明显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态脑电图、BAEP、ICP联合应用能够更准确的判断中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比较GCS、APACHEⅡ、APACHEⅢ、SIRS四种评分方法对颅脑外伤病人病情评估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14例颅脑外伤病人的临床资料,分别进行GCS、APACHEⅡ、APACHEⅢ、SIRS评分.比较病死组与存活组之间各评分分值的差异;比较每种评分各分值段之间病人病死率的差异;以ROC曲线下面积的大小衡量各评分系统区别该类病人病死与存活的能力.结果:存活组病人GCS、APACHEⅡ、APACHEⅢ、SIRS评分分别为10.6±4.4,7.2±5.9,25.6±21.4,1.3±0.0;病死组分别为4.9±2.5,17.7±6.1,60.8±20.9,2.1±0.0,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评分系统各分值段病人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随APACHEⅡ、APACHEⅢ、SIRS各评分系统分值增加,GCS评分系统分值降低,病人病死率相应升高.GCS、APACHEⅡ、APACHEⅢ、SIRS评分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1,0.884,0.847,0.649,其中以GCS评分最大,SIRS评分最小.结论:四种评分方法均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颅脑外伤病人的病情,预测其预后,其中仍以GCS评分效力最大,SIRS评分效力最小,临床应用宜以GCS评分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