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新型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单独单枚使用不附加椎弓根螺钉时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能。方法15个人体新鲜标本随机分为圆柱状螺纹融合组(Interfix);箱形融合组(Telamon);扩张式融合组(Expanded)。模拟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式将融合单个置入椎间隙,不附加椎弓根螺钉。将标本放置于力学实验机中加载进行三维六度运动记录运动范围(ROM)。对3种融合行拔出实验,记录最大拔出强度。结果各种状态下Expanded组ROM值均小于Interfix组和Telamon组,Expanded组最大拔出力为747N,抗拔出强度分别比Telamon组和Interfix组高98.1%和32.4%。结论在单独单个使用情况下,扩张式融合界面稳定性能高于圆柱状螺纹融合和箱形融合,并且在抗滑移性能上也远远超过另2种融合,在严格适应证下可以单独使用。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评价形状记忆合金环抱(shapememoryalloyencirclingfixer,SMAEF)治疗上肢长骨干复杂骨折的疗效,并与动力加压接骨板(dynamiccompressiveplate,DCP)进行临床对比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01年6月至2004年12月入院的上肢长骨干复杂骨折75例,分别采用SMAEF(38例)与DCP(37例)进行内固定治疗。经6~30个月(平均16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骨愈合时间、伤口感染率、骨不连发生率和疗效优良率。结果SMAEF组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DCP组(P〈0.05),两组的伤口感染率无差异。SMAEF组骨愈合时间显著短于DCP组,骨不连发生率也低于DCP组(P〈0.05)。根据综合评定标准,SMAEF组疗效评定优良率高于DCP组(P〈0.05)。结论SMAEF具有良好的抗弯曲、抗扭转作用,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骨折愈合;SMAEF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和较少应力遮挡效应等优点,是治疗上肢长骨干复杂骨折的理想方法。

  • 标签: 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 自动加压接骨板 复杂骨折 上肢长骨干 骨折内固定术
  • 简介:目的按照无应力遮挡原理,设计一种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新型的无应力遮挡的外固定,使其取得更佳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该外固定治疗22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结果22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1.5年,骨折解剖对位,愈合,功能完全恢复,无任何并发症和后遗症.结论本外固定不仅具有微创、固定可靠、早期关节活动及无须行内固定取出术、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还具有设计原理新颖,拓展性强等特点.从骨折治疗的进展看,无应力遮挡外固定疗法将成为主要方法之一.

  • 标签: 无应力遮挡 外固定器 治疗 尺骨鹰嘴骨折 肘关节内骨折
  • 简介:目的观察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3月至2002年12月采用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45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龄17~65岁,平均37.1岁.结果经5个月至3年9个月,平均16个月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9周.功能评定根据Dieust标准,优26例,良11例,可8例.结论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具有复位效果佳,稳固性好,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首选方法.

  • 标签: 外固定器 治疗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手术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形状记忆合金弓齿固定单独或辅助固定不同类型骨盆骨折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不同类型骨盆骨折,采用形状记忆合金弓齿固定单独或辅助固定,并跟踪随访,评定疗效并总结经验。结果43例患者获得8-15个月(平均11.3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68周(平均6.3周)。按刘利民等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优良率93%。结论采用形状记忆合金弓齿固定单独或辅助固定骨盆骨折,是一种简单易行、固定牢固可靠、对不同类型骨盆骨折适应性好、疗效优良的治疗方法。更多还原

  • 标签: 骨盆骨折 骨折固定术 形状记忆合金 弓齿固定器
  • 简介:我科自1996年以来应用国家教委西安教学仪器厂医疗器械分厂生产的单臂外固定在“C”型臂X光机透视下闭合复位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26例,经随访无一例发生不愈合,取得良好效果,作者认为该外固定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携带方便,力臂与固定螺纹钉夹块之间有万向节旋钮连接,可以按需要调节外固定

  • 标签: 胫骨骨折 临床分析 外固定器治疗 闭合性 胫骨中下段骨折 早期功能锻炼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通过用原股骨头假体制备万古霉素骨水泥占位的方法,总结其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前,对感染的治疗和关节功能保留的经验,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1月至2012年7月因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在本中心接受分期翻修治疗的患者中,有11例11髋在一期感染病灶清除后,植入用原股骨头假体制备的抗生素骨水泥临时占位,待感染治愈后接受了二期翻修。观察使用这种占位治疗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有效性以及并发症,观察患者一期和二期翻修术后的功能情况。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末次随访距二期翻修平均(12.6±2.5)个月。病灶清除术后患髋均能伸直0°,屈髋平均(89.1±6.3)°,外展平均(31.8±5.1)°。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0.5±9.9)分升至(79.3±4.5)分,二期翻修后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达(91.7±2.6)分。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无感染复发征象。1例患者一期翻修术后3周时出现髋关节占位脱位,经两次手法复位均失败。1例患者发生占位柄断裂。结论保留原股骨头假体制备的抗生素骨水泥占位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一期翻修术中,表现出操作简单、感染控制满意、保留关节功能好的特点,需要注意占位柄断裂、占位脱位且难以复位的风险,通过改进方法后可以减少甚至避免这些并发症发生。

  • 标签: 感染 关节成形术 翻修 占位器
  • 简介: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手术治疗是否应固定伤椎尚有争议。跨越伤椎的固定方式有较高的内固定失败率。有学者认为通过植入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方法可以提高损伤节段的力学强度。本文通过尸体生物力学研究对比了固定与不固定伤椎的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效果,并对相应临床病例进行了短期影像学评价。6具L1-3的尸体标本被切除下半L2椎体及L1/L3椎间盘以模拟前柱损伤、

  • 标签: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腰椎爆裂性骨折 后路手术治疗 生物力学 椎弓根螺钉固定 尸体标本
  • 简介:目的:运用5种椎弓根短节段内固定(Pedicleshortsegmentfixation,PSSF)(Dick,RF,SF,Steffee,APF)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症,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PSSF治疗57例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症.随访总结手术疗效、术后并发症以及手术失误原因.结果:随访6~60个月,平均15个月,疗效满意,优良率80%;主要并发症有:螺钉位置不当、断钉、螺钉松动、钉杆连接松动、植骨不融合、再度失稳等,发生率为29.8%.结论:(1)PSSF较适用于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症;(2)并发症发生率与手术操作有直接的关系.并认为各种PSSF自有特点,只有充分理解其设计原理,准确应用,操作合理时才能达到其设计的复位、固定目的.

  • 标签: 胸腰椎 脊椎滑脱 椎弓根短节段内固定器 治疗 胸腰椎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γ射线照射处理异体椎间盘的可行性,同时进一步评估去细胞化椎间盘作为自然支架辅助生物治疗椎间盘退变的性能。方法手术获取6例成熟比格犬的椎间盘,逐级冷冻保存,随机分为对照组及18kGy、25kGy、50kGyγ射线照射组(n=8),处理各组椎间盘后进行细胞活性及生物力学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椎间盘细胞活性与照射剂量成负相关,对照组纤维环及髓核细胞活性分别为92.6%、90.7%,18kGy照射组为76.5%、70.6%,25kGy照射组为52.7%、46.9%,50kGy照射组为18.3%、10.1%,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组间椎间盘生物力学性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压缩、拉伸轴向力及左/右旋转扭力矩均维持在正常水平。结论优化γ射线照射可以作为异体椎间盘消毒灭菌的手段,但其确切效果有待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去细胞化椎间盘具有较为理想的生物学及机械性能,有望作为自然支架用于椎间盘疾病的相关研究。

  • 标签: 椎间盘 骨移植 移植预处理 Γ射线 细胞存活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同种异体皮质骨环(humeralcorticalringallograft,HCA)及异体松质骨(cancellousallogenicbone,CAB)复合椎体材料重建颈椎能力,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39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切除C4制成椎体缺损模型并分为3组:A组植入HCA—CAB复合物、B组植入自体髂骨、C组植入HCA一丙烯酸树脂骨水泥(acrylicbonecement,ABC)。在术后不同时间分别进行大体标本、组织学、X线片和扫描电镜观察以及生物力学测试,检测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phatase,ALP)活性、钙浓度、磷浓度,比较三者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结果术后各组血清ALP均开始升高,在2、4周时各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B组血清中ALP及磷浓度均高于C组(P〈0.01),A组和B组血清中ALP及钙、磷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X线片及大体标本观察示A组与B组植骨材料与上下颈椎融合,有大量骨痂;C组示未完全融合,只有少量骨痂生长。组织学观察术后1个月A组与B组可见有散在骨岛及骨小梁形成;2个月A组与B组形成大量成熟骨基质、骨小梁及骨髓腔。扫描电镜观察示A组有大量新骨形成。2个月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A组与B组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A—CAB复合物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可作为有效的椎体重建材料。

  • 标签: 颈椎 骨移植 移植 自体 移植
  • 简介:骨质疏松的发病过程受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与基因、受体、细胞因子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骨质疏松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梳理了骨质疏松主要候选基因钙磷代谢调节激素及其受体基因、性激素及其受体基因、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基因、Ⅰ型胶原蛋白基因在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为骨质疏松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及抗骨质疏松药物研发提供分子生物学参考.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分子生物学 基因 维生素D3 降钙素
  • 简介:在行胸腰椎椎体肿瘤根治和病灶清除术、椎体爆裂性骨折前路减压术等术式后,如何有效地进行脊柱前柱重建是脊柱外科的一个难题.传统的髂骨块植骨存在稳定性不足、取骨区并发症多、骨融合率欠佳等问题.各种人工椎体在临床的应用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但操作复杂,且对多节段椎体重建应用受限.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随着椎间界面融合理论的兴起,一种垂直放置的钛网椎间融合(titaniummeshcage)得以开发和投入临床使用.我们从2001年1月起开始应用钛网融合进行胸腰段脊柱重建,取得一些初步经验,报告如下.

  • 标签: 钛网融合器 胸腰椎前路重建术 内固定器 胸椎原发性肿瘤 腰椎转移性肿瘤 椎体骨折
  • 简介:目的比较PLIF和ALIF及附加椎弓根螺钉后相邻节段的力学性能。方法采用10具小牛腰椎标本,随机选5具为对照组,将10具标本分为L4/L3PLIF和ALIF单纯融合组及附加内固定组,比较L3/L4节段的应变、强度和位移。结果两种融合方法在附加内固定前后比对照组,应变和位移都增加,强度降低(P〈0.01),两组间以ALIF组变化最大,PLIF最小(P〈0.05);在内固定前后配对比较,附加内固定后应变、位移增加,强度降低(P〈0.05)。结论PLIF和ALIF单纯融合及附加内固定有增加上位节段退变的趋势,以ALIF较为明显。附加内固定后比单纯融合有增加退变的趋势。

  • 标签: 腰椎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生物力学
  • 简介:脊柱侧凸是由多种因素联合作用引起的脊柱三维平面的畸形,该疾病不仅在冠状面表现为脊柱的侧向弯曲,而且往往合并矢状面生理曲度的异常及横断面上椎体的旋转。由于病理解剖特点,脊柱在侧凸后和行矫治术后的生物力学变化较正常生理曲度的脊柱复杂得多。有限元法是继机械法、电测法和光弹法等传统的实验生物力学测试技术之后的一种新的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属于计算生物力学测试技术的范畴。Brekelmans等学者和Rybicki等同时首次将该法用于骨的应力分析,Viviani等最早将有限元方法应用在脊柱侧凸领域。这种计算机三维有限元方法的引入开拓了脊柱侧凸生物力学研究的新思路。

  • 标签: 脊柱侧凸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异烟肼(isoniazid,INH)、利福平(rifampin,RFP)联合应用对大鼠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增殖、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活性、I型胶原蛋白表达和成骨细胞成熟与矿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乳鼠颅骨OB,分别采用CCK-8法、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检测ALP活性、免疫荧光染色法和茜素红染色法检测,观察不同浓度INH+RFP[(10+3)μg/mL、(20+6)μg/mL、(30+12)μg/mL、(40+24)μg/mL、(50+48)μg/mL]对成骨细胞增殖、ALP活性、Ⅰ型胶原蛋白表达以及矿化能力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当INH+RFP的浓度在(20+6)μg/mL及以上时,抑制大鼠OB增殖、I型胶原合成、使ALP活性及矿化能力显著下降(P<0.05),且均随着浓度增加而加强抑制作用。结论INH、RFP联合用药较低浓度对成骨细胞有抑制作用,因此,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局部用药应该严格控制药物浓度。

  • 标签: 异烟肼 利福平 成骨细胞 碱性磷酸酶 Ⅰ型胶原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GSS及SSE2种椎弓根螺钉固定脊柱标本的稳定性差异及疲劳特性,分析造成上述差异的内在因素。方法采集陈旧性国人胸腰椎脊柱标本5具,随机取样分为2组。分别用德产SSE椎弓根螺钉和国产GSS椎弓根螺钉进行固定。按Panjabi法建立生物力学实验模型,对其进行常规生物力学测试及高频疲劳实验,期间记录相应值。所有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0.0完成t检验。结果应力遮挡实验,GSS固定时平均应力遮挡率为32.4%,小于SSE的37.24%;极限强度实验GSS钉极限加载力为3510N,高于SSE钉的3250N(P〈0.05);疲劳实验,GSS循环次数为0.92×10^6,优于SSE的0.68×10^6。结论相对于SSE,GSS在临床上进行椎弓根固定时不易发生断钉。

  • 标签: 胸椎 腰椎 内固定器 生物力学 设备失效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融合移位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对策。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科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13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期间融合位置较初次手术发生改变者共42例,其中通过影像学确诊为融合明显移位的共有8例,对这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各种可能引起融合移位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对应的处理措施。结果本组7例患者融合向后移位,1例塌陷进入相邻椎体中,总体发生率为0.6%(8/1332)。其发生与融合的选择不恰当、术前未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合理评估、手术操作不规范、未行有效的后路内固定以及患者的一系列基础疾病等有关,多数病例为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结论引起腰部融合术后融合移位的相关因素有很多,原因复杂,包括融合及内固定因素、手术操作及患者的自身因素等。术后因融合移位出现神经压迫症状,经保守治疗未见好转者则必须行翻修手术治疗

  • 标签: 腰椎后路融合术 手术并发症 融合器移位 翻修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