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伤口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对16例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伤口感染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经过进行分析,其中8例行后路病灶清除、对口置管冲洗,1例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1例前路病灶清除,5例局部换药处理,1例保守治疗,总结腰椎内固定术后伤口感染的合理治疗措施。结果16例患者治疗后切口均愈合,1例患者伤口感染后双下肢神经症状加重,16例患者均未行内固定取出。16例平均随访4.5年(2~12年),无感染复发者,疗效优良率93.8%。结论脑脊液漏、糖尿病是腰椎内固定术后伤口感染的高发因素。腰椎后路病灶清除、对口置管冲洗是治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伤口感染的有效治疗措施,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有效性仍需临床进一步研究。
简介:目的:探究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植骨术关节内骨折移位的效果。方法:将我院8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植骨术联合治疗观察组,对比两组效果。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Boiher角较小,Gisasna角较大,根骨高度、足部功能评分较高,治疗效果良好(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植骨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取得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足部功能。
简介:目的评估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拓宽儿童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思路,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经验。方法自2008年10月至2014年9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采用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单足跟骨关节内骨折18例,为微创组;同期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单足跟骨关节内骨折12例,为切开复位组。30例均获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9.2个月,记录两组病例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Bhler角、术后足部功能评分(按照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系统)以及创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微创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Bhler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Bhler角及足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创口并发症发生概率低于切开复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相比,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且具有创伤小、术后创口问题少等优点。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及相关问题。方法自2001至2004年共手术治疗各型跟骨骨折32例(34足),男28例,女4例。伤因:坠落伤21例,车祸伤8例,其他伤3例。年龄19~50岁,平均27.2岁。合并全身其他骨折13例。按Essex-Lopresti分型,Ⅰ型:舌形骨折4足;Ⅱ型:压缩骨折24足;Ⅲ型:严重粉碎骨折6足。均采用切开复位支持钢板(AO跟骨钢板,国产仿AO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术入路均为外侧“L”形扩大入路,术后不用石膏固定,2~3d后即行不负重功能锻炼,6~8周后逐渐负重锻炼。随访12~34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并以每足为基数,全组优良率91%,其中Ⅰ型骨折优良率为100%,Ⅱ型骨折优良率为96%,Ⅲ型骨折优良率为67%。有各种并发症包括:跟部增宽、距下关节炎2例,跟骨骨刺影响行走1例,手术切口皮缘坏死愈合不良1例(后经换药而愈),螺钉后退刺激皮肤不适1例等。结论恢复距下关节面及跟骰关节面平整,维持正常足弓形态和跟骨宽度是治疗的重点,恰当地选择手术指征、手术入路,正确地骨折复位和术后处理是治疗的关键,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简介:目的评价克氏针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08年9月至2011年8月,根据中足三柱理论,应用足背小切口牵引复位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22~66岁。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中足评分标准评分,平均为86.6分,其中优9例,良5例,一般1例,差1例。结论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手术创伤小,能够重建跖跗关节复合体的稳定性,为骨折和软组织愈合提供环境,利于早期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