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寻T11肋椎角大小对L,椎爆裂骨折前路手术置钉的影响及其与侧方成角的关系。方法分析2006年12月至2010年9月经前路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的76例L1椎体爆裂骨折。其中男48例,女28例;年龄15~68岁,平均(38.45±18.49)岁。损伤椎体均为L,椎体。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47例,车祸伤23例,重物砸伤6例。损伤至入院时间2h至24天,中位数24h;损伤至手术时间2—17天,中位数6天。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13例,B级9例,C级14例,D级20例,E级20例。手术固定范围:T12~L2固定64例,T12~L1固定12例。手术前后常规拍摄损伤节段为中心的脊柱正侧位片。肋椎角是脊柱正位像的中轴线与T12椎体上终板的延长线在手术侧(如左侧)第11肋骨的交会点与T11椎体左上角的连线之间的夹角。冠状面Cobb’s角测量方法为固定螺钉所在的上位椎体的上终板延长线与固定螺钉所在的下位椎体的下终板延长线的交角,而不是伤椎的上位椎体上终板延长线与伤椎的下位椎体的下终板延长线的交角。以肋椎角的平均值为基点分为两组,分别是〈60°组和〉60°组。测量比较两组的冠状面Cobb’s角及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A、B、C、D角为从头端至尾端的4枚椎体螺钉分别与相应椎体终板的夹角),比较肋椎角与椎体螺钉A、B角及术后冠状面Cobb’s角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60°组36例,〉60°组40例,两组的术后冠状面Cobb’s角、椎体螺钉A角、椎体螺钉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s角、A、B角与肋椎角的大小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T11肋椎角的大小即第1I肋骨的倾斜程度与术后冠状面Cobb’s角及椎体螺钉置钉的角度之间没有相关性。
简介:低级别脑胶质瘤是一类诊断与治疗方案均难确定的颅内肿瘤。幕上及脑干的低级别胶质瘤常由影像学诊断为非特异性炎症而进行较长期的观察,最终因肿瘤增大或级别提升而失去小体积时治疗的机会。治疗方面则在选择手术时机,切除程度,放疗剂量与时间,化疗方法等方面均面临困难。本文总结1994年7月~2003年5月收治的73例幕上低级别胶质瘤的综合治疗结果,分析其病程和疗效,探讨不同类型的低级别胶质瘤采取适合肿瘤特点的个体化治疗方法。本组73例幕上胶质瘤中,分为单纯介入化疗治疗组17例,单纯瘤内近距离放疗组8例,手术辅助介入化疗组31例;手术辅助瘤内近距离放疗组13例。选择
简介:癫痫是脑胶质瘤,尤其是幕上胶质瘤常见的临床症状,也可能是唯一的最早临床表现。有学者认为具有癫痫表现的低分级胶质瘤,可以作为预后较好的一种胶质瘤单独分类。然而目前对胶质瘤诱发癫痫的机理还不很清楚。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幕上胶质瘤患者病理和影像学资料,旨在初步探讨幕上胶质瘤的致癫因素,以指导此类胶质瘤的手术治疗和预后判断。本研究中所有的病人均有术前CT和/或MRI资料,根据CT和/或MRI表现确定肿瘤发生部位,并侧重观察肿瘤生长特性如水肿、占位效应、钙化、与皮层关系等各个因素与癫痫发作的关系。病理诊断采用WH0标准结合KernohanI-IV级分类法。结果显示额叶胶
简介:目的观察肱骨内上髁炎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并探讨手术技巧。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我科对24例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的肱骨内上髁炎患者行开放手术治疗,切除旋前屈肌群肌腱起始处的退变组织。对比患者术前、术后的肘关节患者自我报告式HHS2评分和Mayo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24例术后均获8~23个月随访,平均13.7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1、2、6个月进行肘关节患者自我报告式HHS2评分和Mayo评分,术前HHS2评分为73.2±6.4,术后1个月为93.0±4.7,2个月为92.5±5.0,6个月为94.5±5.1;术前Mayo评分为72.8±5.8,术后1个月为83.2±6.3,2个月为87.9±4.9,6个月为91.7±6.0。结果显示患者的主观感觉和肘关节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24例中19例(79.2%)长期随访效果良好,2例(8.3%)残留肘内侧轻度慢性疼痛,3例(12.5%)因发生尺神经炎行二次手术治疗,术后神经症状获得缓解。结论开放手术治疗顽固性肱骨内上髁炎疗效可靠,对于合并尺神经病变的患者,建议预防性松解和前置尺神经。
简介:目的探讨测量肱骨颈干角及扭转角的测量方法。方法收集肱骨干标本56根,其中右侧30根,左侧26根,利用X线于前后位及轴位摄片测量其颈干角与扭转角,对测定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正常值。结果通过本文介绍方法,测量出肱骨颈干角为133.25°±5.26°,扭转角为31.36°±7.96°。经统计学处理左右两侧肱骨颈干角及扭转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独立样本凇验)。结论肱骨颈干角、扭转角变异较大,肱骨近端肿瘤假体颈干角、扭转角设计应个性化。X线测量法是测定肱骨颈干角及扭转角的方法之一,临床上健侧的颈干角及扭转角可作为患侧肱骨近端肿瘤假体设计及安放的理论参考依据。
简介:目的探讨经前方胸骨柄开窗入路治疗上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3年6月,我科采用经前方胸骨柄开窗入路治疗25例上胸椎结核,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21-60岁,平均46岁。病变累及C7~T1椎体1例,T(1-2)椎体5例,T(2-3)椎体8例,T(3-4)椎体9例,T(4-5)椎体2例。根据Frankel分级,A级0例,B级2例,C级5例,D级10例和E级8例。分析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Cobb’s角、血沉(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Frankel分级情况;评估植骨融合及手术并发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28.6±21.6)min,出血量(573.6±149.2)ml。24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9.5±10.5)个月。术前上胸椎Cobb’s角平均(19.1±6.5)°,术后3个月矫正至(14.1±3.6)°,末次随访为(14.2±3.7)°,术后3个月上胸椎Cobb’s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ESR平均(56.4±16.0)mm/h,术后3个月下降至(18.4±8.2)mm/h,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全部恢复至(9.6±3.4)mm/h,与术前和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有神经功能损害的17例,末次随访中都有明显恢复,B级2例恢复至D级1例、E级1例,C级5例恢复至D级1例、E级4例,D级10例全部恢复至E级。术后6~9个月复查示椎体间植骨融合良好,无结核复发。术后出现声音嘶哑2例,胸骨柄骨折未愈合伴有右上肢用力出现胸锁关节疼痛1例。结论经前路胸骨柄开窗入路可以显露上胸椎病灶,完成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是一种有效的、可选择的手术方法。
简介:背景与目的:低级别胶质瘤在影像学上表现为界限不清,目前治疗仍以手术为主,本研究利用神经导航精确定位的优势。探讨神经导航系统在幕上低级别脑胶质瘤手术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切除幕上低级别脑胶质瘤84例临床资料.并对神经导航应用于低级别脑胶质瘤切除手术的优越性、精确性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病例中平均注册误差为1.6,2.9mm。术后近期复查MRI证实全组病例均达到影像学全切除。术后症状改善76例(95%);症状无改善7例;加重1例,且在短时间内恢复。结论:神经导航系统可以精确定位并确定手术切除范围,有利于幕上低级别脑胶质瘤的全切除率及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目的:探讨肩关节镜手术治疗冈上肌腱钙化性肌腱炎的疗效。方法术前24例均进行三维CT病变定位。术前均在门诊进行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mericanshoulderandelbowsurgeonsscores,ASES)功能评估、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疼痛评分、肩关节前屈上举、外旋功能评分、及满意度评估;术后门诊随访时,再行同样的功能评估。术中发现24例钙化灶位于冈上肌腱,均行钙化灶清除术、肩峰下滑囊切除及肩峰成形术。所有患者术中均取部分沉着物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术后伤口平均长度为0.53cm。病理结果显示为钙化物沉积形成实体,大量炎性细胞增生。24例术后平均随访(21.6±12.2)(3~40)个月。ASES评分由术前的(50.42±10.10)分提高至术后的(86.50±5.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0,P=0.00)。肩关节上举由术前(83.75±12.99)°增加至术后(136.67±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8,P=0.00)。肩关节外旋由术前(22.92±9.20)°增加至术后(38.33±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4,P=0.00)。满意度由术前(3.25±1.26)分增至术后(8.00±1.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0,P=0.00)。VAS疼痛评分由术前(7.75±1.33)分减少至术后(2.25±1.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2,P=0.00)。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在关节镜下作钙化灶清除、滑囊切除及肩峰成形术,是治疗冈上肌腱钙化性肌腱炎的一种微创、有效的方法,能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活动度。术前进行三维CT能很好地评估钙化物沉积的位置。
简介:背景与目的:微创手术是当代神经外科的基本理念,本研究应用锁孔入路的理念,设计幕下小脑上远外侧锁孔入路,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0具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模拟幕下小脑上远外侧锁孔手术入路:体位呈侧卧位,头向对侧旋转95°~105°,取自星点上方0.5cm,垂直于横窦的纵向下行5cm直线形切口,于星点上方钻孔,铣刀取下直径约2.5cm的骨瓣,骨窗位于横窦乙状窦交界处。切开硬膜,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结果:向后侧牵拉小脑的天幕面,沿小脑半球前外侧缘逐渐深入,暴露岩上静脉、Meckel腔。小脑上动脉的外侧中脑段通常走行于三叉神经根内侧,从腹内侧方压迫三叉神经根部。滑车神经走行在中切迹及中后切迹交界处,包裹在环池内的蛛网膜套袖内,易于辨认。结论:幕下小脑上远外侧锁孔入路具有解剖学的可行性。应用直径约2.5cm骨窗,可达到对岩上静脉、三叉神经根、Meckel腔、中脑外侧结构的清晰显露。该入路可作为中脑外侧区域病变手术治疗的一种选择。
简介:对胼胝体区、矢状窦旁及镰旁、嗅沟、向两额叶生长的大脑镰肿瘤,以非跨中线骨瓣行手术切除是比较困难的。为了顺利全切肿瘤,预防和有效控制矢状窦的出血、我们应用跨中线骨瓣切除上述肿瘤,回顾并总结该术式的优点和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以来我科收治的11例幕上肿瘤,均以跨中线骨瓣手术切除。对嗅沟和胼胝体区肿瘤、向两额叶生长的大脑镰肿瘤取冠状切口,作跨中线骨瓣或以肿瘤主侧为主的跨中线骨瓣。对中、后矢状窦旁和镰旁肿瘤取蒂位于肿瘤、过中线的马蹄形皮瓣,以肿瘤为主的跨中线骨瓣结果:本组病人均有良好的术野显露,均获肿瘤全切,无术中大出血发生,止血效果良好。11例中临床治愈8例,好转3例。结论:对矢状窦旁、胼胝体区、大脑镰旁、嗅沟、向两侧额叶生长的大脑镰肿瘤,采用跨中线骨瓣,有利于术野的显露,能够达到肿瘤全切除,对术中止血、防止大出血都是十分有利的,
简介: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联合经尿道电切镜与开放手术处理输尿管末端,治疗上尿路肿瘤疗效,为上尿路肿瘤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4年11月青海红十字医院治疗的85例尿路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传统开放手术4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后腹腔镜联合经尿道电切镜45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术后1h、12h、24h、48h疼痛程度;随访3年记录两组患者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生存率、无瘤生存率以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拔除引流管,时间、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h、12h、24h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3年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生存率、无瘤生存率以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后腹腔镜联合经尿道电切镜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既能达到微创治疗要求,又能完整切除癌肿。手术安全有效,符合肿瘤根治外科学原则。
简介:胰腺癌是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总体5年生存率仅有1~4%[1],即使行根治性切除手术,其术后5年生存率也仅有15~25%[2].在中国,2004年一项对多家医院共2340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胰腺癌根治切除率仅20.9%,根治术后胰腺癌的l、3、5年生存率分别为54.36%、13.47%、8.47%[3],在胰腺癌中,胰头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基本保持稳定,而胰体尾癌的发病率则显著上升,这可能与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使部分无临床症状的患者获得诊断有关[4].在本文中,我们将汇报1例已侵犯腹腔干的胰体尾癌患者行根治切除术后5年,发现孤立的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个案报道.
简介:背景与目的:颅内胆脂瘤多位于桥小脑角,桥小脑角胆脂瘤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最常见原因,本研究探讨三又神经痛型桥小脑角胆脂瘤的临床特点、有效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27例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胆脂瘤的诊治经过及疗效。结果:CT或(和)MRI确诊后行手术治疗,19例桥小脑角胆脂瘤得以全切,8例次全切,术后所有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完全消失,听力障碍明显好转。跟踪随访。1年后1例三叉神经痛复发。结论: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胆脂瘤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年轻的患者如有三叉神经痛的症状时要高度怀疑此病,CT、MRI可提供诊断依据,常用的手术入路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方法得当.肿瘤切除后三叉神经痛的症状即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