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颧骨复合体骨折(zygomaticcomplexfractures.ZCF)是一种常见的颌面部骨折。颧骨位于面部中1/3的外侧突出部位,与额骨、蝶骨、上颌骨和颞骨相邻,骨折时常伴有邻近颌面骨的损伤,形成以颧骨为中心的邻近多骨骨折。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占颌面部骨折的18%.40%。近年来佛山市中医院口腔医疗中心在ZCF治疗中采用颌面部小切口手术径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本文对此进行临床总结报道。

  • 标签: 颧骨复合体骨折 颌面部骨折 手术径路 小切口 应用 佛山市中医院
  • 简介:乳牙嵌入伤与其后继恒牙的发育障碍高度相关,受伤时患儿的年龄、嵌入的方向和严重程度以及是否伴有牙槽骨骨折,是决定乳牙嵌入伤对发育中的恒牙胚的影响作用的重要因素。所造成的后继恒牙发育缺陷轻者为轻度的牙釉质矿化改变,重者为发育中的恒牙胚坏死。本文对切牙嵌入伤所导致的后继恒切牙的发育异常作一综述。

  • 标签: 乳切牙嵌入伤 后继恒牙 发育异常
  • 简介:嵌入性外伤常常发生在乳牙列,由于轴向的直接撞击造成脱位性外伤,将牙齿推入牙槽窝内,压迫和损伤牙周膜及损害嵌入牙齿的牙髓。在治疗嵌入乳牙时,医生要注意到位于受伤齿牙根方的正在生长发育中的恒牙胚受伤的可能性。本综述将讨论乳牙挫入性外伤的特点、并发症和处理。

  • 标签: 乳切牙嵌入伤 检查 处理 后遗症
  • 简介:原发性乳牙不萌出即乳牙固留(retention)是一种在萌出前阶段牙齿停止萌出、嵌入牙槽骨深处的萌出异常现象。它应与继发性不萌出相区别。后者是萌出到口腔后萌出停止,因牙槽骨支持组织生长破坏而低He。原发性磨牙不萌出对牙列的生长发育有很多影响,如错He,阻生,继承恒前磨牙的异位萌出;还可能出现前磨牙与其前身磨牙易位。第二磨牙原发性固留还可导致第一恒磨牙的异位萌出。本文对原发性乳牙不萌出的特点、病因和后果进行综述,并提供一个5岁健康女孩右下第二磨牙原发性不萌出的病例报告。这个女孩没有外伤、感染和家族史。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拔除不萌出的磨牙,制作间隙保持器和定期复查。

  • 标签: 原发性乳磨牙不萌出 病因 病例报告
  • 简介:引言近来,新的干细胞来源及有效分离方法时有报道,并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但目前尚不清楚何种类型的干细胞最适合临床靶向治疗。对这些细胞的性质以及它们特有的分化倾向仍缺乏了解,这会妨碍它们治疗潜力的发挥。因此,搞清它们特有的基因表达谱,对今后成功进行细胞治

  • 标签: 细胞内 分化 干细胞来源 人类 牙髓 恒牙
  • 简介:儿童修复治疗所面临的主要是患儿的配合问题,缩短椅旁工作时间的修复技术对儿童牙科的临床治疗将是极其有利的。作者介绍了一种应用复合树脂桩和透明成形冠套修复一名3岁患儿的经过根管治疗的上颌切牙的方法.其优点是应用单独一种修复材料来改善美观修复效果并可缩短椅旁操作时间和节约费用。

  • 标签: 复合树脂 前牙缺损 成形 透明 复乳 儿童牙科
  • 简介:目的:目的:研究与牙齿发育相关的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morphogeneticproteins7,BMP7)信号分子在小型猪磨牙胚中的特异性时空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小型猪第三磨牙胚作为研究对象,获取不同孕期的小型猪胎猪胚胎的下颌骨,分别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放射性核素标记探针的原位杂交及实时定量RT-PCR检测BMP7分子在小型猪磨牙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显示小型猪第三磨牙在胚胎E40、E50、E60分别处于帽状期、钟状期以及钟状晚期(分泌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从蛋白水平显示,BMP7在E40时在成釉器和间充质均有表达,成釉器表达相对强于间充质;在E50时,BMP7仍然表达在牙胚成釉器和间充质,与E40表达情况类似;在E60时则主要集中表达在间充质特别是前成牙本质细胞和前成釉细胞。原位杂交与实时定量RT-PCR从mRNA水平也验证了其表达趋势与免疫组织化学基本一致。结论:BMP7信号分子在小型猪磨牙发育过程中呈特异性的时空表达,提示其与牙齿形态发生和细胞分化相关。

  • 标签: 骨形态发生蛋白7 牙齿发育 小型猪
  • 简介:目的:探讨大肌肌皮瓣修复肿瘤术后口腔颌面部缺损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因素及减少其发生的措施.方法:对2010-2015年采用大肌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78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6例患者出现与大肌肌皮瓣有关的并发症(20.51%),其中感染14例(17.65%),皮瓣不同程度坏死9例(11.54%),形成瘘管6例(7.69%).结论: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全身状况(糖尿病、高血压)、皮瓣损伤、引流不畅有关,严格的适应证选择、精细的手术操作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胸大肌肌皮瓣 并发症 口腔颌面部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下颌骨肌瓣联合面颈旋转皮瓣修复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清创术后下颌骨合并颊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下颌骨肌瓣联合面颈旋转皮瓣修复6例因难治性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清创术后缺损。结果:应用下颌骨肌瓣联合面颈旋转皮瓣修复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清创术后缺损,所有皮瓣均存活良好,未出现供区并发症。所有患者语言、吞咽功能良好,面部外形满意。随访16~24个月,平均20.6个月,患者病情均无复发。结论:下颌骨肌瓣联合面颈旋转皮瓣制备简单、快速,适合同期修复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清创术后下颌骨"L"形缺损合并颊部软组织缺损。

  • 标签: 放射性骨坏死 下颌骨肌瓣 面颈胸旋转皮瓣 下颌骨重建
  • 简介:目的:检测不同硬度食物喂养下,大鼠在离后不同发育阶段咬肌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及其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C(TyrosineKinaseC,TrkC)的表达变化。方法:对出生后18d刚离的大鼠分别喂养固体、粉状鼠粮,于大鼠3w、4w、6w、9w龄时取表层咬肌,利用RT—PCR方法检测NT-3及其受体TrkCmRNA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在出生后3-9w内,粉、固体组大鼠咬肌NT-3mRNA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粉食组NT-3mRNA在6w时表达低于固体组(P〈0.05);TrkCmRNA在3-9w内持续下降,但粉、固体组间没有差异(P〉0.05)。结论:粉食喂养能够降低离后大鼠咬肌NT-3mRNA的表达,但对TrkCmRNA影响不大。

  • 标签: 咀嚼 口腔功能 脑功能 发育 神经营养因子3 酪氨酸蛋白激酶C
  • 简介:目的对牙本质粘接系统在龋和无龋牙本质上的应用进行评估。材料和方法48颗龋坏磨牙被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颗):去除全部龋坏牙本质、涂布粘接剂后复合树脂充填。实验组(24颗):去除部分龋坏牙本质,保留部分感染不可逆转的龋坏牙本质,再用粘接系统修复。术后每3个月复查直至12个月结束。在接近脱落期时拔除这些牙齿做扫描电镜观察。结果2组在固位率,边缘完整性及牙髓反应方面无明显差异。实验组中75%的病例X线片上的透射范围没有增加。在对照组,粘接系统形成混合层(HybridLayer),而实验组可见一种抗酸的“改建混合层”(AlteredHybrid)Layer),是由粘接剂在龋坏牙本质中交互渗透形成的抗酸结构。结论在感染不可逆转的龋坏牙本质上应用牙本质粘接系统不影响修复材料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龋病 乳磨牙 牙本质 粘接修复 临床 X线
  • 简介: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复方利多卡因膏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患者术后气管切开的镇静和镇痛效果。方法将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需要气管切开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联合利多卡因膏组(R组,20例)、右美托咪定组(D组,20例)、0.9%氯化钠溶液组(N组,20例)。在开始缝合切口时(约术毕前1h),R组和D组分别用30min输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N组以同样的时间输注同等剂量的0.9%氯化钠溶液。在术毕气管切开更换气管套管时,R组在气管套管外壁涂抹利多卡因膏。比较三组患者的苏醒时间、苏醒期间呛咳、躁动的情况以及心率(HR)、血压(BP)和呼吸(RR)的变化。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三组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6);(2)苏醒期R组追加芬太尼的次数和追加芬太尼后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至90%以下的例数均明显少于D组和N组(D组:χ2=7.619,P=0.006,χ2=8.547,P=0.003;N组:χ2=25.600,P<0.05,χ2=24.000,P<0.05),D组少于N组(χ2=7.619,P=0.006;χ2=6.995,P=0.008);(2)苏醒时呛咳评分R组明显低于D组和N组(D组:P=0.006;N组:P<0.05),D组明显低于N组(P=0.007),追加芬太尼后D组和N组呛咳评分明显下降,苏醒30min至1h又再度上升,而R组的呛咳评分在苏醒期各时间点都较低且无明显波动(F=0.716,P=0.702);(3)苏醒期Rass评分显示R组一直处于平稳的最佳镇静状态(F=0.886,P=0.662),而D组和N组的镇静程度不佳,在追加芬太尼前后呈现由烦躁到镇静过度的转变,其中N组最为明显(D组:F=4.335,P=0.017;N组:F=20.476,P<0.05);(4)麻醉诱导前与苏醒期R组HR、BP及RR的变化均不明显(HR:F=1.876,P=0.225;MAP:F=1.520,P=0.301;RR:F=1.112,P=0.465),D组和N组的波动比较明显,其中N组波动最�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利多卡因乳膏 全麻苏醒期 气管切开 镇静 镇痛
  • 简介:目的观察矿物三氧化物凝聚体(MTA)与光固化氢氧化钙(DMG)在磨牙髓室底穿孔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2012年沈阳市口腔医院儿童牙科就诊的116例患儿,将142颗髓室底穿孔的磨牙分为2组,分别采用MTA修复和DMG修复,经过6~12个月观察,通过临床和X线片检查评价疗效。结果2组相比,MTA组治疗成功率(6个月92.96%,12个月88.73%)略高于DMG组(6个月90.14%,12个月87.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A与DMG修复磨牙髓室底穿孔均能取得较好效果,且疗效相近。

  • 标签: 乳磨牙髓室底穿孔 矿物三氧化物凝聚体 光固化氢氧化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