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研究应用ISSR和SSR技术建立了24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DNA指纹图谱,利用13个ISSR引物和20对SSR引物,分别获得174个多态性片段和62个多态性片段,平均每个ISSR引物检测到13.38个多态性片段,远远高于SSR引物的检测率.根据遗传距离进行的聚类分析表明,利用这两种标记所得的聚类结果十分相似,24个材料被聚为粳型,偏籼型和籼型三个类群,在籼型不育系类群内,又可明显的分成三个亚类群,其中7个安农S-1衍生的不育系聚为一类,与农垦58S衍生的不育系有明显的遗传差异.根据两种标记计算的遗传距离及其遗传关系,所得的结果仍有一些差异,但总体趋势是一致.研究结果表明,ISSR和SSR标记适用于构建DNA指纹图谱,进行分类鉴定和遗传分析.
简介:本研究以芥菜型油菜(BrassicajunceaL.)核不育系1161A和温敏雄性不育系K121S的BCF1为作图群体,采用混合群体分组分析法(bulkedsegregantanalysis,BSA)定位油菜温敏雄性不育系K121S的育性转换基因(Fc)。研究结果表明,从86对多态性SSR引物中获得了5个连锁标记:Ol11-G11a、Na10-F06、Na14-G10、CN48和BrGMS961,其中Ol11-G11a、Na14-G10和Na10-F06等3个SSR标记与K121S育性转换基因的遗传距离较近,分别为1.6cM、11.0cM和19.7cM。本研究结果可为油菜温敏雄性不育系K121S的育性转换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其利用提供依据。
简介:为探索菜用甘薯抗寒机理,以‘宁菜3号’、‘CH-2’、‘福薯18’、‘福薯10号’4个菜用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温室越冬和人工气候室模拟低温胁迫的方法,对菜用甘薯抗寒性与POD、S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低温胁迫后,‘宁菜3号’、‘CH-2’的POD活性增加速度快、活性强、酶活力持久,SOD活性高,S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在低温胁迫后,POD、SOD活性变化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不同可能是引起菜用甘薯抗寒性差异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对菜用甘薯栽培的品种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进一步探索菜用甘薯抗寒机理提供参考。
简介:本研究以6个月巨桉无性系GL1苗木为试验材料,外源施加赤霉素到巨桉茎部,通过组织化学分析其对木质部发育的影响。外施GA3浓度在1.0-10.0mg/L时能够显著促进桉树茎的伸长,外施1.0mg/LGA3时,新生木质部中纤维细胞数量显著增加,而纤维细胞的直径没有变化,组织化学分析表明木质部细胞的增加主要是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纤维细胞数量的方式,新生木质部导管分子数量和直径并没有显著增加。同时GA3处理会引起新生木质部中S-木质素和G-木质素含量降低,且GA3并不能显著促进巨桉新生木质部细胞中纤维细胞和导管分子的伸长。这些研究说明赤霉素通过调控细胞的分裂和次生细胞壁成分的合成来调控巨桉次生木质部发育。
简介:本研究以4个新疆野苹果优系为试材,采用绚丽海棠花粉对其进行控制授粉,研究绚丽海棠花粉对其果实品质(套袋条件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授粉相比,绚丽海棠花粉授粉果实的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和果实酸度有升高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柄长度有降低趋势,部分优系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果柄粗度变化趋势不一致;在控制授粉和自然授粉条件下,参试的4个新疆野苹果优系果实香气成分均以醛类和醇类为主,但控制授粉对其相对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优系N-1在绚丽海棠花粉授粉条件下,醛类相对含量有明显升高,而醇类相对含量未出现明显变化,优系N-2和N-3在绚丽海棠花粉授粉条件下,均表现为醛类相对含量明显降低,醇类相对含量明显升高,优系N-4的醛类和醇类相对含量受绚丽海棠花粉影响较小;绚丽海棠授粉对4个新疆野苹果优系醛类、醇类、酸类和酯类种类及各组分所占比重有明显影响。绚丽海棠花粉授粉对4个新疆野苹果优系果实品质有明显影响,但对果实香气成分的影响未表现出规律性。
简介:利用自行设计的双面紫外杀菌照射装置,探究了紫外照射对鲜切苹果表面微生物的杀菌效果。从5个紫外照射剂量(0.48kJ/m2,0.96kJ/m2,2.88kJ/m2,4.80kJ/m2,9.60kJ/m2)中选出了杀菌效果最佳的剂量,并研究了该剂量处理后鲜切苹果在贮藏期间表面沙门氏菌、霉菌和酵母及品质的变化。试验以传统含氯杀菌剂0.36%的次氯酸钠处理作为对照。结果发现,当双面紫外照射剂量为0.96kJ/m2时杀菌效果达到最佳;0.96kJ/m2的双面紫外照射处理初始杀菌效果显著优于0.36%的次氯酸钠处理(p〈0.05)。虽然两种处理对鲜切苹果贮藏期间的品质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但双面紫外处理在贮藏过程中对微生物的控制效果不佳。因此,需要紫外杀菌结合其他保鲜方式,对鲜切苹果贮藏期间微生物的有效控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简介:RM109是用化学诱变剂(NaN3)处理粳稻品种大力(OryzasativaL.cv.Oochikara)得到的具有2,4-D抗性的无侧根突变体,本研究以RM109与侧根正常的籼型常规水稻‘密阳23’杂交后代F4群体为研究对象,根据侧根数目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把F4群体分成7个区组LR1~LR7,分别研究了不同侧根密度对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及相关性,同时分析了不同侧根密度水稻植株株高分蘖数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不同侧根密度之间,冠根的根粗没有显著差异;水稻不同侧根密度之间,根长有略微的差异,LR4与LR3存在显著差异;水稻不同侧根密度之间,株高与分蘖数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水稻侧根的存在对株高和分蘖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水稻不同侧根密度众多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侧根密度与株高、单株有效分蘖数、单株生物产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稻米的外观品质、粘度值无相关性。
简介:通过使用不同的脱水剂来研究种子活力和脱水效果,综合各种因素确定最佳的脱水剂及剂量,以提高种子质量。本研究以小麦‘济麦22’为材料,用2.25L/hm2立收谷、2.25L/hm2草甘膦、4.5L/hm2草甘膦和自来水喷施小麦,这四种处理分别用A、B、C、D表示,以D处理为对照。用二次烘干法测定种子水分,用纸上发芽试验可直接测定种子活力,采用沙床法培养的小麦幼苗来测定蛋白质含量、叶绿素含量、光合色素含量、干重和出苗率。结果表明,A、B脱水效果较好,对小麦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影响不大,C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显著增大;A、B、C对幼苗蛋白质含量、POD活性无显著影响,B使成苗率显著下降,C使光合色素含量显著下降,A则影响不大。总之,A脱水效果好,且对种子活力影响不大。研究不同脱水剂对种子活力和生理生化影响的变化规律,综合各种因素确定最佳的脱水剂及使用剂量,对于提高种子质量有重要意义,在种子的生产加工及安全贮藏中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作物的生产实践提供借鉴。
简介:为了探讨脲类细胞分裂素PBU和嘌呤类细胞分裂素6-BA对尾叶桉愈伤分化、愈伤组织POD基因表达及酶活性的影响,将尾叶桉幼苗下胚轴切段接种在添加PBU+IAA、6-BA+IAA和PBU+6-BA+IAA三种激素组合的SPCa培养基中,通过统计愈伤组织分化情况、检测POD基因表达差异和酶活性变化来开展研究。6-BA+IAA的组合条件下,愈伤组织褐化率高达84.71%;PBU+IAA组合下,愈伤组织褐化率为30.56%;PBU+6-BA+IAA组合时,褐化率最低,为24.09%,胚性愈伤组织时的比例最高,达47.73%。与6-BA相比,PBU诱导出的愈伤POD酶活性显著升高。通过实时定量PCR(real-timequantitativePCR,qPCR)检测6个POD基因的表达变化,设6-BA+IAA诱导所得愈伤的相对表达量为1,PBU+IAA诱导所得愈伤中BP1,BP4,BP5表达上调,分别为1.88、1.63、2.01;PBU+6-BA+IAA诱导所得愈伤中BP3、BP4、BP6表达上调,分别为1.88、1.96、1.93。从实验结果分析,PBU和6-BA有协同效应,通过增强POD酶活性,减轻褐化、促进胚性愈伤分化。PBU和6-BA对不同POD同工酶表达的影响不同。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PBU和6-BA协同作用的分子机理提供参考。
简介:以小白菜为试验材料,在水培条件下,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黄腐酸(0.08%,0.15%,0.25%)对硝酸盐胁迫下(120mmol/L)小白菜活性氧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硝酸盐胁迫可引起小白菜叶片中MDA、O2^-和H2O2含量的增加,生长受到抑制;硝酸盐胁迫下施用黄腐酸(fulvicacid,FA)能显著促进小白菜生长发育,提高膜稳定指数和抗氧化酶活性,增加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减少O2^-和H2O2的积累,其中以处理Ⅳ(0.15%FA)处理效果最好;随黄腐酸浓度的增加,活性氧代谢相关基因Cu/Zn-SOD和POD的表达水平呈先升后降的趋势,CAT基因表达水平持续增加,APX基因表达水平则表现为先降后升随后下降的趋势,其中Cu/Zn-SOD、POD和APX基因表达水平均在处理Ⅳ(0.15%FA)时达到顶峰,CAT基因表达水平在处理Ⅴ(0.25%FA)时最高。适宜浓度的黄腐酸可有效缓解硝酸盐胁迫对小白菜所造成的伤害,增强其抗盐性。本研究通过喷施外源黄腐酸,研究其对硝酸盐胁迫下小白菜生长、活性氧、渗透调节物、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探讨黄腐酸调控蔬菜盐害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