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苏北人多地广,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是我省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在苏北奔小康、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从产业结构优化中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如何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如何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中实现良性循环?大丰人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对这些问题作了最好的回答。一、以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全面规划大丰县的生态建设大丰县生态建设起步早。80年代初县委、县政府就提出了设想,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1986年被列为全国第一个生态建设示范县。1987年县政府与中科院等单位共同进行《大丰生态县规划研
简介: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决策,这是西部地区面向新世纪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从我县实际出发,建设生态农业,发展特色经济,是我县抢抓新机遇、迎接大开发、谋求大发展的战略支点。建设生态农业,发展特色经济是我县自然条件决定的。我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53%,耕地支离破碎,裸露石山多,中低产田地占总耕地的70%,生产条件极为恶劣。加之历史的原因造成的乱垦滥挖、乱砍滥伐,天然林草植被破环严重,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环境恶化。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八五'期以来,我县植树造林、水土流失治理取得较好成绩,但远远没有使生态环境好转。我县是山区农业小县,农业仍然是面向新世纪发展的基础。发展农业必须坚决冲破'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这就需要把发展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生态农业体系。我县地形起伏大,
简介:西部旱地是指年均降水量大致在250~500毫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中部以西和以北的地区。这里长期以来靠天吃饭,生产力低而不稳,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群众生活贫困。1950年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旱地农业技术的快速进步,农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增强,人均占有量显著增加。再加上乡村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和城镇化发展,面向生态系统的生产压力和生态恢复压力显著降低,为发展生态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农户生计改善和乡村环境治理奠定了重要基础。一、新世纪之前的旱地农业近百年以来,黄土高原旱地农业以小麦和马铃薯为主体、小杂粮为辅的种植业结构,通过轮荒基本实现了低水平下的可持续发展。到新世纪之前,旱地农业的基本土地利用形式是轮荒和梯田,主要作物种类有小麦、马铃薯、小扁豆、绿豆、小红豆、豌豆、蚕豆、大豆(黄豆)、荞麦、莜麦(燕麦)、胡麻等。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在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发展和生态治理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了大量探索。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梯田建设。早期的梯田建设质量标准较低,90年代后期以来,新修梯田标准普遍较高,为其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简介:一、我国农村环境问题剖析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类型多样、来源广泛,表现出日趋严重的复合型污染特征,在治理上存在很大的难题。(一)农村环境污染现状生活垃圾污染加剧。生活垃圾数量庞大、成分日趋复杂;随处倾倒,给收集处理造成一定困难;城市垃圾下乡,也使处理负担加重。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处理率低。截止到2016年,我国自然村数量为260万个,农村人口约6亿人,农村生活污水年产生量约100亿吨。污水处理率低,区域发展不平衡,总体上东部明显优于西部。到2016年底,全国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20%,比2012年的7.7%增加12.3个百分点,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现象仍然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