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对两广地区战国汉代墓葬中习俗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探讨了两广习俗的来源、性质和盛衰原因,认为两广地区的习俗是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习俗南传两湖地区后传入的,其性质是用于挖造墓坑时奠基祭祀地神,驱鬼除邪,保护墓主在阴间不受侵扰。两广地区习俗兴盛原因是由于战国中晚朝岭南越人部落社会的兴盛,衰落原因是由于秦汉以后中原地区政治和文化的传播推广,使习俗逐渐失去存在的社会基础。

  • 标签: 两广 战国汉代墓 腰坑习俗
  • 简介:当重庆季节的天地缝早已蜚声中外,游人如织时,重庆南川的天溶洞仍深锁幽谷,神秘莫测、暗香浮动。春节过后,当重庆飞鸟户外探险俱乐部偶然获得南川葫芦山脉有数个大小不等的天和溶洞的消息后,就急匆匆组员急行200余公里,赶往——

  • 标签: 中国 重庆 “天坑地缝” 南川市 “天坑溶洞” 旅行
  • 简介:庙塘镇木耳乡的掏蕨坝,自清咸丰至民国末年,胡先科三代世居于此。其势力豪霸一方,前后长达百年。在这高原上,东西北三面悬崖绝壁,唯南面有一路通行。在密林遮掩下有一深不测底的崖洞硝,人称胡氏蚱人

  • 标签: 鲊人坑 中国 贵州 历史事件
  • 简介:被认定为社祭遗址的新郑中行遗址的青铜器实际上晚于马,青铜器当是窖藏,窖藏的青铜器可能是郑国用于纾国难的贿赂之器。马则与青铜器铸造过程中的祭祀或巫术有关。

  • 标签: 新郑中行遗址 青铜器坑 祭器 马坑
  • 简介:袋状[1]是田野发掘中经常碰到的一种遗迹现象,相对于直上直下的筒状壁而言,袋状所呈现的遗迹现象有一定的"迷惑性"。正确认识袋状,不仅有助于我们发掘好一座灰,亦有助于对其它遗迹现象的处理和相关研究的开展。

  • 标签: 袋状坑 发掘 思考
  • 简介: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日益深入,先秦时期的车马也不断被发现,且规模越来越大,形式多种多样,内涵也越来越丰富。虢国车马是两周之际的一个典型案例,它不仅是古代贵族的一种丧葬习俗,体现了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见证了虢国先进的手工业技术,也反映了虢国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

  • 标签: 虢国墓地 车马坑 丧葬习俗 车马文化
  • 简介:馕是新疆维吾尔等民族传统饮食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发现,馕的雏形在青铜时代就已出现,汉唐以后得以发展和完善,种类也变得更为丰富。馕的加工器具馕,从发现情况看,与目前所见基本相似,这无疑表明了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存。作为农耕文明的结晶,在长期的食用过程中,馕被维吾尔民族赋予了许多的文化内涵,成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

  • 标签: 馕坑 馕文化
  • 简介:1999年以来.《中国文物报》连续刊登的数篇关于灰用途和性质的探讨文章,不能不说是对中国考古学最常见的遗迹现象进行的反思。

  • 标签: 灰坑 中国 考古学 文化遗迹 文物考古
  • 简介:新郑祭祀遗址出土青铜礼乐器作为祭祀重器,是春秋中期郑国特殊祭祀文化的具体表现。不同遗址出土器物组合的差异,从器物层面体现了当时郑国高等级贵族间的微妙关系,轮流执政的卿大夫已经掌控了包括土地所有权在内的多项国家权力,拥有和国君同等级的礼器、乐器使用权,仅在用鼎数量方面存在着差异。作为祭器的祭祀出土青铜礼乐器和同时期墓葬出土器物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表明当时祭祀礼仪仍然严格遵循着传统礼制,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不能将遗址出土青铜乐器与“郑卫之声”简单地等同分析。

  • 标签: 郑国 礼乐器 祭祀
  • 简介:“葛藤”是在客家人中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从文化创意来看,这一传说虽然仅仅400来字,却可以无限阐释,有创意的广阔空间。“葛藤”本是民间文学中的意象,它被演绎为宁化县石壁村。2012年第25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前后,三明市和宁化县对葛藤传说进行文化创意,主要产品有影视文学剧本《客家葛藤凹》、电影《葛藤凹》、32集电视连续剧《大南迁》以及一系列以“葛藤”为元素的动画、雕塑等作品。可以将其视为一次大型的文化创意活动的个案,本文对其创意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个案分析。

  • 标签: 文化创意 民间传说 个案分析 客家人 电视连续剧 民间文学
  • 简介:即墨县衙为山东省目前仅存的三堂老县衙遗址,自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迁城立衙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2011年9至11月,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在遗址内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了房址、路面、灰、水渠、过道、水井等各类遗迹,出土瓷器、陶器、石器、铁器等大量遗物,是青岛乃至山东地区近年来明清考古重要发现之一。其中,清理的一个灰出土了大量瓷器残片。经过拼对修复,可复原瓷器标本近300件,基本都是产自景德镇的民窑青花瓷碗,时代从明万历时期延续到清康熙时期。该灰对本次发掘划分地层及断代具有重要作用,灰内出土的瓷器对了解当时县衙起居生活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明末清初民窑青花瓷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 标签: 即墨县衙 明清时期 青花瓷器
  • 简介:听闻婺源已经很久了,传说那里是中国最美丽的乡村,那里有热情好客的村民,有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有浪漫美丽的情人桥……辞典上说,“婺”是旧时对妇人的颂辞。那么,婺源是美妇人之源,还是婺水之源?无论如何,我得去见识—下婺源这位锁在深山、用清清婺水养育出来的大美人。

  • 标签: 婺源 邹鲁 油菜花 见识
  • 简介:本文首先介绍了汉水中游地区史前婴少儿瓮棺以形式与成人进行合葬的墓例情况,并对该地区史前腰材料进行了系统梳理,推断这些原奉应是瓮棺的载体,并通过对我国史前瓮棺葬的具体特征的辨析对此作了进一步确认。然后,本文对汉水中游地区这类特殊合葬墓的形成作了初步解释;并从的形态与功能角度,对史前和夏商时期出土的材料进行了分析比较,论证了汉水中游地区史前腰葬俗的独特性,同时认为中原地区商周时期广泛流行的葬俗属于另一个系统,其源头应与汉水中游地区无关。

  • 标签: 汉水中游地区 腰坑 瓮棺
  • 简介:易溶盐反复结晶产生的体积膨胀,会对土遗址特别是土遗址表面迹象造成破坏,因此,以易溶盐的含量多少判断其干预时机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就易溶盐含量对秦陵陪葬土遗址的影响,开展安全含盐量问题的探究。将Na2SO4/NaCl质量比为1∶1混合盐掺入重塑土样中,经气候箱老化后,利用超景深显微镜测定盐胀面积判断土样被破坏的程度,结果表明含盐超过0.1%,就会导致盐胀面积突然增加,这一指标的获得以及本次实验研究中提出的利用超景深显微镜测定土壤表面盐胀面积评估盐害的方法,为土遗址开展进一步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提出了初步依据和新的研究方法。

  • 标签: 土遗址 秦陵陪葬坑 易溶盐 安全含盐量 盐胀 超景深显微镜
  • 简介:作为考古发掘中常见的遗迹现象,是直接透视古代社会生活的较好材料。本文通过对海岱龙山文化灰的研究,来探讨龙山文化礼器以及龙山文化居民的饮食方式情况,并对龙山文化礼器的性质以及礼器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海岱龙山文化灰等个案的研究的深入有赖于考古发掘方法的改进及发掘思想的深化,在此基础上,才能促进海岱地区龙山文化整体研究的深入。

  • 标签: 海岱龙山文化 灰坑 礼器 饮食方式
  • 简介:山王氏庄园位于河北省顺平县东北10公里山乡南山村,是河北省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地主庄园。1989年5月,由顺平县(当时为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4月,河北省古...

  • 标签: 腰山王氏庄园 西厢房 随墙门 抬梁式 河北省 文物保护单位
  • 简介:<正>1974年秋,在郑州商城西城墙北段外侧约300米处的杜岭张砦南街地下土坑内,出土了两件商代大铜鼎和一件铜鬲(以下简称“张砦铜器”)。这些青铜器究竟是墓内的随葬品还是窖藏品的问题,当时未能搞清楚。1982年夏,在郑州商城东南城角的外侧约54米处,即郑州市向阳回族食品厂地下,发现了一个埋置有13件商代青铜器的窖藏(以下简称“城东铜器”),这是目前在郑州商城附近出土数量较多、器形较大的另一批商代青铜器。从上述两座土坑的形制、深度和青铜器在坑底的放置方法,以及出土青铜器的品种来看,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张砦铜器也应该是属于当时的窖藏遗迹。至于这两个窖藏青铜器的形成问题,我们初步认为可能与商代某种祭祀活动有关。现就这个问题,我愿意谈一些看法,不当或错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 标签: 青铜器窖藏 商代青铜器 郑州商城 形制 二里岗期 祭祀活动
  • 简介:五华县源教会成立于清同治四年(1865),是粤东客家地区成立最早的巴色会教会之一,仅次于清咸丰五年(1855)成立的樟村教会,又因为成立后有不少西方牧师常驻教会布道,并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展分支教会,一时成为巴色会在粤东地区的一个重要中心。

  • 标签: 五华县 教会 考察报告 粤东地区 客家地区 周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