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明清时期,琉球是中国的一个藩属国,中国士大夫在中琉交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士大夫册封琉球,精心培养琉球来华之留学生,并在日本吞并琉球的事件中各抒己见,商议对策等.明清士大夫与琉球的交往,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中国与琉球的外交关系,反映了明清中国的对外政策.
简介:本文以士大夫精神为主题,论述李大钊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关怀。阐述了士大夫精神的核心和本质,一是经世济民的理想,二是道德和政治秩序。士大夫精神贯穿在李大钊的生命历程和不同时期的政治关怀当中。对于李大钊的个案研究,可以了解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简介:
简介:走进荣斋,中国传统文化气象扑面而来,你立马会被撼动。秦砖汉瓦做的砚台,汉武帝寐宫的珍稀瓦档用来作为茶台,宋代官窑的瓷炉与明代皇帝用的宣德炉在焚香,宋代斗茶的建盏吃茶,汉代的磬与宋代的鼎左右为伴……文案之上,又有历代文房清供雅玩,随手取用。诸如吴昌硕刻写的自用紫檀大笔桶,乾隆皇帝文房用的珐琅器,伊秉绶刻用的镇尺,宋代帝王用的青铜绿的笔架山子等
简介:本书作者张培锋先生以宋代“士大夫佛学”为研究重点,于广阔之文化背景下,对宋代士大夫佛学之特质及其与文学之关系做综合贯通之研究,实为独具特色者。全书由导论、宋代士大夫佛学的政治背景、宋代士大夫佛学的社会背景、宋代士大夫佛学的思想、背景、佛教对宋代士大夫影响个案研究及宋代士大夫佛学诗文与著述五章构成。笔者通读全书,既为作者深邃之思想、从容之谈辩所折服,更时为书中具体之结论而击节。全书有三个特点,即一、独具只眼别开生面。二、宏观烛照微观探研。三、严辨名相析义精微。
简介:有唐一代,崇佛活动达到了高潮,但反佛活动也一直充斥其间。唐代士大夫们发表了不同程度的反佛言论。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具体探究士大夫反佛言论出现的时间、涉及的内容,进而归纳唐代士大夫反佛的时代特征,对唐代士大夫反佛进行整体把握和全面认识。
简介:传统意义的士大夫之词,无论范畴内涵及时间划分都可商榷。宋代士大夫之词的审美规范应以士本体精神为内核,这在儒学复兴之前似未出现。庆历前后,随儒学复兴的全面展开,标志士大夫意识觉醒的士本体特征初步确立,宋词创作主体才以自主性文化性格和主体精神出现在词史中。熙、丰后儒学复兴高涨期新理性精神及主体意识的高扬,使得士大夫之词审美内涵更为完整而成熟,士大夫之词由此而定型。儒学复兴是宋代士大夫之词得以诞生的文化母体,抛开儒学复兴而谈士大夫之词,不仅是不完全的,而且可能是有失原生态含义的。
简介:<正>(展龙,人民出版社2013年7月版)尽管朝代的更迭常伴随着血雨腥风,纵然乱离人的飘零流落每每动人心旌,乱世的历史却总有着引人入胜的魅力。易代之际士大夫的命运,是学人时常涉足的一个课题,仅明清易代的士大夫研究,就已有余英时先生《方以智晚节考》、赵园先生《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等名著,保持着恒久的学术魅力。
简介:北京的老城墙没了,其实更没了的是那个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和文化意趣,这个也只能在王世襄先生的书里匆匆一瞥了
简介:宋代士大夫由承唐代而来,但在五代时期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士大夫官员-学者的两重角色出现了分离,其学者的身份淡出,而且表现出"吏能化"的特点。进入宋代,在右文政策背景下,士大夫重转新向"文治型",并承续了中唐以来的古文运动,致力于振兴古文与儒道,在这个意义上,宋初士大夫实现了二重角色的回归。正是在此前提下,宋代士大夫在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展开了一系列活动,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介: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程中,道教的发展变化受到了士大夫的影响,如巫术等消极成分被逐渐摒弃,清净养性等积极成分被张扬了。与此同时,士大夫的人生哲学也染上了道教的色彩,即性命双修。这种相互影响的实质是儒道在共振中走向融合。
简介:传统法律在总体上的确存在轻程序倾向,以致程序诉讼法律不健全。南宋士大夫司法意识不断增强,程序正义意识逐渐形成,保持了诉讼程序中正性选择的德性基础,在主体诉讼权利、程序规则性、官员审案程序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式的正义。
简介:“孤独现象”是士大夫文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文章探讨的问题是:这现象有哪些典型表现?其内蕴是什么?文章归纳了先驱的孤独、政治退避的孤独、独立人格的孤独、壮志难酬的孤独等五种典型表现,并对此进行分析论证,阐述了士大夫文学中“孤独现象”所积淀的人格、文化心理内涵。
简介:,昶何许人也,当代人除史学界外,可能知者不多。他是庚子事变时,由于力谏朝廷不可利用义和团与外国开衅而被处死的五大臣之一。后世治史者称:“,昶名臣也,以忠谏至祸,同罹惨刑。丹心未泯,碧血长埋。”重要的是,,昶其人是近代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人物,从他的事迹可以见到,直到清末,仍然有一批这样对国家忠贞不二,有胆有识有血性的士大夫。
简介:黄溍,"儒林四杰"之一,一生从容淡静,操守儒学精神甚严,学问、人品、书画均极有高致.他善画山水,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之功,是古代士大夫中难得的坚持操守、表里如一、身体力行的人.以黄溍、柳贯为首的金华学者群不仅在浙东,而且在全国也有很大的影响.
简介:有宋一代,士大夫无论是在生活方式还是在行为习惯上,都表现出鲜明的世俗化文化性格,体现出注重世俗生活的体验和官能感受的追求与满足。宋代士大夫生活世俗化的盛行,不仅与宋代士大夫优厚的待遇和最高统治者劝导臣僚“厚自娱乐”的政策导向有关,也与商品经济注重利欲满足的本性密切相连;宋代社会流动性的增大,贵贱无常趋势的增强,以及宋代文人士大夫中广为流行的儒佛道三教融通的思潮,也是宋代士大夫主活世俗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简介:没有想到,自己居然会那么专注,一口气搜集了那么多记述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回想起20世纪80年代初,正是自己念大学时节,不论是现代文学史,还是当代文学史课,都是没有提及“汪曾祺”这三个字的。其实,第一次见到这个名字,
简介: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现在整个社会有了一个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逐步形成对社会起主导作用的精英阶层。这个精英阶层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简介:士大夫兼有"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儒家士大夫的丰富思想光谱,源于其不同的身份认同,以及与此相关的价值取向、思想视角。"士"的独立性、理想性与"大夫"的依附性、现实性,使得儒家学者形成不同的思想形态,导致旨趣各异的学派形成。孟子、荀子的思想差异,就是源于其不同的身份认同。孟学、荀学在良知自觉与礼法制度、王道与霸道、为师与为臣等方面均形成思想差异,均与他们对"士大夫"社会身份的理解与认同相关。
明清士大夫与琉球
李大钊和士大夫精神
苏轼的士大夫情结
士大夫的美学生活
《宋代士大夫佛与文学》出版
唐代士大夫反佛言论分析
宋代士大夫之词与儒学复兴
《元明之际士大夫政治生态研究》
王世襄:曾经的士大夫
论宋初士大夫的角色回归
道教与士大夫的人生哲学
南宋士大夫司法程序正义意识
论士大夫文学中的“孤独现象”
袁昶:中国士大夫的悲剧
黄溍书画和他的士大夫精神
宋代士大夫生活世俗化探析
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汪曾祺
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一)
甲午战争与翁同和的士大夫本色
儒家士大夫的身份认同与孟荀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