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3例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的特点,为该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本次研究使用回顾性这一分析方法对我院2014年-2016年13例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13例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呈现呼吸困难,皮肤瘙痒、丘疹、荨麻疹,消化系统症状以及寒战或者是发热甚至过敏性休克等现象。其中有1例因过敏出现休克,占比为7.7%,是不良反应出现最严重的症状;呼吸困难4例,占比为30.7%,是不良反应出现最多的症状。结论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出现不良反现象应该引起相关人员的关注,存在过敏体质的人员应该慎重使用。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因双胫腓骨骨折术后1月余,手术切口渗液8d为主诉入院。入院后予以完善相关检查后,于8月22日行右小腿皮瓣转移+有大腿取皮术,双小腿植皮术。术后第1天,换药时见右小腿局部皮瓣变黑,局部无明显红肿,于13:30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静滴,13:40患者诉胸闷、呼吸困难、恶心。
简介:目的:制作一种能快速形成脑血瘀证的动物模型,供需要观察即刻治疗效应的实验研究应用.方法:将右旋糖酐40与50%葡萄糖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注射入豚鼠颈静脉内,利用RunMan仪检测脑血、氧含量及采集血、氧波形并用MATLAB软件进行血、氧波形与互相关函数分析.结果:按15ml/kg体重注射混合液后豚鼠脑血含量升高,氧含量下降,并持续60分钟,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右旋糖酐40与50%葡萄糖混合液比例为1∶3时能形成这种改变,单用二者之一或其他比例都不能形成这种改变.结论:右旋糖酐40与50%葡萄糖按15ml/kg体重以1∶3比例混合后注射给豚鼠,可通过近红外光光谱法检测到脑血、氧含量变化与血瘀型头痛病人体内的变化相同,并且稳定60分钟,可供需要观察即刻治疗效应的研究应用的动物脑血瘀证模型.
简介:低分子右旋糖酐葡萄糖注射液,又称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系蔗糖经肠系膜明串珠菌L1226发酵后生成的高分子葡萄糖聚合物,其分子量约为40000。具有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扩充血容量,维持血压作用;其分子附着于红细胞、血小板表面、可阻止红细胞血小板聚积、降低血液粘滞性,从而改善微循环,防止休克后期血管内凝血的作用。能抑制凝血因子Ⅱ的活性具有降低凝血因子Ⅰ、Ⅷ的活性和抗血小板作用,可预防血栓形成。少量分泌入胃肠道,随粪便排出。t1/2约为3小时。在肾小管中不吸收,具有渗透性利尿作用。主要用于抗各种休克,治疗血栓性疾病,还用于肢体再植和血管外科术后,以改善微循环、预防血栓形成,提高再植成活率。
简介:患者男,20岁,于1999年8月26日入院,诊断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于1999年8月30日进行脾切除手术,术后血小板呈进行性增高,9月4日为391×109·L-1,9月6日为620×109·L-1,9月8日为908×109·L-1.考虑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抗凝,用前以该药0.1ml皮试,皮试后15min,皮试部位出现红肿,皮丘直径约4cm,0.5h后红肿范围扩大,同时前臂有条索样放射状红肿、疼痛.患者握拳不能,伴心悸,气促症状,立即予以地塞米松10mg,im,心悸、气促迅速缓解并逐渐恢复正常.皮试部位逐渐呈紫红色,面积约2×1cm,边缘不规则,1d后,皮试部位呈暗棕色,周围仍肿痛,予以50%硫酸镁液湿敷,4d后疼痛缓解,可握拳,皮试部位呈暗棕色,中心部位凹陷,触之感觉麻木,经皮肤科诊断为皮肤坏死,患者术后其它方面均恢复正常,于1999年9月14日出院.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羊水过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孕晚期(24~38周)羊水过少孕妇,在B超监视下行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将80例羊水过少的孕妇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孕妇给予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VitC2g注射液,林格氏液1000ml静脉滴注,1次/d,7d为1个疗程,对照组行日常饮食。两组分别于治疗或观察前1d、第8天测定AFI。此后治疗组仍坚持饮水疗法(2000ml在1h内喝完,3次/d,每天饮水≥4000ml),两组均每2周动态监测AFI1次,直至分娩。比较两组妊娠结局。结果治疗组7d后第8天AFI和分娩前AFI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观察组观察前1天,第8天和分娩前AFI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于第8天、分娩前AFI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Apergar评分≤7分者2例,剖宫产9例,对照组Apergar评分≤7分者4例和剖宫产21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输液治疗羊水过少简便有效,并能促进胎儿发育,减少新生儿窒息,降低剖宫产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