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肯氏Ⅲ类磨牙缺损患者种植修复后邻接触丧失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于南阳南石医院口腔科接受种植修复治疗的87例肯氏Ⅲ类磨牙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修复后均接受1年康复随访,且随访资料完整。根据随访资料,统计患者修复后邻接触丧失发生情况。经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研究导致肯氏Ⅲ类磨牙缺损患者种植修复后邻接触丧失的影响因素。结果87例肯氏Ⅲ类磨牙缺损患者中29例发生邻接触丧失,发生率为33.33%。邻接触丧失、未丧失肯氏Ⅲ类磨牙缺损患者缺损位置、修复前磨牙缺损时间、邻牙牙根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颌缺损、修复前磨牙缺损时间短、邻牙单根牙是肯氏Ⅲ类磨牙缺损患者种植修复后邻接触丧失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肯氏Ⅲ类磨牙缺损患者种植修复后部分伴有邻接触丧失风险,可能与患者上颌缺损、修复前磨牙缺损时间短、邻牙单根牙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单光框架眼镜和多焦软性角膜接触镜(简称多焦软镜)对调节和聚散功能的影响。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7年7─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视光门诊就诊的46例近视患者参加本研究,分别在配戴单光框架眼镜和多焦软镜时测量其调节参数和聚散参数,包括调节幅度、调节反应、调节微波动、相对调节、远近隐斜以及远近BI/BO破裂点。采用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同一受检者配戴单光框架眼镜和多焦软镜时在33 cm处的调节反应无明显差异,多焦软镜配戴后的调节微波动高于单光框架眼镜(t=-5.155,P<0.001),近距隐斜向外隐斜方向偏移(单光框架眼镜:-0.83△±7.03△,多焦软镜:-2.46△±6.29△,t=-2.647,P=0.011),远距BO破裂点变小(t=-3.023,P=0.004),近距BI破裂点变大(t=2.575,P=0.013)。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多焦软镜后近距调节微波动增大,近距外隐斜增大,近距发散范围变大,提示多焦软镜的周边离焦设计会对配戴者的双眼视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选择多焦软镜作为近视防控手段时需评估其双眼视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职业性铅接触工人体内微量元素含量的差异。方法于2021年1月,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系统检索1990至2020年公开发表的职业性铅接触工人体内微量元素含量的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筛选和资料提取,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将职业性铅接触工人作为接触组,非铅接触人员作为对照组,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用标准化均数差(SMD)及其95%可信区间作为效应指标。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质量评分为5~7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接触组工人血锌(SMD=-1.01,95%CI:-1.53,-0.49)、发锌(SMD=-0.17,95%CI:-0.33,-0.01)、发铜(SMD=-0.50,95%CI:-1.01,0)、发铁(SMD=-3.91,95%CI:-5.80,-2.03)和发锰(SMD=-1.09,95%CI:-2.02,-0.15)含量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接触组工人发钴含量(SMD=1.41,95%CI:0.72,2.10)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铬、血铜、血铁、血锰、血硒和发镍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职业性铅接触工人体内存在微量元素异常。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周边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PDSCLs)与单焦框架眼镜、单焦角膜接触镜(SVCLs)对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控制效果。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使用中文检索关键词近视、角膜接触镜、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眼轴、屈光不正和相关自由术语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和维普网(VIP)等数据库,使用英文检索关键词myopia、contact lens、children、adolescents、myopia progression、axial length、refractive error和相关英文自由术语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收集数据,纳入将佩戴PDSCLs者作为试验组、佩戴单焦框架眼镜或SVCLs者作为对照组来控制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文献。采用RCTs的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估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本研究的评级指标为2个组间屈光度变化和眼轴长度变化的差异,合并效应量以加权均数差(WMD)和95%置信区间(CI)表示。采用I2检验评估各研究的异质性。试验组与对照组间的屈光度及眼轴长度的比较采用Z检验。将附加度数≤+2.00 D、低像差、低焦深量的试验数据分配至低中附加组,附加度数>+2.00 D、高像差、高焦深量的试验数据分配至高附加组,采用亚组分析的方法探讨不同附加值PDSCLs对近视的控制效果。结果共检索到378项研究,最终纳入10项高质量的RCT研究,共14组数据纳入Meta分析。纳入文献中受试者年龄6~18岁,随访时间10~36个月,包括试验组808例和对照组837例。其中有2项交叉试验研究未设置洗脱期,故仅纳入其首次干预后的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屈光度变化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22 D,95%CI:0.15~0.30,Z=5.65;P<0.05);试验组眼轴长度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10 mm,95%CI:-0.12~-0.09,Z=12.28;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低中附加亚组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屈光度变化和眼轴长度变化的WMD分别为0.21 D(95%CI:0.10~0.31)和-0.10 mm(95%CI:-0.13~-0.08)。高附加值亚组中,试验组与对照组屈光度变化和眼轴长度变化的WMD分别为0.26 D(95%CI:0.13~0.38)和-0.13 mm(95%CI:-0.15~-0.10)。结论与单焦框架眼镜或SVCLs相比,PDSCLs可更有效地减缓儿童的近视进展,且PDSCLs附加度数较高时,减缓近视进展的效果更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产儿生后立即与父母皮肤接触对其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2018年至2021年间,挪威和瑞典两所大学医院的三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参与了本次随机对照研究。纳入胎龄为28周+0至32周+6的婴儿,随机分组,于生后6 h接受亲子皮肤接触或传统温箱治疗。根据心率、呼吸频率、呼吸支持、吸入氧浓度和血氧饱和度数值对心肺功能稳定性进行评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1例新生儿,平均胎龄为31周+1(28周+4~32周+6),平均体重为1 534 g(555~2 440 g)。其中46例立即进行皮肤接触,45例接受传统温箱治疗。分数等级为0~6分,调整混杂因素后皮肤接触组平均得分高于对照组0.52分(95% CI:0.38~0.67,P<0.001)。结论生后6 h内亲子皮肤接触有益于稳定早产儿的心肺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口腔科门诊牙椅旁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污染程度的动态变化情况,为口腔科门诊椅旁物表消毒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中日友好医院口腔医学中心牙周科、口腔全科、正畸科的椅旁操作小桌和治疗车台面作为调查对象,分别在消毒后即刻和消毒后1、2、3 h使用生物荧光检测仪对指定区域进行涂抹采样,每个位点连续采集观察5个工作日。结果受检物体表面消毒后即刻采样合格率100%,消毒后1、2、3 h的采样合格率依次为26.7%(8/30)、23.3%(7/30)、13.3%(4/30),均污染超标且各时间点采样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9.155,P<0.05)。消毒后1、2、3 h,椅旁桌采样合格率依次为26.7%(4/15)、20.0%(3/15)、13.3%(2/15),治疗车采样合格率依次为26.7%(4/15)、26.7%(4/15)、13.3%(2/15),均污染超标且各位点采样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为0.034,P>0.05)。结论口腔科门诊应重视椅旁高频操作台面的物表消毒管理,并根据污染变化情况合理调整消毒频率,以确保椅旁操作台面的物表卫生符合规范要求。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皮肤接触护理对新生儿预防接种疼痛感的影响。方法从我院妇产科选出分娩并进行预防接种的6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新生儿分成两组,组一3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组二30例为观察组,采用皮肤接触护理,比较两组新生儿在预防接种前、中30s、后3min及6min的疼痛(NIPS)评分情况,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新生儿在预防接种前NIPS评分均为0,无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在接种中30s、后3min及6min后NIP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皮肤接触护理能显著降低新生儿预防接种的疼痛程度,护理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产后1h早接触早吸吮对母乳喂养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4月的1400例孕产妇作为案例进行研究,随机将1400例孕产妇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700人。在确保其它治疗手段一致的前提下,甲组产后1h早接触早吸吮,乙组不做任何处理,统计并分析甲组和乙组母乳喂养率,记录婴儿并发症出现率。结果甲组母乳喂养率高达71.45%,乙组母乳喂养率则是19.73%,甲组和乙组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奶粉喂养率是25.23%,乙组奶粉喂养率则是69.87%,二者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婴儿并发症出现率是12.89%,乙组则是50.11%,二者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产后1h早接触早吸吮对母乳喂养率的影响的研究,可以得出产后1h早接触早吸吮能够有效避免婴儿并发症的出现,实现母乳喂养率的大幅提升,能够保障婴儿的健康,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医护人员应在实际工作中注重产后1h早接触早吸吮,切实提高工作开展水平,确保产妇及婴儿的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五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对电焊烟尘作业岗位健康风险进行评估,比较各种方法在对电焊烟尘健康风险评估中的优缺点及适用性。方法于2020年3月,采用国际采矿和金属委员会(ICMM)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MES法和GBZ/T 298-2017《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导则》中定性法与综合指数法对天津市四家生产企业电焊烟尘接触岗位进行风险评估。通过风险比值(RR)对不同方法评估结果进行标准化。结果经过标准化后,ICMM风险矩阵法和MES法评估企业1、2、4为可忽略风险,企业3为中等风险,ICMM定量法评估各企业结果为可忽略风险、低风险、极高风险和低风险;导则定性法评估各企业结果均为可忽略风险,导则综合指数法评估各企业结果均为中风险。结论五种方法均适用于对电焊烟尘接触岗位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但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应结合定性与半定量评估结果综合分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软性角膜接触镜(CL)长期配戴者睑板腺形态改变与干眼观察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拟行屈光性手术的患者157例314眼,其中长期配戴软性CL者91例182眼作为CL组,未配戴CL者66例132眼作为对照组。收集并比较2个组患者眼表疾病指数(OSDI)、泪河高度(TMH)、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fNITBUT)、平均泪膜破裂时间(avNITBU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CFS)评分情况;并进行睑板腺形态评估,包括睑板腺缺失率及腺体弯曲个数。结果CL组OSDI、CFS评分分别为16.67(10.00,25.00)和2.00(1.00,3.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88(7.50,18.26)和1.00(0.00,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9 401.00、6 969.50,均P<0.01);CL组TMH、fNIBUT和avNIBUT分别为0.20(0.17,0.23)mm、5.64(3.95,7.92)s和8.56(6.56,12.12)s,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22(0.17,0.29)mm、7.33(4.54,13.21)s和11.49(7.46,17.83)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9 258.00、9 047.00、8 864.00,均P<0.01)。CL组患者的总睑板腺缺失率为(29.42±12.24)%,腺体弯曲个数为4(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37±10.83)%和3(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6,P<0.01;U=7 656.00,P<0.01)。CL组总睑板腺缺失率与配戴时间、OSDI评分、CFS评分均呈正相关(rS=0.404、0.275、0.319,均P<0.01)。结论长期配戴软性CL可导致较严重的眼部不适症状、干眼体征以及睑板腺形态的异常;长期配戴软性CL者出现眼部不适症状和干眼体征可能与其睑板腺异常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矫正高度远视的效果、配戴者的适应情况和戴镜相关反应。方法对24例(40眼)高度远视患者用RGP进行验配,并定期随访,观察戴镜矫正视力、舒适度、配适情况及角膜损伤情况。结果40只眼配戴RGP最佳矫正视力均大于等于框架镜,戴RGP最佳矫正视力为0.50±0.15,框架镜最佳矫正视力为0.40±0.13,差异有显著性(p<0.05)。配戴RGP的舒适度较好,但初戴者需数日的适应。戴镜后未见明显角膜结膜并发症。结论RGP矫正高度远视光学矫正效果好,并发症少,是安全有效的。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肺结核密切接触者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水平,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状况。方法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143名痰涂阳性肺结核家庭密切接触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75%的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积极应对方式得分处于低水平,4.90%的肺结核密切接触者消极应对方式得分处于高水平,98%以上的肺结核密切接触者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处于中高水平,肺结核密切接触者对支持利用度得分处于低水平。结论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密切相关,少部分肺结核密切接触者采用消积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利用度低,经济困难家庭是需要关注的群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反馈式母婴皮肤早接触(分娩后半小时内)对提高健康足月新生儿母乳喂养成功率和泌乳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自2017年3月至2017年8月间收治的足月顺产初产妇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进行母乳喂养的健康教育,母婴皮肤早接触指导。研究组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指导婴儿分娩后与产妇尽早进行皮肤接触(分娩后半小时内),并在早接触半小时后,再次进行早接触效果的反馈,示范指导正确的喂奶体位与婴儿含接姿势,进行有效吸吮,采取心理护理,进行相关的饮食及睡眠护理等措施,再次进行了评估,观察两组产妇的母乳喂养成功率和泌乳量。结果分娩后第3天,研究组产妇纯母乳喂养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产妇泌乳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娩后对产妇积极进行产后护理干预,反馈式母婴皮肤尽早接触(分娩后半小时内)有利于提高初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且能增加泌乳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接触性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初次重建术后失效的危险因素。方法2015年11月至2017年5月连续收治并随访2年以上的非接触性ACL损伤而行ACL初次重建的患者178例。随访2年内25例患者出现MRI证实的ACL移植物完全断裂或轴移试验阳性或KT-1000侧侧差值超过5 mm或MRI上静态胫骨前移超过5 mm判定为术后失效,纳入术后失效组;按照1∶2的比例匹配术后2年内未失效者50例,纳入术后未失效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患侧分布、半月板损伤侧分布、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麻醉下KT-1000侧侧差值、轴移试验、随访时间、术前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上胫骨平台后倾角及胫骨前移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CL损伤初次重建术后失效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失效组的胫骨平台后倾角为17.21°±2.20°,大于术后未失效组的14.36°±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95,P<0.001);术后失效组的术前胫骨前移为(8.29±3.42)mm,大于术后未失效组的(4.09±3.0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04,P<0.001)。两组性别、年龄、BMI、患侧分布、半月板损伤侧分布、受伤至手术时间、麻醉下KT-1000侧侧差值、轴移试验分度、随访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胫骨平台后倾角≥17°是ACL术后失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62,P=0.002),胫骨前移≥6 mm是ACL术后失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9.91,P=0.006);而性别、年龄、BMI、半月板是否损伤、轴移试验分度、KT-1000侧侧差值与术后失效无相关性(P>0.05)。结论术前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上胫骨平台后倾角≥17°和胫骨前移≥6 mm可增加ACL损伤初次重建术后失效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治疗神经麻痹性角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5年10月—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02例神经麻痹性角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至两组,一组采用常规药物方法进行治疗。一组使用绷带型角膜接触镜进行治疗。对开始治疗四周后和八周后的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单纯药物组患者在四周和八周时的治疗有效率为52.94%和68.62%。角膜接触镜组患者在四周和八周时的治疗有效率为64.7%和94.12%。与药物治疗组相比,同时期的角膜接触镜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更高(P<0.05)。药物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6%,显著高于角膜接触镜组的1.96%。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应用于神经麻痹性角膜炎的临床治疗当中,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治疗效果优于常规药物治疗法,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父亲早接触对剖宫产新生儿应激反应和早期喂养的影响 。 方法: 选取 98 例剖宫产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 49 例。常规组新生儿未在早期与父亲接触,实验组新生儿在早期与父亲接触,对比两组新生儿早期喂养情况与唾液皮质醇水平。 结果 : 实验组新生儿第一次成功开奶时间与持续吮奶时间明显优于常规组,实验组新生儿在出生后 0.5h 、 1h 以及 2h 唾液皮质醇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组, P < 0.05 ,两组数据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让剖宫产新生儿早期与父亲接触,有利于新生儿在短时间内趋于稳定状态,不仅能够提高早期喂养成功率,还能够降低新生儿出现应激反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