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结束时,联合小剂量曲安奈德及局麻药椎管内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1月一2015年6月行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核摘除、射频消融、纤维环成形术的60例患者,所有患者美国麻醉协会(ASA)评分为I一Ⅱ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对照组,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后生理盐水冲洗椎管,B组为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结束时注射小剂量曲安奈德及局麻药组,各30例,记录手术前、术后1天,2天,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3个月等时段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伤口感染、伤口不愈合及延迟愈合,食欲增强、月经紊乱、痤疮、失眠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术后三个月时的直腿抬高试验度数,神经根粘连等情况。结果B组患者在术后1-2周内的VAS评分明显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食欲增强、月经紊乱、痤疮、失眠等激素不良反应方面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伤口感染,伤口不愈合及延迟愈合,神经根粘连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联合椎管内注射小剂量曲安奈德及混合局麻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明显改善术后1-2周内的腰腿部疼痛等不适感,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吉非替尼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58例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单双号将入选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9例,对照组患者单用吉非替尼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治疗,21d为1个疗程,共进行4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各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及对照组患者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86.21%、55.17%,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各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显著降低,前后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各肿瘤标志物水平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3年后,研究组患者的生存率、中位生存期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吉非替尼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延长生存期,降低各肿瘤标志物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进行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减少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肌和血管内皮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134例既往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中60例PCI术前12h内顿服阿托伐他汀40~80mg者为他汀治疗组,未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74例为非他汀治疗组.记录所有患者临床特征和介入术中情况,并分别于PCI术前及术后6、24h抽取静脉血,测定外周血中循环内皮细胞、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血脂水平.结果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糖尿病和高血压病患病率、吸烟史、既往血运重建史、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血肌酐、多支血管病变支数、治疗药物、造影下病变特征、介入治疗情况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PCI术后阿托伐他汀和非他汀治疗组静脉血总胆固醇含量分别是(2.74±0.47)和(2.66±0.44)mmol/L,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分别是(1.81±0.37)和(1.72±0.13)mmol/L,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组PCI术后心肌损伤(CK-MB高于正常值上限)发生率和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数量明显低于非他汀预处理组[10.0%比23.0%,(3.4±2.7)个/ml比(5.3±2.9)个/ml,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减轻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心肌损伤,可能与保护血管内皮结构完整性有关.
简介:目的研究罗格列酮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与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物的关系.方法SD大鼠单次腹腔注射STZ(60mg·kg-1)诱发实验性1型糖尿病,检测血中血糖、血脂、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并观察离体主动脉环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ADMA孵育内皮细胞,检测细胞培养液中TNF-α.结果实验性1型糖尿病大鼠胸主动脉对乙酰胆碱(Ach)诱导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效应显著减弱,血中TNF-α与ADMA浓度显著升高,罗格列酮能显著改善糖尿病大鼠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降低血中TNF-α浓度,但不影响血脂、血糖与ADMA水平.在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ADMA能显著升高培养液中TNF-α水平,罗格列酮(10,30μmol·L-1)能显著抑制TNF-α水平的升高.结论罗格列酮能改善链脲佐菌素诱导的1型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其机制与抑制ADMA的致炎作用有关.
简介:目的研究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6月西安市北方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7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8、37例。对照组于月经的第3天口服米非司酮片12.5mg,每天1次,于每晚睡前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月经的第1天口服桂枝茯苓胶囊3粒,每天3次,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子宫肌瘤体积、月经量以及子宫体积,以及血清ER、PR、VEGF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4.59%(35/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05%(2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子宫肌瘤体积、月经量以及子宫体积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血清ER、PR、VEGF水平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低血压、体质量显著增加以及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结论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具有较为确切的治疗效果,不仅可以有效缩小子宫肌瘤体积以及子宫体积,还可以降低血清ER、PR、VEGF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格列美脲与二甲双胍联合疗法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对改善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干预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1月-2019年2月本院接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88例,利用随机数表法分成试验和对照两组(n=44)。当中,试验组联用格列美脲和二甲双胍,对照组单用二甲双胍。分析两组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情况,同时对比各组的血脂等指标。结果:试验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在连续治疗12w后,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比对照组低,P<0.05,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试验组治疗12w后的内皮素-1水平为(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观察顽固性寻常型银屑病治疗中采用火针联合自拟消银汤治疗效果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瘦素、脂联素的影响。方法:我院就诊于2021年10月10日~2022年12月30日顽固性寻常型银屑病患者88例为研究观察对象,将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对照组(卡泊三醇软膏治疗)、实验组(卡泊三醇软膏+火针+自拟消银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瘦素、脂联素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后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瘦素、脂联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瘦素低于对照组,实验组脂联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顽固性寻常型银屑病治疗中,可以选择火针联合自拟消银汤治疗方案,临床效果理想,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瘦素、脂联素情况,可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及对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6月-2021年12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共6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30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及对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6月-2021年12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共6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30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确切。
简介:目的:探究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对高级别脑胶质瘤临床疗效及酪氨酸激酶2(DDR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抽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4月我院64例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随机数表法分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放疗联合静脉注射尼莫司汀化疗治疗,研究组采用放疗联合替莫唑胺,连续服用4~6个周期,1、2年后进行随访。疗程结束时统计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1、2年生存率,分析治疗前后认知功能(MMSE)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及DDR2与VEGF吸光度值(OD值)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65.63%)、疾病控制率(87.50%)高于对照组(40.63%、6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MMSE及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且研究组MMSE及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DDR2及VEGFO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DDR2及VEGFOD值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患者出现Ⅲ及Ⅳ度不良反应,研究组呕吐、恶心、脱发、骨髓抑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年生存率(65.63%)高于对照组(4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酪氨酸激酶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治疗效果及生存率,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