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调查北京市城乡≥55岁人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病及患病特点.方法2009年,采用按类分层、分段、随机、整群、等距的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宣武区(城区)、大兴区(近郊)、怀柔区(远郊)≥55岁人群作为调查对象,共2466人,其中男1142人,女1324人.分析TIA的患病,并比较不同地区、年龄、性别患病的差异.结果①2466人中,TIA患者86例,患病为3.5%(标化后为3.7%).②远郊、近郊、城区TIA患病分别为5.6%、3.7%、2.7%(标化后为6.2%、3.9%、2.7%,P=0.004).人群TIA患病为乡村高于城区(4.7%比2.7%),P=0.009;远郊高于近郊,P=0.067.③女性TIA患病略高于男性(3.8%比3.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随着年龄增长,总体人群TIA患病逐渐降低,≥55岁最高(5.0%),≥85岁最低(2.2%);不同年龄段女性的TIA患病与总体人群患病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而男性与总体患病变化趋势不相符.结论北京市城乡≥55岁人群TIA患病为城区低于乡村,近郊低于远郊.TIA总体患病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男女患病差异不明显.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患病率 人群调查 横断面
  • 简介:目的对64例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balloonpump,IABP)的患者,通过质量控制(qualitycontrol,QC)及制定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IABP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减少护理不良事件.方法科内组织QC活动小组,确定成员及分工,对使用IABP的患者以1年为目标,制定降低IABP非计划性拔管的干预措施,达到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目的.结果在QC活动开展的12个月中,有64例患者植入IABP,均未出现非计划性拔管,非计划性拔管为0.在QC活动开展期间,发现潜在和存在的情况包括固定方法不达标5例,无约束10例,无效约束5例,早期拒绝约束1例,后期拒绝约束9例,皮肤压痕、压红2例,缝线松脱2例、断线1例,所有潜在的或存在的情况在QC活动中均及时被发现和纠正,达标为100%.结论QC活动有助于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和纠正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预防IABP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有效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 标签: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质量控制 非计划性拔管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降低复杂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体-肺动脉分流术后早期死亡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17例复杂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施行体-肺动脉分流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1例、女性106例,年龄3个月至27岁,体重3.5~54.0kg.探讨降低死亡的相关措施.结果中央分流术(Waterston)115例,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B-T分流)74例,墨尔本分流28例.术中恶性心律失常及严重低血压13例.术后早期死亡16例(7.4%).并发症包括:术后严重低心排量综合征29例、急性肺水肿14例,24h内分流管道堵塞12例.结论①术前积极改善心脏功能,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②合理的手术方法,选择合适大小的分流管;③及时纠治并发症;④早期抗凝;⑤加强术后监护及综合治疗.这些均为提高手术成功的因素.

  • 标签: 体-肺动脉分流术 心脏外科手术 死亡率 先天性心脏病
  • 简介:长期持续性高血压、长期治疗和心血管病死亡的长期趋势1950~1990,费明翰心脏研究[英]PamelaA.Sytkowski…//Circulation,-1996,93-697~703心血管病(CVD)的发病和死亡归因于高血压的慢性过程。很多...

  • 标签: 高血压 长期治疗 心血管病 全因死亡率 持续性 抗高血压药物
  • 简介:目的评价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及可能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老年心血管病患者454例,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111例,阿司匹林敏感组343例。口服阿司匹林(≥75mg)〉1个月,采用血栓弹力图法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结果与阿司匹林敏感组比较,阿司匹林抵抗组女性患者较多,P选择素、空腹血糖、TG、LDL-C明显增高,服用硝酸酯类药物的比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OR=1.211,95%CI:1,047~1.402,P=0.010)、P选择素(OR=1.010,95%CI:1.002~1.019,P=0.019),服用硝酸酯类药物(OR=0.524,95%CI:0.309~0.890,P=0.017)与阿司匹林抵抗相关。结论老年心血管病患音阿司匹林抵抗发生较高,空腹血糖、P选择素为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硝酸酯药物为其保护性因素。

  • 标签: 阿司匹林 心血管疾病 血栓弹力描记术 血小板聚集 P选择素 危险因素
  • 简介:美国Vjrginia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的研究者,对2004—2011年间收治的91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直径≤3mm)进行了分析,评估栓塞相关并发症、动脉瘤闭塞(动脉瘤闭塞范围〉95%)、再通和较好预后等的预测因素。91例患者中,有9例未接受栓塞治疗。

  • 标签: 微小动脉瘤 相关并发症 预测因素 闭塞率 血管内治疗 破裂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急性期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或普伐他汀对血小板聚集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102例ACS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普伐他汀组(P组)和阿托伐他汀组(A组),两组均予氯吡格雷300mg顿服后,75mg/d维持。P组予普伐他汀。入院后24h内和第14天分别测定TC、HDL-C、LDL-C、血小板聚集(PAR)、肝功能,并统计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1)两组TC、HDL-C、LDL-C水平在基础状态和第14d,差异无显著性(P〉0.05);(2)P组或A组PAR在治疗后和基线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P、A两组在治疗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3)心血管死亡、再发心肌梗塞复合终点发生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或普伐他汀与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安全有效,两组效果相似,无显著差异。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氯吡格雷 他汀类 血小板
  • 简介:目的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强化抗凝、抗血小板、调脂综合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冠脉再通.方法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强化抗凝、抗血小板、调脂综合治疗方法,对我科收治的68名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和用药过程的全程监测,通过冠脉造影证实治疗效果.结果68名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综合治疗,冠脉造影证实血管完全再通12例,部分再通49例,完全未通7例.结论通过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强化抗凝、抗血小板、调脂综合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疗效满意,快速开通血管,能较好的为无条件实施急诊PCI治疗的患者实施初步治疗,并能为患者安全转运到上级医院实施PCI治疗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 标签: 尿激酶 综合治疗 再通率 临床报道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ClinicalTrials.gov、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以及万方数据库,筛选并纳入采用导管消融与室控制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疗效比较的试验,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入选5项研究,累计有423例患者,其中214例接受导管消融治疗。Meta分析结果显示,导管消融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显著升高,MD为5.21%(95%CI:1.69~8.73,P=0.004),但研究间存在显著异质性(I^2=80%,P=0.0006)。经调整纳入测量指标,行敏感性分析排除异质性来源之后,重新纳入软件进行Meta分析,文献间未发现异质性(I^2=0%,P=0.49),此时LVEF的MD变为7.31%(95%CI:5.18~9.45,P<0.00001)。同时,对导管消融治疗前后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6min步行距离、峰值耗氧量、脑钠肽、NHYA心功能分级的变化进行分析,与室控制治疗相比,亦有明显改善。结论导管消融与室控制治疗持续性房颤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相比,前者改善持续性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LVEF、心功能、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趋势更明显,但更确切的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导管消融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左心室射血分数 生活质量 系统评价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尿白蛋白分期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为糖尿病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将152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分为正常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3组,分别测定体质指数、血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尿酸、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等,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估算的肾小球滤过(eGFR)。结果与正常白蛋白尿组比较,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合并、HOMA-IR均明显升高,而eGFR明显下降(P〈0.05);大量白蛋白尿组患者的高血压合并、血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总胆固醇、HOMA-IR亦均明显升高,而eGFR明显下降(P〈0.05)。与微量白蛋白尿组比较,大量白蛋白尿组患者舒张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总胆固醇均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OMA-IR是影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增多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 标签: 老年 2型糖尿病 尿白蛋白排泄率 胰岛素抵抗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住院及远期病死的影响.方法将248例连续行直接PCI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糖尿病组(82例)和非糖尿病组(166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住院及远期[平均(42.33±17.13)个月]病死.结果糖尿病合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为33%.糖尿病组患者入院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肌酐水平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1,P<0.01,P<0.05).糖尿病组心功能不全(killipⅡ~Ⅳ级)的患者多于非糖尿病组(P<0.05).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的患者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糖尿病组单支病变的患者明显少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患者住院病死与非糖尿病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远期病死糖尿病组患者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HR=3.65,95%CI1.11~11.96)和心功能不全(HR=3.85,95%CIl.41~10.46)是远期病死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糖尿病合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住院病死与非糖尿病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糖尿病和心功能不全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远期病死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糖尿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病死率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预后的危险因素,以及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基因多态性与其血小板聚集和临床预后的关联性。方法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362例,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测血小板聚集(PAR),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预测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的最佳PAR值。将所有受试者分成HPPR组(PAR≥44.5%)和对照组(PAR〈44.5%),使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测CYP2C19基因681(G/A)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析患者CYP2C19(681G/A)基因型、等位基因及患者MACE。结果HPPR组患者CYP2C19(681AA)基因型(GC:x2=35.46,GA:x2=11.78,AA:x2=14.41;P〈0.05)高于对照组,其携带681A等位基因频率亦高于对照组(G:x2=29.32,A:x2=25.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携带CYP2C19(681A)基因、HPPR均是ACS患者PCI治疗后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ACS患者CYP2C19基因68(G/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PCI治疗后HPPR存在相关性。ACS患者CYP2C19基因突变导致患者对抗血小板治疗的低反应性,并增加患者PCI治疗后血栓事件和MACE发生的风险。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术 基因多态性 血小板聚集率
  • 简介:目的探讨乳内动脉(LIMA)-大隐静脉(SV)Y型复合桥血管的术中即时血流量以及术后中期通畅.方法选择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24例在上海新华医院心胸外科接受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在术中应用Y型复合桥血管(LIMA-SV).术中使用TrFM进行桥血管血流测定.出院后1年复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评估桥血管通畅.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OPCAB,平均吻合移植血管(2.5±0.5)支,术中无中转体外循环.住院期间无死亡患者.SV单根组和SV序贯组之间Y型复合桥血管主干(近端LIMA)的平均血流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远端LIMA(LIMA-LAD)平均血流也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SV序贯组的SV主干的平均血流高于SV单根组[(24.6±9.8)ml/min比(19.2±5.7)ml/min],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之间不同靶血管的搏动指数(PI值)未见统计学差异.术后1年冠状动脉CTA显示,所有桥血管的总通畅为96.7%(59/61),其中LIMA桥的通畅为100%(24/24),SV桥的通畅为94.6%(35/37).结论LIMA-SVY型复合桥血管能够为SV和远端LIMA提供足够的血流,中期通畅良好,对不能获取右乳内动脉或桡动脉且合并升主动脉钙化的患者是一种良好的替代方案.

  • 标签: 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即时血流量测定 Y型复合桥血管 通畅率 大隐静脉序贯桥
  • 简介: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对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elevationacutecoronarysyndrome,NSTE-ACS)患者血小板聚集及近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老年NSTE-AC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试验组(常规治疗+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肌损伤标志物和炎性标志物包括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肌钙蛋白T(troponinT,cTnT)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kinaseMB,CKMB)的浓度;检测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随访30d,记录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adversecardiovascularevent,MACE)发生;观察治疗后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血清CRP、TnT及CKMB浓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试验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0.28±0.07vs.0.39±0.08,P〈0.05);试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4%vs.84.3%,P〈0.05);随访30d,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MACE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试验组出血事件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NSTE-ACS患者,替罗非班能有效地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及血小板聚集,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近期临床预后,而不增加出血风险,值得临床运用。

  • 标签: 替罗非班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老年 血小板聚集率 预后
  • 简介:美国学者Wesley等报道颈动脉切除内膜与支架置入试验(CREST)证实,随机行颈动脉支架置入(CAS)的患者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患者相比,围手术期具有更高的卒中发生和病死。他们将2502例患者基线数据和颈动脉特点作为评价CAS/CEA治疗差异的影响因素纳入到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 标签: 围手术期 多发性病变 颈动脉切除 颈动脉病变 颈动脉造影 动脉内膜切除
  • 简介:血浆肌钙蛋白和利钠肽的增加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但这些生物标记物与卒中发生的相关性的研究有限。研究者们预测,高水平的肌钙蛋白(TnT)和N-末端B型钠酸肽(NT-proBNP)与卒中的发生呈正相关,并进行了前瞻lI生流行病学调查加以验证。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在社区人群中研究(theatherosclerosisriskincommunities,ARIC)对无卒中的10902人的血浆TnT和NT-proBNP进行测定,并平均随访11.3年。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肌钙蛋白T 疾病风险 社区人群 N-末端 利钠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