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近二十年来,公益基金会在我国的社会福利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关的研究还不多。特别是对于基金会运作公益项目这一重要活动,现有的研究很少提及。本文对C基金会运作的"救助失学女童计划"进行了个案研究,根据收集的大量访谈和文献资料,详细分析了"救助失学女童计划"的运作过程。文章结合实践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指出了C基金会对公益项目进行了有底限的模糊运作,用"理性"、"底限"、"自我公益"与"合意"等概念分析了各个行动者在项目运作场域中的行动逻辑和互动。文章在最后尝试说明"有底限的模糊运作"作为基金会运作公益项目的一种模式,对于认识我国基金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因此本文试着概括了这种模式的表现形式、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
简介:意大利建筑界殿堂级建筑师卡洛·斯卡帕,是斯坦普利亚基金会建筑修复的设计者。斯坦普利亚基金会建筑修复设计体现了他的建筑思想。卡洛·斯卡帕从场所出发,重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文脉出发,重视建筑的历史性。其作品与周围的文脉、与威尼斯地区的历史要素密切相关。此外,他的水元素的神奇设计手法和空间动线设计以及不规则的建筑思想也在斯埠普利亚基金会建筑修复设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简介:微观公平感指的是人们评价自己的收入所得是否公平合理。既有研究提出了“参照群体理论”,认为人们会参照他人来形成对自己收入是否公平的判断,却未能澄清人们如何选择参照群体,以及相应的微观公平感形成机制。本文基于新涂尔干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提出“职业群体参照理论”,强调“职业”构成了群内与群际比较的参照边界。具体而言,人们通过双重比较过程形成自己的微观公平感判断,一方面将自己与同职业的其他从业者进行比较,形成“个体利益受损与否”的判断;另一方面则会将本职业群体与其他职业群体进行比较,形成“群体利益受损与否”的判断,进而整合为个体的微观公平感认知。而且,当人们判断个体利益与本职业群体利益均受损时,会产生加乘效应,加剧恶化人们的微观公平感。
简介: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在很长时期内一直是悬而未解的重大课题。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才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过程中,提出了包括社会主要矛盾在内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思想。然而,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而没有在实践中坚持下来,使社会主义遭遇了重大的挫折。改革开放后,在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规定和表述,使党的工作重心回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社会主义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2017年,党的十九大又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作出新的判断,与时俱进地推动了社会主要矛盾思想的发展。在新时代的历史语境下,深度考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思想的变迁历程,对科学地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避免重蹈急功近利的覆辙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