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6 个结果
  • 简介:微观公平指的是人们评价自己的收入所得是否公平合理。既有研究提出了“参照群体理论”,认为人们会参照他人来形成对自己收入是否公平的判断,却未能澄清人们如何选择参照群体,以及相应的微观公平形成机制。本文基于新涂尔干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提出“职业群体参照理论”,强调“职业”构成了群内与群际比较的参照边界。具体而言,人们通过双重比较过程形成自己的微观公平判断,一方面将自己与同职业的其他从业者进行比较,形成“个体利益受损与否”的判断;另一方面则会将本职业群体与其他职业群体进行比较,形成“群体利益受损与否”的判断,进而整合为个体的微观公平认知。而且,当人们判断个体利益与本职业群体利益均受损时,会产生加乘效应,加剧恶化人们的微观公平

  • 标签: 微观公平感 个体利益受损 群体利益受损
  • 简介:采用Diener等人(1985)编制的《主观幸福量表》对黄山市528名城镇居民的主观幸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黄山市城镇居民的主观幸福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黄山市城镇居民的主观幸福在家庭年收入、年龄、婚姻状况及职业变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 标签: 黄山市城镇居民 主观幸福感 调查研究
  • 简介:作为大学责权关系结构顶层并拥有最高行政权力的治校者和管理者,大学校长的教师身份仍然是其职业角色中最本质的方面。大学校长的教师职业荣誉并非一蹴而就,它是校长本人多年教学和管理实践的历练和升华,在大学治理中具有重要价值。回顾潘懋元先生八十年的教师职业生涯,曾多年担任厦门大学副校长的他始终坚定地明确自己的教师身份,并引以为荣,躬行实践。这种强烈的教师职业责任已经内化为“言传身教”“业务超群”“师德至上”等可贵品质,对涵育当代大学校长的教师职业荣誉带来诸多启示。

  • 标签: 教师职业荣誉感 大学校长 潘懋元
  • 简介: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战略部署,将高校的人才培养聚焦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战略主题上来,高校应结合学校办学实际,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于一体,构建基于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 标签: 实践能力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责任感 创新精神 三位一体 高校
  • 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命运》一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特点的概括有新意、创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特点概括为唯物论、实践论、矛盾论、生产力论、人民群众论等“五论”。此外,该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内在关系的分析、论述也有新意、创意,提出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胜利,反思社会主义建设成功与失误的经验与教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改革开放,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内在关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命运 新意 创意
  • 简介:大学生生理上趋于成熟与心理上发展滞后形成鲜明对比,负性情绪如得不到及时疏导,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体技术的问世为负面情绪宣泄带来新选择。本文旨在探讨体技术与情绪管理之间的关系。

  • 标签: 体感技术 情绪管理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