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游记文学在18世纪到19世纪早期的英国文化中曾享有唯我独尊的特权地位,其流行程度超过了其他任何形式的文体,并且当时的民族文学和民族身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基于表达事实和虚构的位置感的需要,多数浪漫主义游记文学都包含获得历史可靠性的强烈愿望。在坚持游记文学真实性的同时,浪漫主义作家从不掩饰对其他游记作品和史料的借鉴、吸收和引用。本文以浪漫主义核心游记文学史观为切入点,以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三章被控剽窃的事实为依据,着重讨论浪漫主义关于“文学式借用”“有罪式剽窃”观念的形成,以及拜伦剽窃案的文学影响和对后世创作的意义。

  • 标签: 浪漫主义游记文学 拜伦 剽窃 影响
  • 简介:“文学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2008年11月8-10日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本次会议将由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美国《文学环境跨学科研究》两家杂志共同主办。现将会议的相关议题提供如下:1、生态批评理论建构;2、文学环保意识;3、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经典文学;4、中国文学生态环境;

  • 标签: 《外国文学研究》 国际学术研讨会 生态环境 华中师范大学 跨学科研究 批评理论
  • 简介:在艾丽丝·门罗早期的作品中,女主人公的经历往往就是她自身体验的投射:一个出身贫寒的乡下少女,以偏远的安大略西南部小镇为起点,怀揣梦想和抱负,一心勇往直前,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并不清楚目标是什么,所谓的坚强在迷惘中幻化为焦虑和失落.创作于1977年的中篇小说《乞女》(刊登于《译林》2011年第4期)正属于这一类的早期作品.女主人公罗斯出身贫寒,通过发奋学习,获得奖学金,进人大学.在兼职图书管理员时,她遭遇到了一场不算严重的性骚扰,并阴差阳错地认识了富家子帕特里克·布拉奇福德.

  • 标签: 丝门罗 女性身份 焦虑迷惘
  • 简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经典短篇《强奸幻想》第二次女性主义思潮有着紧密而微妙的渊源。一方面,作品根植于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义思潮对男权社会强奸文化的批判,将主流媒体热炒的女性强奸幻想改写为女性借助语言交流、抵制性侵的反强奸幻想,同时也反讽地展现了语言之于女性现实困境的有限性。另一方面,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英美图书市场的小波折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二次女性主义内部的观点论战存在一定关联。

  • 标签: 《强奸幻想》 阿特伍德 反强奸幻想 第二次女性主义思潮
  • 简介:19世纪最初几十年,美国社会危机四伏。为了确立一种民族共识,许多文化、政治代言人将目光投向美国早期历史,尤其是殖民地清教历史。霍桑以其对清教的特殊情感,在《恩迪科红十字》《欢乐山的五月柱》中描绘了一幅完全不同于政治家史学家的清教历史画卷。

  • 标签: 霍桑 《恩迪科与红十字》 《欢乐山的五月柱》 清教 冲突
  • 简介:主体的时间性是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式主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批评界鲜少关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拉康早期论述时间问题的代表作《逻辑时间预期确定性的判定:一种新的诡辩》,一方面说明主体的时间性的内涵和特点以及逻辑时间对群体中的主体生成所发生的建构作用,另一方面结合史实阐明主体的系统性误认群体逻辑之间的必然关联,进而彰显拉康对社会现实的忧思批判。

  • 标签: 逻辑时间 “我”之生成 群体逻辑 系统性误认
  • 简介:《正义论》阐述了关于正义的契约的设想、"作为公平的正义"概念及其两大基本原则的合理性。通过"正义"分析其社会契约设计的考虑,并将"无知之幕"的设计同罗尔斯所设定的正义环境、基于社会契约的正义原则探讨模式"无知之幕"设计进行比对,有助于深入领会"无知之幕"为什么被如是设计、在何种意义上实现目标。同时,罗尔斯《正义论》中的一些预设也有必要予以质疑。

  • 标签: 《正义论》 原初状态 无知之幕
  • 简介:南朝刘宋时期的画家宗炳,同时也是一位画论家和佛学思想家。他的《画山水序》是中国早期画论的经典之作,也是第一篇山水画论,在中国画论史和中国美学史上,有着备受瞩目的重要地位,并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画山水序》提出的一些重要命题如“澄怀味象”“山水有灵”“应目会心”“应会感神”“畅神”等进行了理论层面的阐释,且联系宗炳的人生态度、思想取向等,对于一些以往未尝得到有效理解的内容,进行了融会贯通的阐释。

  • 标签: 宗炳 《画山水序》 澄怀味象 山水有灵
  • 简介:一九五四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被授予给五十五岁的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他获奖的因由是:“由于他对小说艺术之精擅——这点于其近著《老人海》中表露无遗——同时亦由于他对当代文体之影响。”显然,真正使海明威获此殊荣、扬名世界的当属他的晚年作品《老人海》毋庸置疑。

  • 标签: 海明威 《老人与海》 当代 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艺术 五四
  • 简介:服饰描写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有着非凡的作用。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人物的服饰显示,作为母亲的蜜秋儿太太摹仿男权秩序建立了"母系铁闺阁",而在这一系统内,她的两个女儿同时沦为"被杀者"和"杀人者"。

  • 标签: 服饰 母系铁闺阁 摹仿
  • 简介:<正>当今西方思想界,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理论显得尤其耀眼。实际上,无论从政治理论还是从批评方法上看,这都是一种反文本主义的文化现象。这一理论之所以能在批评界暂行立足并再掀波澜是因为它在消解中心、倡导多元文化研究等方面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即后殖民主义强调的是一种话语批判和文化政治批评。其理论家几乎都无一例外从政治、历史和文学等层面全方位地探

  • 标签: 后殖民主义理论 东方主义 萨伊德 被殖民者 后殖民理论 西方文化
  • 简介:<正>经过历时一年的精心筹划,第一届“妇女文学”国际研讨会于1995年6月20—23日在北京大学如期召开。本次会议旨在促进对妇女文学的研究,并为将于九月份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献礼。研讨会由北大英语系中外妇女文学研究学会、社科院外文所《世界文学》杂志社和天津市文联《文学自由谈》杂志共同承办。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西班牙、日本、韩国及香港地区的二十多位海外学者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女作家代表出席了此次盛会。开幕式于6月20日上午在北京大学电教报告厅隆重举行。大会倡议组织者、北

  • 标签: 研讨会综述 妇女文学 中国女作家 女性形象 托妮·莫里森 中国当代文学
  • 简介:徐渭、李贽、汤显祖和袁宏道,一直是晚明文学的四面旗帜。但这四位名士之间,却没有太多的交集,除了袁宏道李贽、汤显祖有过几次面晤外,其余诸人之间并没有当面交往的确凿记载。特别是徐渭、汤显祖这两位身兼诗歌、戏曲创作的两栖作家,既是晚明文学思想研究的焦点,又是明代戏曲史中的宠儿。可惜二人终生未能谋面,那么,我们对这两位文学巨擘可能并肩作战或衣钵授受的历史细节,只能依靠一些书信上的交往来还原了。这个时候,他们文集中的赠答诗歌、尺牍及仿效之作,就成了勾勒二人文学互动的关键线索。而汤显祖的

  • 标签: 芳树 戏曲创作 赠答诗 戏曲史 鲍泉 《春江花月夜》
  • 简介:作为美国新一代后现代派小说的领军人物,理查德·鲍威尔斯不仅继承了其前辈的创作传统,而且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将大量的信息纳入其小说叙事话语,架起了科学和艺术的沟通之桥.文章认为杂糅混合叙事策略的运用,使鲍威尔斯的艺术呈现出立体型和多维性.通过科学话语和文学话语、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叙事文体和说明文体的杂糅和混合,鲍威尔斯在其创作中实现了科学和文学的大融合,有效地化解了后现代叙事危机,也在信息时代捍卫了小说这一艺术形式.

  • 标签: 理查德·鲍威尔斯 叙事策略 杂糅 混合
  • 简介:乔治.奥威尔的小说《上来透口气》是作者前、后期创作的过渡。小说围绕着日常例外、胖子瘦子、现在过去、名字自我这四对关系来组织情节,巧妙展现了个体公共世界间的冲突,表达了主人公保灵寻找独立的主体性,以及这一追寻破灭的悲怆心情。这部小说既脱离了奥威尔早期创作只注重刻画孤独个体的沉闷,又没有后期作品偏重呈现公共世界的残酷,忽视个体丰富性的政论风格,因而是奥威尔小说艺术的成熟之作。

  • 标签: 乔治·奥威尔 《上来透口气》 个体 公共
  • 简介:上海,无论是它繁华的历史遗迹,还是它时尚奢侈的现代城市精神,其本身就是一个言说不尽的传奇。中国大上海的繁华传奇,是无数上海女性作家生活的背景和书写题材。本文仅以张爱玲、苏青为例来阐述上海城市对上海女性作家的塑造,以及她们对上海城市形象的塑造这两点为端点,以上海女性上海城市形象之间的双向塑造为支点,来讨论和言说女性思想城市环境的心灵对话。

  • 标签: 上海 张爱玲 苏青 城市形象
  • 简介:《鹿鸣》是周宣王继位之初写自己宴会宗族大臣的诗,其主旨在于亲和宗族。《诗序》说:“《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郑玄《笺》、孔颖达《正义》也依《诗序》为说,皆以为君王之作,对诗的主题的把握也大体正确。《仪礼·乡饮酒》郑玄注也说:“《鹿鸣》,君臣下及四方之宾燕,讲道修政之乐歌也。”按之诗本文,以上诸说相合。

  • 标签: 大臣 亲和 《诗序》 鹿 小雅 周宣王
  • 简介:经典叙事学单一的结构主义范式形成鲜明的对照,后经典叙事学并不是一元的理论流派,而是繁杂的“批评画框”,是女性主义叙事学、认知叙事学、修辞性叙事学、跨媒介叙事学、历史文化叙事学等诸多新叙事理论的“杂合”。在当前中外大量关于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对复数的后经典叙事学各个分支之间关系的探讨无疑是一个盲点。本文以后经典叙事学的两个重要分支——认知叙事学和修辞性叙事学为例,在考辨“读者”、“语境”以及“不可靠叙述”等争议性概念的基础上,着力探讨了不同派别的后经典叙事学之间的排他性和互补性。

  • 标签: 后经典叙事学 复数性 排他性 互补性
  • 简介:旅行书写是美国现代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毕肖普的巴西诗歌是她对旅行之所的自然地理空间文本实施经验阅读和诗性阐释的结果,其中潜隐着她对殖民文化之动态性形成的审视和对侵入文化之弥散性衰朽的反思。本文将在文化人类学的视域内,以后结构主义批评途径进入毕肖普旅行诗歌的内部,通过对作品的纹理肌质和文化语境的双重观照,探明其空间诗学的构成方式及意识形态的生产过程。

  • 标签: 伊丽莎白·毕肖普 旅行书写 空间诗学 政治性
  • 简介:现代汉语诗歌已经口语化,进入了日常的交流,因此,作为中国当代诗人们,他们拥有的现实经验、观察视角、日常呼吸以及挣扎感,应保持生活平齐的目光。与此同时,也要让语词获得时间的光晕,从而使诗歌获得诗意。柳宗宣的诗歌在现实经验的边缘游弋,并不脱离,但也并不与现实经验妥协,因为那是来自亡灵的目光。这个更为内在的亡灵的目光打开了语词的温度深度。

  • 标签: 柳宗宣 日常生活 现实经验 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