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无偿献血人员进行血液传染病的标志物检测方法进行探讨,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前来我站献血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价值判断。结果本组共30196例献血者,经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呈阳性反应的有119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anti-HCV)呈阳性反应的有210例,人类免疫性缺陷病毒抗体(anti-HIV)呈阳性反应的有5例,梅毒螺旋体抗体(anti-TP)呈阳性反应的有89例,共有427例成阳性反应,阳性率为1.41%。结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能够对献血者血液中的传染病标志物进行检验,减少因献血带来的血液污染,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对于预防传染病和减少医疗纠纷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血尿酸水平的变化及其与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9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8例PD患者(PD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纳入研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并将PD患者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和认知功能正常组2个亚组。应用Hoehn-Yahr分级进行PD病情严重程度分期。所有受试者均行血尿酸检测。结果PD组血尿酸水平(276.22±39.72)u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377.50±45.23)umol/L,P<0.05,但不同病情程度的PD患者间血尿酸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认知功能障碍PD组血尿酸水平(252.61±37.63)umol/L显著低于认知功能正常PD组(297.53±40.17)umol/L,P<0.05。结论血尿酸水平降低与PD及PD患者认知功能降低关系密切,但与PD严重程度无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沉渣分析仪和镜检法在尿液检测中的相关性及分析尿液有形成分检测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和显微镜对我院门诊或住院病人3794例随机非离心尿标本同时检测和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尿沉渣分析仪红细胞阳性1085例,阳性率为28.6%;白细胞阳性1462例,阳性率为38.5%;管型阳性719例,阳性率为19.0%;镜检法红细胞阳性872例,阳性率为23.0%;白细胞阳性1333例,阳性率为35.1%;管型阳性695例,阳性率为18.3%,两种方法检测中红细胞阳性检测结果符合率为80.3%,差异有显著性(P<0.01)白细胞阳性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1.2%(P<0.05),管型阳性检测结果符合率为82.8%(P<0.01)。结论UF-100检测尿中有形成分虽敏感性高,适合大批标本的筛查,但特异性低于镜检法,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进行分子病因学检测,评估其在遗传性耳聋快速基因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采集96例耳聋患者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中国人中常见的4个耳聋相关基因的9个突变,即GJB2(35delG,176dell6bp,235delC及299delAT)、GJB3(C538T)、SLC26A4(IVS7—2A>G、2168A>G)和线粒体DNA12SrRNA(A1555G、C1494T)。结果96例耳聋患者共检出16例携带致聋突变(16.67%)。其中GJB2基因突变9例(9.38%)、SLC26A4基因突变7例(7.29%)、未检出GJB3基因突变和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突变。结论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技术对中国人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热点突变的检出率高,具有快速、准确、高通量、低成本等特点,能够满足临床耳聋基因检测的要求,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分析韶关地区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及其与型别、HBV血清标志物和HBVDNA定量值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和反向点杂交技术相结合的基因及基因突变检测技术检测3种HBV基因型,ELISA法检测血清HBV标志物(两对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血清HBVDNA定量值,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韶关地区206例乙肝患者HBV基因型分布C型为主69.42%(143/206)、B型11.17%(23/206)、D型7.28%(15/206)、B+C混合型5.83%(12/206)、C+D混合型5.34%(11/206)、B+D混合型0.97%(2/206)。基因型男、女性别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C与其它各基因型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基因型阳性组血清平均HBVDNA定量值大于1×106(copy/ml),各基因型阳性组与基因型阴性组血清平均HBVDNA定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韶关地区乙肝患者HBV基因型分布以C型为主。基因型阳性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C、B、D、混合型(B+C型、C+D型、B+D型)。HBV基因型检出率与性别关系不明显,与HBV血清标志物和HBVDNA定量值有一定关系。
简介:背景:幽门螺杆菌(Hp)耐药情况日趋严重,选择快速、敏感、价廉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Hp耐药进行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评价检测粪便Hp基因突变对诊断克拉霉素耐药的有效性,并探讨cagA基因与耐药的相关性。方法:纳入74例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患者,采集其新鲜粪便标本,提取粪便DNA,采用巢式PCR法扩增Hp23SrRNA,采用PCR—RFLP法检测限制性内切酶BbsI、BceAI、BsaI对23SrRNA扩增产物的酶切情况,采用PCR法扩增cagA基因。结果:74例患者的粪便标本中,60例扩增出Hp23SrRNA367bp片段,其中17例可被BsaI酶切,60例均未被BbsI、BceAI酶切。cagA阳性、阴性表达者的23SrRNA突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粪便基因型检测Hp对克拉霉素耐药是快速、简便的方法。江苏地区Hp对克拉霉素的耐药机制主要为23SrRNAA2143G突变。cagA基因与Hp对克拉霉素耐药不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营养米粉类食品中阪畸肠杆菌的检出率。方法对同一份营养米粉类样品,用两种方法进行前增菌,一种方法是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GB4789.40—2010,另一种方法是在取检样相同的情况下,比GB4789.40—2010所规定的BPW稀释液多4倍进行前增菌,目的是确保增菌液的液体状态,相同时间相同温度前增菌后,再用同样的方法进行mLST—Vm增菌,再接种阪畸肠杆菌显色培养基,转种TSA平板进行色素试验,再进一步生化鉴定。综合菌落形态和生化特征,判断是否阪畸肠杆菌。结果用两种前增菌方法对97份婴幼儿配方食品类的营养米粉进行前增菌培养,按国家标准GB4789.40—2010所规定的前增菌方法的阪畸肠杆菌的检出率是8.25%(8/97)。另一种前增菌方法的检出率是14.43%(14/97),两种增菌方法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国家标准GB4789—2010所规定的前增菌方法未检出阪畸肠杆菌的,通过增加前增菌液BPW后,能检出阪畸肠菌杆。结论在取样品量不变的前提下,对吸水性较强的检样,增加前增菌液BPW后,能提高阪畸肠杆菌的检出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孕妇及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检测结果以及相关的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自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所有在我院接受相关的孕妇及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G6PD检测的患者350例的检测资料以及临床记录数据进行分析,采用比值法对250例孕妇检测相应的产前血样以及孕妇分娩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100例的血样分析,得出的结论。结果接受血样检测分析的250例孕妇及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100例G6PD检测的患者,检测出患有孕妇G6PD缺乏症的有25例(10%),检测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G6PD缺乏症的有2例(2%)。G6PD缺乏症患者分娩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G6PD缺乏症的有1例(1%)。结论不同地区相应的孕妇及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G6PD缺乏症的发病率不同,在我国主要以海南、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发病率较高。G6PD缺乏症能够导致新生儿发生溶血病,及时的对孕妇产前以及产后新生儿进行相关的血样检测,能够大大的减少新生儿产生溶血病等并发症,并提高孕妇及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G6PD缺乏症的治愈率。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并分析检测相关传染病对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性。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我市第二人民医院普通科室住院患者共1497例,入院后立即采集空腹血检测抗-HCV、HBsAg、抗-HIV及梅毒传染病原标志物。结果本组患者的抗-HCV、HBsAg、抗-HIV及梅毒传染源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0.2%、11.15%、0.07%、0.4%。结论住院患者容易感染抗-HCV、HBsAg、抗-HIV及梅毒,因此,应加强对患者的上述4项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和自我保护,尤其应加强手术、治疗以及有创治疗的检查非常必要,不仅可作为协助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对控制防控职业感染以及患者之间的感染均具有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血清尿酸以及脂蛋白(本研究指的是脂蛋白a)的检测结果对冠心病诊治的作用与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12月至2013年2月入住我院的56例冠心病患者(研究组)和56例健康体检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组患者的血清尿酸、C反应蛋白以及脂蛋白进行规范检测,采用对照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的血清尿酸、C反应蛋白以及脂蛋白的检测结果和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直接联系,研究组和对照组检验结果对比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与血清尿酸、C反应蛋白以及脂蛋白变化有关,检测这三项对于提高冠心病诊断率有极大的推动意义。
简介:摘要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中,质量控制是确保实验工作正常进行而在每一次实验过程中必须采取的各种措施,也是实施实验室质量保证的一部分,它表明每一步操作的最终结果可以了解本次实验是否有效,所有试验条件是否正常,以及所有试验结果是否可靠,那么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过程中,要保证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质量,使其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准确性和各实验室之间的结果有可比性,必须做好如下三个方面的质量控制(1)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必须定期进行检定,同时做好日常保养工作,保持实验室的环境、设施和设备完好;(2)试剂的准备和正确使用质控品,以确保室间质量控制的开展;(3)在加样、孵育、冼板、显色和测定等环节要严格按标准化操作,做好室内的质量控制。
简介:目的:分析常州市近3年来无偿献血者传染性疾病指标的筛查情况,为制定预防传染病输血传播、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2011年常州市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项目ALT、HB-sAg、抗-HCV、抗-HIV、TP进行分析。结果:3年共采集无偿献血标本131693份,总不合格率为5.28%;各项目不合格率分别为ALT3.74%,HBsAg0.44%,抗-HCV0.46%,抗-HIV0.09%,TP0.55%。各项指标不合格血液所占总报废血比例中ALT所占比例最高,达70.92%。结论:加强献血者传染性疾病指标检测,是在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情况下提高血液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监测并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临床分离的2341株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及耐药变化,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分离的2341株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用筛选和确证试验确认产ESBLs菌株,用WHONETS.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807株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有982株,占54.3%;534株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有206株,占38.6%.产ESBLs菌株的耐药性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产ESBLs菌株呈多重耐药。结论三年来产ESBLs菌的检出率与耐药率呈总体上升趋势,在抗感染治疗过程中,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特别是加强对产ESBLs菌株及其耐药性监测,以减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