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日前,欧盟决定对华光实施“双反”(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在有远见的人士看来,这是一个基于错误假设前提和曲解而作出的不理智决策。此案的发起和推进,缘于欧洲一些太阳能企业因私利向欧盟相关部门进行游说。而在危机中,这些部门本就具有将自身危机归咎于外国“不正当贸易行为”的倾向。结果,中国的相关产业便沦为了牺牲品。

  • 标签: “以我为主” 太阳能企业 假设前提 贸易行为 相关产业 反补贴
  • 简介:2015年6月8日凌晨,贵州省贵定县境内普降大雨,河水水位上涨引发洪灾,六名露营游客被困在沿山镇马坝景区。4时许,贵定县公安局盘江派出所民警李进接到报警后赶到马坝,看到昔日风景如画的景区汪洋一片,道路已被淹没,先期赶到的两名消防官兵驾驶一艘小艇前去救援,被大浪打翻卷入洪流,十多分钟后,两名消防官兵才在下方400米处自救上岸。面对滔滔洪浪,李进'明知山

  • 标签: 中勇 勇进 李光进洪流
  • 简介:警局名称:青海省西宁市公安局甘河工业园区分局地理位置:位于西宁市西南、湟中县鲁沙尔镇西端,湟水河支流甘河谷内,区域河谷地形呈带状,大致呈南北走向,南高北低,甘河由南向北纵贯全境,并与东西两山构成区域地形骨架,呈现出典型的河谷地貌;距西宁市35公里、湟中县城六公里

  • 标签: 公安分局 工业园区公安 甘河工业园区
  • 简介:“心理-社会均衡”是美籍华裔学者许娘提出的理解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关系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最主要的特点是将人理解为一种“社会文化场”而不是孤立的个体,从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文化规范以及心理与社会动态均衡的角度把握人。采用这个理论对中国、印度、美国等几个大规模文明社会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该理论在几个方面与许氏的中国文化背景相联系:与儒家的“修、齐、治、平”模式有相似之处;与中国文化从人的“相互性”出发把握人的特点相一致;重视亲属集团以及中国文化中的中和、平衡思想。许氏在参考中国经验基础上提出的这个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人际状态”概念,不仅对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为我们从文化心理角度重新审视目前主要基于西方经验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以及相应的主流国际政治理论,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

  • 标签: 许娘光 心理-社会均衡 基本人际状态 中国文化背景
  • 简介:大多数人以为,青少年反社会行为是青少年由于遗传及教育失调等而未能积极适应环境的产物。潘旦综合生物及文化因素,认为人的行为同时决定于自然天性与后天环境的作用。故而,青少年反社会行为可归结为先天遗传素质不良与后天教养环境失调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青少年反社会行为需从生育优生化、人性教育、社会机会均等化以及建构折中家庭等方面着手。

  • 标签: 青少年 反社会 人文生物学
  • 简介:习近平于十九大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振兴乡村的最重要前提是培育"两爱一懂"农村人才。然而,近代已降的城市本位的现代教育使乡村读书人日益"走出大山",造成乡土建设人才匮乏,百年来越是救济乡村而乡村越发落后的境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潘旦提出乡土教育而避免乡村人才流失。重读潘旦乡土教育思想可知,乡村建设须超越自外而内或自上而下的"到乡村去"地改造乡村的旧路,而要从文化自觉意识指导下,寻求乡村本位建设。乡土教育培育的人才是振兴乡村之最主要条件。进而言之,乡土教育有益于形成乡土归宿感,热爱农村与农民,当其接受现代教育后能"回乡村去",成为亲和乡村的建设人才。

  • 标签: 农村人才 潘光旦 乡土教育
  • 简介:旦认为,对于治理而言人才比物质、制度等更重要。近代以来乡治的最主要问题在于农村大学生外溢所致的地方人才匮乏。这与现代教育所致的农村人才外溢到城市有关:一方面,现代教育在内容上一反传统儒家的基于孝而维系家族或乡村的宗旨,这表现为儒家知识式微及地方性知识退场,另一面是教育的城市中心主义,表现为教育个人主义或国家主义。在资源与制度城市中心格局下,现代教育的接受者作为国家的人或自由个人而日益流向城市,以至乡村人才流失,现代知识分子对于乡村具有极强外生性,因其缺乏地方治理的德与才,故乡村日趋瘫痪。改善乡治要培育治人,需要乡村教育在地化,适度加强儒家知识与乡村知识,还宜限制教育的过分离乡化等。

  • 标签: 乡治 人才流失 在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