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在全球共存不可能于短期内得以解决的现实状况下,科学把握“两制”关系尤为重要。邓小平“两制”关系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历史替代的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保持自信。坚信“两个必然”的科学结论,即使是在苏东社会主义建设遭遇空前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也要在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保持高度的理性自觉。其次是借鉴利用的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保持自觉。社会主义中国要振兴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直面改革开放的挑战,将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以求得自身的发展进步。再次是矛盾斗争的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保持自醒。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中国可以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但绝不能搞全盘吸收的自由化,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两制”关系思想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科学把握“两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两制”关系
  • 简介: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区别其它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夺取新民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经历多年的沧桑剧变后,仍然保持旺盛生命力,根本原因就是注重保持自身的纯洁性。建国以来,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把保持纯洁性作为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虽然有曲折,甚至有严重倒退的现象,但是无数共产党人能持之以恒、接续发力,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纯洁性 马克思主义政党 史考 新民主义革命 党的本质
  • 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具有重要的现实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提出了“五个是”的定位,深刻回答了中国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作出什么样的贡献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刻揭示了“新时代”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作出了“三个意味着”的重要论断,准确把握了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大势,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 标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主要依据 基本特征 重大意义
  • 简介:文章通过对《晨报副刊》上所发表的若干典型文本的研析,初步厘清马克思主义文本书写者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部分思想理论资源。在欧洲社会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方面,安部矶雄的著作成为马克思主义文本书写者的范本;马克思主义文本书写者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不少来源于同一时期日本学者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阐释;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书写者主要受到河上肇等日本学者对《资本论》的简明解读的影响,但考茨基、柯尔等欧美理论家、学者的作品,也是他们重要的思想理论资源。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 早期传播 《晨报副刊》 李大钊
  • 简介: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乎我们以怎么样的准备状态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关乎我们以什么样的认识来续写新篇章。笔者将结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来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准备状态 社会发展 邓小平理论
  • 简介: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是列宁对俄国革命经验和东方落后国家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理论层面上,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理论借鉴,是共产国际制定有关中国革命策略的理论来源,也是共产国际代表在中国进行革命活动的理论指导;实践层面上,在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产生的“张力”也促使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 标签: 列宁 殖民地 半殖民地 中国革命
  • 简介:根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存在;目前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在财富基础、技术手段及全球性问题等方面,决定了未来共产主义是一种世界历史意义上的社会制度;世界历史将经过多元制度并存的“世界社会形态”发展阶段,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直接推动下,遵循量变到质变的曲折性前进的历史辩证法,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较为成功的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制度选择,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也会实质性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而深远地影响未来的世界历史,并对21世纪的世界历史进程逐渐发挥引领性作用。

  • 标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世界历史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简介:李达研究中的一大误解是认为李达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一误解既没有直接的文本依据,又缺乏有力的推论,混淆了不同概念.实际上,从李达的自述、他的学术思想以及长期以来人们的评价来看,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深远影响了他的人生道路和学术思想.李达之所以在学术研究中很少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因为他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且从科学主义的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他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同时尽可能排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标签: 李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传统文化
  • 简介:刘少奇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的贡献和探索主要表现在五方面:适应执政党建设需要,提出为更高的共产党员条件而斗争;探索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方式,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水平;谨防执政党脱离群众成为"贵族阶层";加强对执政党干部的监督,干部队伍要开辟回到生产和人民群众中的道路;加强民主集中制,为建设既有民主又有自由既有纪律又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而不懈奋斗。

  • 标签: 刘少奇 中国共产党 执政党建设
  • 简介:"差序"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建构机制,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国家结构、治理机制与文化形态均呈"差序格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趋势是从差序格局到平权格局。"平权"是现代社会建构的基本机制。"平权格局"的现代社会结构,要求全面推进中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标签: 差序格局 平权格局 社会转型
  • 简介:1900年之前,社会主义思潮已开始在中国有了零星的译介,但真正形成第一次传播热潮,是在1900—1911年间。甲午之后,日本成为中国知识界取法西学的主要通道,社会主义思潮也主要通过日本传入中国。在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孙中山、梁启超等人有关社会变革的思想逐渐成熟,他们之间的不同随后体现在一场论战中,即以孙中山为中心的《民报》与以粱启超为中心的《新民丛报》之间的论战。1907年后,无政府主义的介绍也渐成热潮,这也是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的一个重要部分。

  • 标签: 社会主义思潮 日本 孙中山 梁启超 无政府主义
  • 简介:中国20世纪认识论文论强调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认识作用,具有包括理论基础、基本理论命题、反映生活的特殊手段和创作方法、价值取向等要素在内的相互关联的自足的知识体系。其形成和发展,取决于社会政治文化变革引发的"文化范式"的转型、科学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的学理支撑以及苏俄文论的深刻影响。它对文学的认识功能的强调与突出,拓宽与深化了文学理论批评对文学客观价值存在的体认,同时又存在着知识增长弱化、接受视野狭隘单一、轻忽文学审美特性、学科性思考欠缺等历史局限。

  • 标签: 认识论文论 知识体系 话语资源 意义与局限
  • 简介: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有两次重要讲话与中国改革开放息息相关。一次是他于1978年12月13日在中央工作会闭幕式上作的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一次是他于1992年1月18日到2月21日,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的重要讲话,即南方谈话。如果没有第一次讲话,中国就不可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如果没有第二次讲话,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

  • 标签: 邓小平 两次重要讲话 中国改革开放
  • 简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以对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阐述的“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实现了重大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研判经济发展现实、以“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5I领经济造福人民、以历史性成就和深层次变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制定和部署经济发展战略、以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进中国深度融入世界。

  • 标签: 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经济发展
  • 简介:毛泽东的党员党性观是对中国传统理想人格观的扬弃。从来源上看,毛泽东博采众家,以古代、近代中国各种理想人格观中的合理成分作为重要的理论来源,吸收其精华于自己的党员党性观中,使自己的党员党性观具有了继承性和丰富性。从内容上看,毛泽东坚持批判改造和古为今用的方针,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中国传统理想人格观进行了革命性的发展,超越了中国传统理想人格观个体自省与主观直觉等内容和方式,实现了党员党性观的人民性、科学性和实践性。通过领导中国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断胜利,毛泽东最终实现了对中国传统理想人格观的创造性转化。

  • 标签: 毛泽东 党员党性观 理想人格 创造性转化
  • 简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凸显的悖论,其症结在于未能区分并科学对待市场经济的双重内涵——市场经济机制与市场经济精神。对市场经济的理解更多地停留于市场经济机制层面,而对市场经济精神及其消极影响未能加以足够警惕与限制。尽管市场经济精神有其积极意义,但就现阶段而言,个体的"原子式"存在状态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导向,对传统民族精神、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价值观具有不容忽视的消解作用。因而,在贯彻市场经济机制的同时,必须努力规避市场经济精神的消极影响,二者共同构成了当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性内容。

  • 标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整体性 市场经济机制 市场经济精神
  • 简介:经过不断探索,中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经济发展新道路,“中国经验”“中国道路”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重点。全面科学地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价值的学术研究。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体系的构建是重要支撑点。而这一逻辑体系应该包括研究对象、价值取向、研究方法、话语体系、核心命题等多维度。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逻辑体系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经验科学总结的理论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就其实践基础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反映了当代人类实践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实践创造的经验和智慧。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