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当今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同盟关系,呈现出进一步演化和整合的趋势。当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重返亚太”战略时,世界的目光由此聚焦亚太地区。作为美国在亚太关系支柱之一的韩美同盟由于其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也因此备受瞩目,如何看待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韩美同盟成为关注的热点。已有文献大都是从韩美同盟的发展及其作用等方面加以阐释,而从非对称性角度阐述韩美同盟的文章还不是很多。本文拟从同盟的非对称性角度出发,着重分析韩美同盟在条约、角色性质、战略利益、半岛政策以及竞争手段方面的非对称性,并在此基础上对韩美同盟的未来趋势作出简单的预测。

  • 标签: 韩美同盟 非对称性 国际政治格局 亚太地区 地缘战略价值 美国总统
  • 简介:对称关系不均匀的本质导致了互动中强者与弱者之间知觉的差异。尽管双方都在试图“处理”这种非对称关系——强者试图进行主导,而弱者会进行挑战——但大多数非对称关系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稳定的。这些关系是通过互动来维持的。亚洲非对称关系的独特之处在于中国的中心性。中国幅员辽阔的地域、中国的人口与生产力规模为其典型的非对称对外关系创造了条件,并且中国的中心区域和各地区之间也同样体现出非对称的特点。有清一代,亚洲各国曾彻底臣服于这种非对称关系。在非对称关系中存在三种标准,即对抗的双方能力差距悬殊、角色无法调换、无法消灭对方。清朝传统非对称关系的根基最后被摧毁,很大的原因是来自其内部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在当今全球经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形势下,中国的“和平崛起”(peacefulleapforward)则引发了关于中国传统治理与外交方式新地位的问题。

  • 标签: 非对称关系 中国清代 朝贡体系 亚洲基本特征 和平崛起
  • 简介:2002年欧元纸币正式流通以来,欧元区的成员国失去了货币主权。成员国一旦面临不对称冲击,可以用来调节经济的就只有财政政策了。但是,问题就是单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之间是否能够协调呢?本文的研究发现:加强欧元区财政纪律,协调单一的货币政策与自主财政的关系,乃至对财政政策作出一种体制性的安排对欧元区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这需要欧元区主要大国作出艰辛的努力,甚至付出一定政治和经济代价。

  • 标签: 欧元区 调节机制 财政政策 不对称冲击 货币政策
  • 简介:自从公元一千年成为独立的民族国家以来,越南就不得不面对“地理位置的束缚”。越南与其强大的北方邻国——中国拥有共同的边界。时至今日,越南8800万的总人口数只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省份的人口数。正如布兰特利·沃马克(BmntlyWomack)在他的一个主要研究课题中指出:在已记录的历史中,中越两国双边关系都是一种持续的不对称结构。

  • 标签: 越南 中国 对称性 成熟 不对称结构 民族国家
  • 简介:当前缅甸政治转型对中缅关系带来的影响已成为国内外不少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从不对称权力结构和本体性安全的视角,对中缅双边关系的历史与现实进行理论探索,分析缅甸对中国产生依赖性与离心力的结构限制。本文认为,缅甸对中国形成既依赖又偏离的两种倾向是由中缅不对称结构关系决定的,在此结构下缅甸对自身本体性安全的关注起着关键作用。因而,政治转型后的缅甸在对中国的依赖与偏离的博弈中孰强孰弱,主要取决于不对称权力结构中缅甸的本体性安全是否能得到充分保障。

  • 标签: 缅甸 不对称结构 本体性安全 中缅关系
  • 简介:权力转移导致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维护中美战略稳定成为攸关中美关系发展以及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问题。构建中美核战略稳定性框架是实现中美战略稳定的基石。传统战略稳定理论主要基于美苏两大对称性阵营的敌对关系,对于不对称性和动态权力转移背景下的中美核战略稳定性的理论解释力和实践指导性不足。基于非对称战略平衡视角,中美核战略稳定性框架应以保证中国第二次核打击能力为基础。在机制层面,中美要加强交流、协商和谈判以建立相关机制,逐渐形成中美核战略关系的共识,推动达成稳定中美核战略关系的协议、条约等法律性承诺,从而构建稳定中美核战略关系的政治框架。在结构层面,中国无需谋求与美国对等的核力量。统筹考虑军事效用和政治效果,构筑包括核实力、核威慑决心和核威慑信息传递的完备核威慑战略,确保处于弱势的中国拥有对美国进行核反击造成美不可承受损失的能力,是实现中美核战略稳定的关键。

  • 标签: 中美关系 权力转移 战略稳定 核战略稳定性
  • 简介:本文以系统分析的方法考察了美国对华决策系统的结构和单元,文章指出美国对华决策系统是一种T字形结构,其单元包括总统、国会、思想库和利益集团,结构决定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走向,而单元之间的互动使美国对华政策出现了起伏.

  • 标签: 国会 美国对华政策 总统 思想库 利益集团 互动
  • 简介:2016年初的“吴胡之争”再次点燃关于“中国外交转型方向”的争论。导致争论的原因不仅在于学界与政界对“转型方向”无法达成有效的共识,更是在中国外交的转型中所遇到挑战与困境。然而.西方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与近几年兴起的“本土化”理论虽然有助于解释中国外交转型的问题.但都过分注重“体系层次”的因素,从而忽略“单元层次”的原因。因此.本文试图以“体系一单元”的双层结构解析中国外交转型中所遭遇的困境,并尝试提出“选择性强硬”外交战略可能是突破转型困境的有效方式。

  • 标签: 中国外交 转型困境 结构性压力 海权争议 选择性强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