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理查德·C·博克斯在《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通过对20世纪初期由新公共管理理论引发的行政管理职业主义取向下的美国社区治理进行反思,最终认为21世纪应是公民治理的时代,并据此构造出"公民治理"理论模型,即运用三维主体的分析视角与方法,通过透视公民、代议者、行政管理职业者的角色期待,来界定和表达公民在社区自治中能够发挥的作用。从理论出发点观之,博克斯将民主的价值与思想贯穿于整个公民治理模式设计的始末,始于民主理论的价值追求,终于民主实践的操作设计,这无疑给现代社区治理理论与实践以全新的认知框架。但纵观人类在社会治理中的实质民主的没落,不得不让我们基于民主的本质,对民主实践的现实悖论进行反思。现代社区作为治理的基层视域和具有实质民主生成所需要的广阔行动空间,给我们反思社会治理民主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同时,社区作为社会公共性扩散的承载者,拥有了基于多元化主体生成的合作治理可能。透视社区及其治理的行动场域、行动规则、行动者关系,佐证出基于合作理念和精神的社区治理是对走向社会转型中的民主悖论反思最好的回应。
简介:韩国学界一直通过詹姆斯·克罗斯怀特(JamesCrosswhite)和米泽斯洛.马讷里(MieczyslawManeli)理解新修辞学理论,而他两人都不甚强调奥布莱茨-泰特卡在理论研究中的作用。在韩国对佩雷尔曼的研究仍旧是法学专业的学生、法律哲学家与语言学家在主导。韩国新修辞学研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韩国学生理解佩雷尔曼的关键概念(如“辩证推理”及“论辩”)时存在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表明某些佩雷尔曼的表述(如定义、思维之间的联系与思路)本身就是论辩的话题。韩国新修辞学研究中的其他问题还有英语在其中的影响,在对佩雷尔曼和奥布莱茨一泰特卡的研究中也是如此。这种学术殖民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这违背了佩雷尔曼主张的多元化、多样的和谐以及平衡理念。
简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的革命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创立起来的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马克思逝世后,捍卫、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了恩格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于恩格斯晚年捍卫、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的研究,具有多重意义,不仅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和把握恩格斯晚年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的坚守、丰富和完善,进而关系到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把握,同时,也关系到对马克思恩格斯学术关系的理解和把握。恩格斯晚年继续秉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固有的批判精神、客观地承认和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意义、在指导工人运动过程中,始终不渝地继续同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进行坚决斗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和完善中,构建起历史的丰碑,彰显了他与马克思之间的伟大友谊和学术关系。
简介: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定:批准2016年3月23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在布里奇顿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巴多斯引渡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