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置入生物可吸收支架Firesorb的患者术后4年的随访结果。方法本研究为FUTURE I研究的4年随访结果。FUTURE I研究是一项评估Firesorb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可行性、初步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瞻性、单中心、非盲法的首次人体试验。2016年1至3月在阜外医院入选原发、原位、单支、单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45例。成功置入Firesorb支架后,以2∶1比例随机分为队列1(n=30)和队列2(n=15)。队列1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2年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队列2患者在术后1、3年时进行上述检查。所有纳入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后1、6个月及1、2、3、4、5年时进行临床随访。研究主要终点为术后1个月靶病变失败(TLF,包括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包括患者相关临床复合终点(PoCE,包括全因死亡、所有的心肌梗死、所有的血运重建事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5例成功置入Firesorb支架患者,年龄为(54.4±9.3)岁,其中男性35例(77.8%)。随访4年时队列1中10例患者复查了冠状动脉造影及OCT检查,其中2例患者置入的支架已经完全降解吸收,其他8例患者与队列2中患者3年时的OCT图像比较,支架降解程度增加,未见任何支架贴壁不良。4年临床随访率为100%。45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了PoCE事件(4.4%),其中1例患者术后第1 天发生了非靶血管心肌梗死、非靶血管血运重建,并且于术后2年再次发生靶血管非靶病变血运重建;另1例患者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进行了非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4年随访期间无TLF、明确或可能的支架内血栓事件。结论在置入Firsorb支架术后4年时部分患者可出现支架的完全降解吸收。Firesorb支架治疗简单冠状动脉病变安全、有效。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生物可吸收支架 首次人体试验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采用镍钛合金肋骨环抱器结合电视辅助胸腔镜下可吸收线肋骨捆扎牵引技术治疗的临床优势。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多发肋骨骨折患者14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时间分成两组,各74例。观察组采用环抱器接骨结合胸腔镜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环抱器接骨治疗。统计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胸痹缓解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手术出血量、胸管引流量等临床各项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VAS疼痛评分以及PaO2(动脉血氧分压)、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为93.24%,高于对照组74.3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0%,低于对照组9.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胸痹缓解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手术出血量、胸管引流量分别为(56.71±5.35)min、(4.31±1.06)d、(7.84±2.46)d、(3.02±0.84)d、(83.28±11.22)ml、(321.76±53.65)ml,均优于对照组(85.13±7.39)min、(11.44±4.53)d、(15.75±4.68)d、(5.48±1.22)d、(174.56±19.28)ml、(563.48±94.37)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 d,观察组疼痛评分分别为(7.11±0.32)分、(3.47±0.29)分,均低于对照组(8.45±0.33)分、(5.88±0.3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观察组PaO2、PaCO2指标分别为(105.32±2.75)mmHg(1 mmHg = 0.133 kPa)、(28.92±1.12)mmHg,均优于对照组(80.21±3.14)mmHg、(43.56±1.55)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多发肋骨骨折采用镍钛合金肋骨环抱器结合电视辅助胸腔镜下可吸收线肋骨捆扎牵引技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利于患者预后恢复。

  • 标签: 多发肋骨骨折 镍钛合金肋骨环抱器 胸腔镜 肋骨捆扎牵引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式进行腔内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SA)治疗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34例住院行腔内LSA重建的复杂胸主动脉疾病患者的治疗情况,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累及LSA 29例,主动脉穿通性溃疡3例,主动脉弓部动脉瘤2例,所有患者近端锚定区距离均<15 mm。其中采用烟囱技术16例,一体式单分支支架技术16例,体内原位左颈总动脉和LSA双开窗技术2例。结果本组34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1例术中LSA体内开窗困难,后改为烟囱支架置入。所有患者随访1~12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无脑部、左上肢缺血症状以及截瘫等并发症。患者术后1、3个月复查胸腹主动脉CTA显示主体和分支支架位置形态良好,LSA分支支架通畅率100%,无内漏。所有患者双侧上肢肌力和动脉血压基本等同。结论对于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的处理尚无统一术式,需对患者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方式,设计预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左锁骨下动脉 烟囱技术 分支支架 原位开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经胸微小切口封堵主动脉夹层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浙江省中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手术前行TEE检查的主动脉夹层患者10例,将患者分为A组(累及主动脉5例)和B组(主动脉弓部溃疡5例);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诊断情况,引导鞘管、导丝在手术中快速进入夹层情况,并观察封堵器的稳定性、位置、对血流的局部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经过TEE检查发现,封堵治疗的效果较好,在其引导下可以成功将主动夹层破口封堵。A组患者主动脉夹层的破口被封堵后消失,被累及的夹层假腔形成血栓,血流速度由230 cm/s减为120 cm/s。B组患者主动脉管壁与封堵器紧密结合后破口消失,主动脉弓部的血流速度为120 cm/s,封堵前后封堵器具有稳定性,并且对血流的局部无明显影响,术后40 d复查,封堵器位置无偏移现象。结论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前进行TEE检查,可有效地观测患者的病变程度,避免漏诊;在手术中可准确引导手术者放置封堵器;完成手术后,能够精确评估患者的手术效果。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经食管 主动脉疾病 主动脉夹层 封堵术 间隔封堵器 搏动血流 诊断 技术评估,生物医学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我科近年来初步形成的成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手术修复技术体系及中短期随访结果。方法2013年3月至2020年5月期间我科施行主动脉瓣修复手术79例。2018年5月前多采用的简单修复技术治疗43例为A组;2018年6月开始采用组合的修复技术体系,即瓣环成形术、窦成形术、瓣叶成形术、窦管结合部成形术一体化治疗的36例为B组。对术前一般资料、合并手术、术中基本情况、术前术后即刻超声心动图结果对比,术后中短期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组有2例单纯主动脉瓣修复,41例同期合并其他心内手术;B组有23例单纯主动脉瓣修复,13例同期合并其他心内手术。A组多采用交界下对合、嵴部悬吊等技术;B组多采用瓣环成形、瓣叶成形、窦管结合部成形等技术。A组多数患者术后反流减少至中度和轻度;而B组大多数患者术后反流减少至轻度。A组有7例重度反流修复无效,其中有2例修复后反流较术前加重。B组有8例修复无效,再次转机后3例继续修复满意。术后1年(或最后1次超声心动图随访)时的主动脉瓣反流情况:A组轻度15例,中度17例,重度4例;B组在1年内有2例接受了再次换瓣手术,余29例中轻度20例,中度7例,重度2例。结论成人中度和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中,采用组合瓣膜修复技术体系施行修复,近中期效果满意,长期效果有待观察。

  • 标签: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修复 技术体系
  • 简介:摘要为探讨采用Castor分支型支架在累及左锁骨下动脉(LSA)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中的疗效,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于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Castor分支型支架治疗累及LSA的TBAD的3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5例为急性TBAD,6例为慢性TBAD。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1例发生Ⅰa型内漏,1例发生Ⅰb型内漏,内漏发生率6.5%(2/31);术后2例院内死亡,围手术期的病死率6.5%(2/31);中位随访9个月(1~19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分支血管通畅率100%(29/29)。1例Ⅰa型内漏术中未处理,复查CTA中仍然存在,另1例在随访中发现Ⅰb型内漏,再次于降主动脉远端置入支架后内漏消失。采用Castor分支型支架处理累及LSA的TBAD能提供足够的近端锚定区,使手术简化、方法安全、疗效确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引导下应用覆膜支架体外开窗、预束径技术及分支支架技术,完全腔内修复复杂腹主动脉病变并重建内脏动脉分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河南省胸科医院心内科及开封市中心医院心外科利用3D打印技术辅助腹主动脉内脏分支重建的20例复杂腹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均利用CT数据制作3D打印模型,术中在3D模型引导下,依次主动脉支架体外开窗、预束径及内脏动脉分支支架置入行完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2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其中单开窗2例、双开窗5例、三开窗10例、四开窗3例,无中转开放手术。术中重建内脏分支54根(右肾动脉20根、左肾动脉18根、肠系膜上动脉13根及腹腔干3根)。中位随访时间14.6个月,死亡1例,分支动脉一期通畅率98.1%;4例发生内漏。1例术后3个月脑血管意外死亡,无1例截瘫或内脏器官缺血发生。结论3D打印辅助覆膜支架体外开窗、预束径技术及分支支架技术,可以实现内脏动脉分支重建并全腔内隔绝治疗复杂腹主动脉病变,近期疗效好。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支架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内漏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可能需要再次住院和二次干预治疗。其中以Ⅱ型内漏最为多见。目前国内外关于Ⅱ型内漏的转归、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存在一定争议。本文针对目前Ⅱ型内漏的诊治现状和焦点问题,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并结合本中心临床经验,做出归纳,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腔内修复 Ⅱ型内漏 诊治现状 焦点问题
  • 作者: 郭宝磊 舒晓龙 符伟国 郭大乔 徐欣 陈斌 严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 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 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 200032 上海浦东复旦大学张江科技研究院,上海 20120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 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 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上海 200032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应用原位开窗和烟囱技术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经验与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并采用原位开窗或烟囱技术重建弓上分支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分支重建方法的不同分为原位开窗组和烟囱支架组,比较两组间的围术期及随访期间并发症情况及弓上分支血管通畅率等,并进一步对弓上单分支和多分支重建进行亚组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结果75例患者中,采用原位开窗41例(原位开窗组),烟囱技术34例(烟囱支架组)。原位开窗组中单分支重建30例(73.2%),多分支重建11例(26.8%)。烟囱支架组中,单烟囱和多烟囱重建者各17例。原位开窗组中单分支重建占比明显高于烟囱支架组(73.2% 比 50.0%,χ2=4.265,P=0.039)。原位开窗和烟囱支架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97.6%(40/41)和100%(28/28)。住院期间,原位开窗组发生脑卒中2例,Ⅰ型内漏3例,Ⅱ型内漏2例,短暂性截瘫1例;死亡2例,其中1例为原位三开窗术后第3天死亡,考虑为主动脉相关死亡,1例为双开窗术后第4天因脑出血死亡。烟囱支架组脑卒中5例,I型内漏13例,II型内漏3例。烟囱支架组中I型内漏发生率明显高于原位开窗组(38.2% 比 7.3%,χ2=10.587,P=0.001)。原位开窗组37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7.4(13.5,21.7)个月。烟囱支架组31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1.6(17.0,26.7)个月。随访期间,烟囱支架组I型内漏发生率仍高于原位开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7.6% 比 2.4%,χ2=5.080,P=0.042)。在多分支重建的亚组分析中,住院期间烟囱技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原位开窗技术(88.2% 比 36.4%,χ2=8.239,P=0.010)。随访期间两种技术的不良事件和死亡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原位开窗和烟囱技术均为重建弓上分支的有效方法,短中期疗效满意。相比开窗技术,烟囱支架组有更高的内漏发生率;原位开窗技术由于破坏了覆膜支架的结构完整性,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动脉瘤 主动脉夹层 原位开窗 烟囱支架 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网状Meta分析比较开窗技术、烟囱技术和开放手术治疗复杂腹主动脉瘤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1999年1月1日至2022年2月15日发表的关于开窗技术、烟囱技术和开放手术治疗择期复杂腹主动脉瘤疗效对比的研究。运用ADDIS 1.16.6和Stata 16.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观察性研究,共计3 594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三种手术方式在早期再干预率、30 d死亡率、肠缺血、切口并发症、下肢缺血、卒中或脑缺血发作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心肌梗死方面,开窗技术和烟囱技术优于开放手术;对于急性肾损伤,开窗技术优于开放手术和烟囱技术(P<0.05)。结论对于择期复杂腹主动脉瘤患者,开窗技术、烟囱技术和开放手术在早期再干预率和30 d死亡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开窗技术和烟囱技术可减少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腹主动脉瘤,复杂 开放手术 腔内修复术 开窗技术 烟囱技术 治疗 网状Meta分析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老年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一站式杂交手术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一站式杂交手术避免了深低温停循环,达到了升主动脉置换、全弓置换、象鼻支架置入术的近期效果,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近期效果好。

  • 标签: A型主动脉夹层 杂交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超声在1例主动脉瓣上狭窄合并心肌病变的危重婴儿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2020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例主动脉瓣上狭窄合并心肌病变的危重患儿的救治过程,分析重症超声在诊治中所起的指导作用。结果重症超声在本患儿救治过程中帮助临床医生及时明确呼吸衰竭和循环障碍的直接原因,提示了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病因,重症超声的动态监测为血流动力学治疗提供了指导。结论重症超声在此类患儿诊治中可提供重要的指导性信息。

  • 标签: 重症超声 主动脉瓣上狭窄 心肌病变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相关肺损伤的主动监测规则。方法检索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收集2016至2020年收录的PD-1/PD-L1抑制剂相关肺损伤病例报道,并收集相关指南/共识及北京医院现有5种PD-1/PD-L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卡瑞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替雷利珠单抗和阿替利珠单抗)的药品说明书,经全面分析后形成PD-1/PD-L1抑制剂相关肺损伤风险信号集。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药品不良反应智能监测系统的用户自定义功能,采用触发器技术和文本信息提取技术,将风险信号与智能监测系统中的4个数据模块(文本模块、医嘱模块、检验模块和检查模块)进行匹配,形成初始监测规则。经1个月试运行对初始监测规则进行优化,最终形成与HIS电子病案系统匹配且贴合我院医师电子病历书写习惯的监测规则。收集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8月6日在我院住院期间使用PD-1/PD-L1抑制剂全部患者的电子病历,应用该监测规则进行肺损伤风险信号挖掘,验证其可行性和准确性。结果初始监测规则涉及智能监测系统中除外检验模块的其他3个模块,文本模块确定了6个触发关键词/短语和18个排除关键词/短语,医嘱模块确定了触发药物(5种PD-1/PD-L1抑制剂和3种/类治疗或缓解肺损伤的药物),检查模块确定了进行过胸部CT检查并在CT检查报告文本中出现6个触发关键词/短语中的任一关键词/短语。在3个模块中均探测出风险信号者为预警病例。经1个月试运行后形成的监测规则增加了5个排除关键词/短语,删除了1类治疗或缓解肺损伤的药物,并在文本表述方面进行了修改。应用该监测规则对设定时间内303例住院患者的电子病历进行了风险信号挖掘,检出预警病例41例,通过人工筛选及因果关系评价,最终确定15例患者(5.0%)存在PD-1/PD-L1抑制剂相关肺损伤,监测规则的识别准确率为36.6%(15/41)。结论成功建立了PD-1/PD-L1抑制剂相关肺损伤监测规则。初步应用结果表明该监测规则可行性和准确性良好。

  • 标签: 药物监测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肺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外膜内翻技术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TAAD)根部修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至2018年间490例同期收治的ATAAD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为夹层累及窦管交界以下;接受开放手术治疗。排除标准为既往行根部处理;外伤致主动脉夹层;行根部置换术(Bentall或Daivd术式)。纳入490例,其中男366例(74.69%),女124例(25.31%);年龄24~77岁,平均(51.28±10.99)岁。利用方差检验/非参数检验以及卡方检验对患者资料进行分析,远期生存及二次干预情况以Kaplan-Meier曲线展示。结果所有患者按根部修复技术分为外膜内翻(A组)、直接缝合(B组)和包裹分流(C组)3组,术前A组平均年龄较高(53.05±11.09)岁,C组心功能较低,更多见肾灌注不良。术中A组平均HCA、CPB及ACC时长最短,平均最低肛温最高。3组围术期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随访生存和再干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患者中远期随访均未进行根部非计划干预,A组根部直径形态及大小在随访过程中更稳定,3组根部直径分别为(33.14±3.74)mm、(34.51±3.83)mm和(33.89±3.89)mm(P=0.008)。结论外膜内翻技术应用于ATAAD患者根部修复安全有效,可达到满意的近远期效果。

  • 标签: 外膜内翻 主动脉根部修复 主动脉夹层 分流包裹
  • 简介:摘要经股动脉逆行导丝跨瓣是目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最常见的跨瓣方法。该文报道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膜衰败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导丝逆行跨主动脉瓣难度大,采用穿刺房间隔顺行跨瓣方法成功建立轨道,人工瓣膜经股动脉逆行释放,避免顺行释放可能造成的二尖瓣损伤。术后超声心动图提示人工瓣膜流速、跨瓣压差明显改善,无明显瓣周漏,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短期临床效果满意。穿刺房间隔顺行跨瓣对于导丝跨瓣难度大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穿刺房间隔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具有不同解剖形态的猪胸主动脉夹层(TAD)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对夹层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方法在单发破口猪TAD模型基础上,通过经颈动脉入路联合介入微创的技术在全麻下构建2种具有不同解剖形态的猪TAD模型,分别为TAD假腔扩展模型(6例)和TAD继发破口再塑模型(6例)。建模前后分别通过血管造影对正常或夹层管壁进行评估,术后通过CT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随访夹层进展和继发破口情况,随访3个月时对管壁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或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数表示。结果假腔扩展模型组建模成功率为83.3%(5/6),手术操作时间为(30.3±8.7) min,术中造影假腔扩展平均长度为(223.2±79.5) mm。TAD继发破口再塑模型组建模成功率为100%,手术操作时间为(36.4±8.8) min,术中造影联合血管内超声测量继发破口平均直径为(7.2±1.1) mm。随访期3个月,两种再塑模型动物均无死亡。组织病理学检测提示滋养血管在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更丰富,主要集中于外膜和中膜靠近外膜部分。弹力纤维染色提示TAD撕裂处弹力纤维破碎、断裂,假腔外侧壁(中膜外层及外膜)弹力纤维被过度拉伸,呈线状分布,内侧壁弹力纤维仍呈波浪状排列。TAD未累及分支处可见靠近内膜层弹力纤维逐渐聚集终止,靠近外膜层弹力纤维延伸至分支内。结论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成功率高、可复制性强、具有不同解剖形态的TAD模型,可作为新型腔内器具临床前实验或有效性验证等研究的动物模型选择。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从学生主动性学习行为的角度评价自主实验设计教学效果,为进一步促进医学机能学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6月,选取参与课程学习的湘雅医学院五年制和八年制专业学生186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填问卷法对自主实验设计教学中学生主动性学习行为进行抽样调查。使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在自主实验设计中,有约85.0%(158/186)的学生认为开展自主实验设计教学有必要且重要,72.6%(135/186)的学生在自主实验设计教学中尝试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97.8%(182/186)的学生能主动查阅文献,77.4%(144/186)的学生积极参与了答辩环节。主动性学习行为"尝试提出新的科学问题"与教学效果"提高科研思维能力"的相关系数达到0.81。仅有42.5%(79/186)的学生认同需要由学生参与汇报后的总结。结论医学机能学自主实验设计教学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和认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行为能否被充分调动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自主实验设计教学中学生的领导力和领导意识的培养尚待加强。

  • 标签: 医学机能学 自主实验设计 主动性学习行为 教学效果 领导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人文理念的全科护理对剖宫产初产妇母乳喂养主动性的影响。方法依照数字双盲法将该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进行剖宫产手术的88例初产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4例,对照组初产妇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初产妇在此基础上联合基于人文理念的全科护理模式,对比产后泌乳功能、喂养自信心、自我效能及母乳喂养主动性。结果研究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低于对照组,术后各阶段泌乳量评分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母乳喂养技能评分优于对照组,研究组产妇自信心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母乳喂养主动性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初产妇术后行基于人文理念的全科护理能够有效提升产妇的泌乳功能,缩短始动时间,提升产妇的喂养信心及喂养主动性,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人文理念 全科护理 剖宫产 初产妇 母乳喂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对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行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睡眠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3%比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6.49±1.68)分比(8.74±1.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3.33%比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护理能够降低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升睡眠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腔内隔绝术 围手术期护理 并发症 睡眠质量